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文旅”“紀錄片+文創”“紀錄片+文投”等新業態層出不窮
新業態層出不窮 未來,紀錄片有更多可能
近年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紀錄片產業大力扶持,紀錄片商業價值也正在不斷被挖掘和放大。那麼當下,以真實為內核的紀錄片,又將面臨哪些新的發展機遇?
9月8日—10日,2020新鮮提案·黎裡真實影像大會在江蘇省蘇州市黎裡古鎮舉行。其間,與會人員圍繞“新鮮提案”“紀錄片小鎮”“融媒體創作”等話題進行了思想碰撞,為紀錄片創作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思考維度。
為行業注入新鮮活力
創立於2016年的新鮮提案真實影像大會,是一個專注於發現和催生真實影像內容的產業交易和文化交流平台。
正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副司長劉梅茹在開幕式致辭中所說,這一大會已經建構起一整套流程,已發掘並孵化出眾多優質的紀錄片創意,同時助力多部紀錄片走進國際紀錄片節展,取得良好傳播效果。
本屆大會共征集到荷蘭、波蘭、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提案132部,《何以歸途》《對牛歌唱》等20部提案入圍,經過入圍提案人與決策人一對一會晤,最終,《生死一課》獲得大會金獎和最具人氣提案獎,《呼吸之間》《與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同行》獲得大會銀獎,《於無聲處》《對牛歌唱》《請別忘記我》獲得大會銅獎。
作為組織方之一,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紀錄中國理事會秘書長張延利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相較於往年,今年提案內容呈現出3個特征,即國際合拍的提案數量呈遞增趨勢﹔提案的類型越來越多元﹔提案主創團隊的學歷和從業經歷有所提升。
除了尋找並孵化優秀紀錄片作品,本屆大會還首次推出“新鮮制片人”計劃,加大對紀實影像人才發展的支持。閉幕式上,“新鮮制片人”將紀錄片《呼吸之間》評選為最想合作獎。此外,活動還與江蘇省廣播電視局發起的“百人紀錄片扶持計劃”等形成聯動,共同孵化新鮮故事。
5年多來,新鮮提案真實影像大會共征集500余部提案,幫助21部提案入圍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等國際節展影展,《生門》《零零后》《爺爺天團》《城市夢》等13部成片在視聽平台播出。可以說,通過新鮮提案大會,更多新鮮的項目得到了進一步孵化的機會,更多優質的真實影像作品為紀錄片行業注入了新鮮活力。
探索“紀錄片+”新業態
本屆大會舉辦地——蘇州黎裡,今年正式啟動紀錄片小鎮的創建工作。江蘇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繆志紅在大會致辭中表示,江蘇省將依托新鮮提案真實影像大會聚攏資源,積極探索“紀錄片+”新業態,著力推動紀錄片產業鏈延伸拓展、跨界融合。
在“黎裡論壇:當紀錄遇見小鎮”主論壇上,來自業界和學界的紀錄片人圍繞紀錄片小鎮建設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在紀錄片市場化探索日益深入、商業模式逐步清晰之后,打造一個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與國際紀錄片深度交往、交流的紀錄片文化傳播新空間,可謂正當其時。”中央新影集團副總裁、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會長趙捷認為,紀錄片小鎮的構建與運行,或將進一步推進紀錄片與行業共享發展。
伴隨著“紀錄片+文旅”“紀錄片+文創”“紀錄片+文投”等新業態的不斷探索和深入,紀錄片本身的功能、價值被無限放大。在中國教育電視台副台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行業電視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陳宏看來,可以把紀錄片小鎮分為3個功能區:一是紀錄片從選題確認、拍攝制作,到宣傳推廣、營銷發行等,形成縱向產業鏈閉環過程的運行平台﹔二是紀錄片價值傳播變現的中介服務區域﹔三是紀錄片傳播價值跨界所帶來的產業聚集平台。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幾乎從頭參與了紀錄片小鎮的設計,他表示,“小鎮”這個概念更像是紀錄片人的精神故鄉,紀錄片小鎮不僅對紀錄片產業有所推動,其對長三角地區協同發展、提升文化品質而言也屬點睛之筆。
“紀錄片小鎮要做好三件事:第一講好傳統故事,第二記錄好當下,第三利用好平台。”安徽廣播電視台黨委委員、副總編禹成明說道。
對此,大會運營總監羅敏聖表示,“我們將用專業的精神、專業的態度會同蘇州、黎裡等方面,服務好專業的紀錄片人,將黎裡古鎮打造為中國乃至全球紀錄片人的家園。”
正如繆志紅所說,偉大時代為紀錄片創作提供了富礦,而紀錄片小鎮的構建與運行,將為紀錄片人搭建一個交流、創作、學習的空間,推動紀錄片產業探索市場價值和品牌發展,更進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融媒體助力開拓新格局
融媒體時代下,紀錄片在創作上有何新趨勢?呈現了怎樣的傳播特點?在“CCTV-9融媒體創作新征程”“新媒體與內容創作分發新趨勢”等分論壇中,與會者就融媒體短紀錄片等話題展開了討論與分享。
今年7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央視紀錄頻道提前策劃、深入發射現場,歷時1個多月,迅速完成並及時推出了10集系列短紀錄片《Hi,火星》,追蹤、揭秘了此次發射全過程,精彩記錄了這一歷史時刻。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副總監史岩說:“面對當前傳播環境,我們一直在思考,頻道的特點在哪兒?優勢在哪兒?如何把頻道的優勢發揮好?”最終,他們找到一條路徑,就是面對突發事件或者國家重大事件發生時,利用融媒體傳播特點並結合自身優勢,是拉近與觀眾距離的方法之一。
紀錄片《Hi,火星》通過追蹤伴隨式的記錄,以節點為主題,每集5分鐘獨立成章,最終通過日記體的形式統合為一個整體。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制片人劉穎看來,《Hi,火星》用短視頻的片段反映國家重大科技事件,對傳統紀錄片人來說是一次新的挑戰。“最大的轉變,是希望和觀眾進行新媒體之下新的溝通,用短的紀錄片形式與觀眾進行溝通。”
在“新媒體與內容創作分發新趨勢”分論壇上,阿裡集團大文娛事業群優酷紀錄片中心制片人張清認為,在新媒體語境下,不同的平台有各自的用戶畫像、人群、生態、基因以及基於此而生發的內容創作與分發策略。她建議,紀錄片從業者需要更好地運用互聯網特點和新技術的發展,從而助力內容創作與傳播。
正如與會者所說:“不論傳播環境如何改變,專業品質始終應該是紀錄片不變的核心。”(記者 張雪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