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我的新聞座右銘

記者要有鐵腳板,也要有熱心腸

2020年09月16日07:46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新聞座右銘 | 記者要有鐵腳板,也要有熱心腸

編者按:數十年如一日幫助困難群眾,讓維族大姐臉上展現幸福的笑容,讓陽光照進帕米爾高原的小學課堂﹔深入基層,記錄從“苦水台”到“菊花台”扶貧巨變,幫助“袖珍女孩”羅小梅實現小小心願……兩位來自扶貧採訪一線的記者,堅定踐行職業信念,憑著鐵腳板、熱心腸,用真誠的文字講述、用切實的行動付出,將愛的種子撒播在勤勞堅強的人們心中,為他們帶去幸福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新疆日報社劉楓:

為了帕達姆罕的笑容

“踏遍天山南北,播撒愛的種子”,是我的新聞座右銘。數十年記者生涯,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真心必有真故事,真情必有真文章。作為一個新聞人,擁有真心、真愛、真情,才會寫出真實、真誠、真正吸引人的故事

從小我就和鄰居家的維吾爾族小朋友一起吃飯,一塊兒上學。我不但學會了維吾爾族生活用語,還學會了跳新疆舞,與各族兄弟姐妹親如手足。

也許是擁有這樣的成長經歷,從當記者那天起,我關注最多的是各族貧困群眾,寫的最多的也是他們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的故事。數十年來,我一直奔波在採訪一線,仗著一雙鐵腳板跑遍了天山南北,166萬平方公裡的新疆跑了幾個來回,連自己也數不清。“踏遍天山南北,播撒愛的種子”也成為我的新聞座右銘。數十年的記者生涯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真心必有真故事,真情必有真文章。為了這個“真”,我願像一捆麥穗迸裂成面粉一樣粉身碎骨。

2011年冬天,新疆日報社記者劉楓(右一)在塔城地區額敏縣採訪哈薩克牧民。

1999年春天,我去尉犁縣塔裡木鄉群克爾牧場採訪,得知維吾爾族婦女帕達姆罕患子宮瘤多年臥床不起,牧場發動黨員干部捐款1萬多元,幫她做了手術,摘除了15斤重的大瘤子。出院那天,我來到了帕達姆罕的家,隻見四處漏風的土坯房裡,炕上有一條破氈子,冰涼的灶台旁堆著半袋子包谷粒,心裡不是個滋味。帕達姆罕和老伴長年有病,再加上沒有勞動力,家裡一貧如洗。

中午時,牧場領導想請我們吃飯,我建議在大姐家解決午飯。大家點著爐子,燒了一壺茶,有干部買回一摞馕。我們啃著干馕,邊吃邊商量。我真誠地說:“牧場做了一件好事,幫助大姐解除了病痛,現在要想辦法幫她脫貧。”大伙商議后,當場定了三條幫扶措施:一是大姐老伴是老黨員,按“三老”人員每月發生活補貼﹔二是撥出10畝地,請人幫助種上棉花﹔三是由牧場出資修繕舊房子。當天,我將寫好的通訊《帕達姆罕的心願》發了回去,第二天刊發在《新疆日報》要聞版上。臨別時,我對帕達姆罕說:“從現在起,你是我大姐。以后我要常來,直到你過上好日子!”臨行前,掏出身上的幾百塊錢塞進她手裡,大姐嗚嗚地哭了。

2000年4月,正當梨花開放的時候,我第二次來看望大姐。隻見大姐家的房頂抹了新泥,炕上鋪上了新毛氈,還添了幾條新被褥,牆角邊上堆著幾袋面粉,剛出爐的洋蔥烤馕飄來一股麥香,大姐掰了一半給我,咬一口,真香啊!

2011年夏天,我第三次看望帕達姆罕,大姐臉上紅潤了許多。一見我,笑開了花,從爐坑拿出一串紅柳烤肉讓我吃。在一旁的干部說,劉記者明年再來,大姐家會大變樣。

2012年秋天,我再次來到大姐家。隨著新疆“富民安居”工程的實施,大姐家煥然一新:兩房一廳、自來水、燃氣灶、水沖廁、太陽能淋浴器,家裡還添了電視機。姐倆剛見面,大姐便迫不及待地拉我去看羊圈,十多隻小羊羔歡蹦亂跳。牧場干部說,這些年干部幫大姐種棉花,賣了不少錢,牧場又給了幾隻扶貧羊,生活一下子改善了。我趕忙把准備的禮物——一條花裙子幫大姐穿上,大姐照著鏡子轉著圈兒,嘴裡不停地說著:熱合買提 (謝謝) ……邊說邊流下淚來。看到大姐家的變化,我情不自禁扭動脖子跳起了新疆舞。懷著這份真情,完成了人物故事《帕達姆罕笑了》,在《新疆日報》刊發。

2006年5月,新疆日報社記者劉楓(右三)在帕米爾高原與塔吉克婦女兒童在一起。

寫真事,說真話,講真理﹔傳民情,達民意,解民憂。這是我做記者堅持的原則,也是我做人的真情流露。

2003年3月初,我來到海拔4700米的帕米爾高原,走進阿克陶縣木吉鄉小學時,看到的是這樣的一幅景象:石頭壘砌的昏暗教室裡,老師正在一塊黑石板上寫字,十幾個柯爾克孜族小學生,正爬在凸凹不平的石頭桌上寫字,雪花從天窗上飄下,落在孩子們的頭上身上,我一時沒忍住,眼淚直往下掉。

心情沉重的我,回到烏魯木齊后,開始四處奔波,聯系了北京清華紫光企業家邰總,他表示出資16萬元為木吉建一所學校。資金問題解決了,又考慮到學校建設,我又想到一個人:北京著名作家曾哲,他長期生活在邊疆地區,寫出了大量展現少數民族文化生活的文學作品。幾經周折終於聯系到他,請他在帕米爾體驗生活的同時,現場監督建學校。電話裡他欣然同意,很快來到木吉鄉。

經過4個多月艱苦努力,帕米爾高原上有了第一所寄宿學校,四間教室、三間宿舍、太陽能照明、自來水、水沖廁應有盡有。8月28日,開學的第一天,木吉鄉像過節一樣熱鬧,牧民們早早起床穿上盛裝,騎著馬馱著孩子,從四面八方趕來。32名學生第一次坐在寬敞明亮、嶄新桌椅和裝有電子板的大教室裡。上課鈴聲響了,盡管由於高原反應感到頭暈目眩,我還是背著氧氣袋走進了教室,為孩子上了第一堂課,寫下了幾個大字:陽光照進帕米爾……

1996年春,新疆日報社記者劉楓(左)在帕米爾高原和柯爾克孜牧民在一起。

報告文學《高原上的第一堂課》發表后,被國內外許多報刊轉載。在我看來,被我採訪過的每個人,身上那種獨特的美帶有溫度,隱藏在每一盞台燈下,蘊涵在每一束陽光中,浸濕在每一縷和風裡。在他們身上,我深深感受到“每個人內心都有陽光,我走進他們,陽光也就照耀了我。”作為一個新聞人擁有真心、真愛、真情,才會寫出真實、真誠、真正吸引人的故事。

人民武警報社雷鐵飛:

從“苦水台”到“菊花台”的幸福變遷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在基層,我時常會一路走、一路採訪、一路被感動。因為在基層,我會感到內心很踏實很平靜很純粹﹔在群眾中,我收獲了無盡的智慧、力量和勇氣。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這句習近平總書記在部分省區市扶貧攻堅與“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是我的新聞座右銘。

在我看來,要當一名好記者,就要下基層、接地氣、問民生,傾聽群眾呼聲、走進百姓心靈。因為基層,是新聞工作者的沃土﹔人民,是新聞工作者的根。

2008年6月,人民武警報特約記者雷鐵飛(左)深入武警寧夏總隊原直屬支隊某中隊採訪地震搶險救援演練時的情景。

在基層,我時常會一路走、一路採訪、一路被感動。因為在基層,我會感到內心很踏實很平靜很純粹﹔在群眾中,我收獲了無盡的智慧、力量和勇氣。

2016年,我接到採訪總隊脫貧攻堅先進事跡任務,走進吳忠支隊同心中隊對口幫建的吳忠市同心縣河西鎮菊花台村。村支書顧玉良告訴我:“以前我們這兒叫苦水台,自從有了武警官兵的幫扶,生活發生很大轉變,再加上我們村后山坡上,一到秋天就開滿野菊花,就改名叫菊花台!”

我立即來了興趣。採訪得知,從2010年起,中隊就與苦水台村建立共建關系,同心中隊兩任指導員賀輝和楊軍成,都是村支部的編外書記,被稱為“兵書記”。

我先后與兩任“兵書記”一起來到田間地頭、農戶家中以及小學校園採訪,得知菊花台村是個移民新村,新建之初最大的問題就是村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弱化、支部書記作用退化、黨員形象淡化。

找到問題的靶子,就摸准了採訪的線索。我了解到,前任指導員賀輝列席了村支部歷史上第一次民主生活會,指導前任村支書羅正剛帶頭向自己“開炮”,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讓黨建工作逐步開展起來,解決了“村支部開會沒有人來,隻能用大喇叭‘一聲喊到底’”的問題。指導員楊軍成帶著網絡骨干教時任村支書顧玉良學電腦,同時,建議村裡搞起“互聯網+電商”,開通“苦水台大喇叭”公眾號,把“苦水枸杞”打入萬達等知名連鎖超市,還獲得中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准入証”,走出國門,解決了“村支書連電腦都不會”的問題。中隊黨員建議村支部安排傷殘黨員馬生瑞當護林員,每月給予經濟補助,讓這個每天早晨村支部一開門,都會前來討要的“馬要要”,成了村裡大小事都是一路小跑的“馬跑跑”,解決了“黨員等靠要不作為”的問題。

2018年12月,人民武警報特約記者雷鐵飛深入賀蘭山某中隊,採訪巡邏官兵時的情景。

那天,當我在村小學見到“袖珍女孩”羅小梅時,為她的不幸遭遇感到心痛。小梅因患有某種疾病,雖然已經11歲了,卻還沒有學前班的孩子個頭高。為此,她經常受到嘲笑和欺負。

讓我沒想到的是,沒過幾天,中隊官兵竟收到她的感謝信。她非常感謝官兵們給她贈送的文具,卻提到一個細節,她跳不了跳繩,渴望有一輛自行車。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到自責和激動。自責的是,沒有充分考慮她不能跳繩的感受﹔激動的是,我也可以為村民做些事了。

於是,我從網上買了一輛漂亮的童車,還給她寫了一封信,讓中隊官兵帶給她。最后幾句是《馬蘭花》歌詞:“任憑風吹任憑雨打,因為勤勞堅強的人在說話”。中隊官兵告訴我,當他們把車送給小梅時,她流淚了。

很快,我的稿件《“苦水台”的變遷》在媒體刊發,總結的“支部共建、書記幫帶、黨員結對”的做法,也在全部隊推廣。總隊以此為藍本,拍攝的微電影《盛開的菊花》,榮獲全軍微電影大賽二等獎。

這次採訪,給我留下難忘的記憶。為了解苦水枸杞的銷路,我頂著烈日到萬畝枸杞園實地採訪,身上被荊棘劃出道道血痕﹔為了看一個紅軍當年經過的土堡子,我冒著大雨在泥濘中走了3公裡,把锃亮的皮鞋泡成“拳擊套子”﹔為了把故事寫精彩,不知熬了多少夜、改了多少遍稿子……可我無怨無悔。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正是這些接地氣的採訪,使我的思想得到淨化、靈魂得到升華,內心充滿了對這塊土地和廣大官兵的熱愛與崇敬,更加堅定當好一名軍事記者的信念和決心,腳沾泥土、手釋芬芳,用文字記錄歷史,給人以希望和力量。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