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以學習心態擁抱人工智能時代

孟梅
2020年09月22日13:3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學習心態擁抱人工智能時代

  “百度世界2020”大會上展示的“5G雲代駕”。

  “百度世界2020”大會上推出的小度真無線智能耳機。資料圖片

  3年前,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乘坐無人駕駛汽車在北京五環路吃了一張罰單。3年后,“萬物智能——百度世界2020”大會通過央視直播,向大眾展現了已經正式投入上路運營的自動駕駛。應該說,百度與央視新聞共同打造的這場大會值得載入新聞史冊。

  整個直播,不僅展現了最新的VR、AR技術,打造“視+聽+觸”多維融合的舞台立體空間,並通過理論科普與實踐體驗的組合式輸出,把人工智能科技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帶入了公眾視野。某種程度上說,這場直播更像一次面向廣大觀眾的人工智能科普,以兼具科普性和娛樂性的呈現方式、體驗方式把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和應用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大眾眼前。

  人工智能影響日益加深

  應該說,過去20年,媒體一直面臨新技術的挑戰。起初,互聯網上的內容主要形式是文字,報紙媒體最早感受到了互聯網的沖擊﹔此后隨著網速和帶寬的加速擴容,對視聽類媒體也產生了巨大沖擊。用戶消費內容、用戶和媒體接觸方式的不斷變化,也要求媒體隨著技術演進,最初隻運用在少數專業領域的人工智能開始進入媒體。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過去10年,光纖通信容量提升了10倍,移動通信速率提升了1000倍,超算能力提升了1000倍,數據提升了32倍,信息採傳輸和存儲效率的提升,以及計算能力迅猛發展,奠定了人工智能時代的基礎。以此為基礎,深度學習算法實現突破,揭開了人工智能新時代的序幕。

  在大數據、算力和算法三駕馬車的拉動下,人工智能技術快速進步並已經在一些方面超越人類平均水平。很多過去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可以做到了,比如機器人寫稿。騰訊、百度、今日頭條都大舉投入,以騰訊新聞為例,上市公司的財報分析、天氣預報、體育比賽現場報道等領域都大量地使用機器寫作。根據公開報道顯示,早在2018年,騰訊新聞APP由機器寫作的內容就達到了每天上萬篇﹔同時,百度人工智能基於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以及大數據技術打造的“智能創作平台”不僅可以實現自動創作、輔助創作等功能,同時具備熱點發現、熱詞分析、用詞潤色、標題生成、多模態創作等八大技術能力,更有豐富的數據素材支持。

  2020年,百度研究院解鎖支撐通用型、大規模生產的智能視頻合成平台Vidprees,用戶一鍵生成短視頻。隻需輸入新聞圖文內容鏈接,其余工作全部交由平台自動完成,視頻素材智能聚合、解說詞生成、音視頻對齊和渲染導出整套制作流程在9分鐘就能完成。

  應該說,以5G、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時代呼之欲出,與以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為代表的信息時代相比,智能時代對人們生活、學習與工作的影響將更廣泛、更深刻。從人+機器、機器輔助人到機器代替人,從提高生產效率到提升生活水平,從提供知識信息到引導輔助決策,人工智能正在以更廣泛、更深刻的方式影響人類生活且改變社會。

  人工智能驅動行業變革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於2018年9月發布的報告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可為全球額外貢獻13萬億美元的GDP,平均年增長率為1.2%,人工智能足以比肩19世紀的蒸汽機、20世紀的工業機器人和21世紀的信息技術。目前我們看到的自動駕駛、智能汽車、智能助手等,都只是人工智能變革的冰山一角。

  李彥宏預測,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經濟將在三個層面帶來重大變革和影響。

  其一,人機交互方式的變革。過去20年,是人們對手機依賴程度不斷提高的20年﹔未來20年,將是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的20年。在智能經濟時代,智能終端將遠遠超越手機的范圍,包括智能音箱、各種可穿戴設備、無處不在的智能傳感器等,應用與服務的形態也會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人們將會以更自然的方式和機器、工具進行交流。

  其二,智能經濟也會給基礎設施層帶來巨大的改變。傳統的中央處理器、操作系統、數據庫將不再處於舞台的中央,新型的人工智能芯片、便捷高效的雲服務、各種應用開發平台、開放的深度學習框架、通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將成為這個時代新的基礎設施。未來最重要的操作系統將不是基於個人計算機,也不是基於手機,而是基於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框架。深度學習框架對上承接各類智能設備,對下主宰人工智能芯片的設計。

  其三,智能經濟會催生很多新的業態。交通、醫療、城市安全、教育等行業正在快速實現智能化,新的消費需求、新的商業模式將層出不窮。人工智能正在滲透不同的產業,切切實實融入我們的生產生活,看得見,摸得著。

  因為人工智能,我們將對全生態鏈業務、管理與服務進行重構,導致節點、鏈條、網絡與網格、區塊呈現新形態,而邏輯機理、價值分布、空間組合都會被改寫,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以及基於生態共同體的多重融合將大量出現。

  因為人工智能,我們每個人、每個物體甚至每件事都會被重新定義,都會漸進或主動或被動地“被”函數化、數字化、孿生化。每個人的每一個軌跡、每一次駐留、每一個行為都對應一組數據,當然人或者機器本身就有“參數”。微信、百家號是我們虛擬空間的映射,朋友圈的分享是我們思想在虛擬空間留下的痕跡。其實每個人也都可以被理解為一個節點、一款APP﹔這些不同的“點”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被用新的方式解鎖、激活、被泛在連接,產生泛在共享與泛在協同。

  對於未來,5G是底層設計,人工智能是驅動力,不僅將改變多個行業,也將改變我們的合作方式、生活方式。就跟此次人工智能在整個疫情期間的表現一樣,除了如關注小微、保護創新力、保復工促就業,如遠程醫療、停課不停學、遠程辦公、無接觸服務,以及應急體系、治理體系,人工智能主戰場大幕正在開啟,人工智能還將解鎖產業智能化、協同的生態體系構建等更多場景。當更多的人被連接、卷進時,人工智能及其生態帶來的乘數效應、協同效應將會進一步增強,新的動能、新的紅利正在產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