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電影修復:匠心、傳承、創新

2020年09月28日06:51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電影修復:匠心、傳承、創新

  新華社南京9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劉碩、劉巍巍)《黨的女兒》《那山那人那狗》《祝福》等這些經典影片受制於膠片等傳統介質的局限,視聽效果如今大打折扣。如何修復保存?26日在蘇州舉行的“2020致敬經典·修復電影主題論壇”上,業界人士給出了答案。

  把傳統膠片數字化,並修復其中的劃痕、斑點、顏色失真等問題,電影修復讓經典電影重現精美畫面,部分影片在修復后甚至煥發新生。

  “電影修復是電影后續流程幕后中的幕后,對時光的還原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更要了解這部電影和這段時光當初的時代背景、歷史原貌、人文風情,一部電影90分鐘、十幾萬幀,一幀幀處理是非常熬人的事情,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專注、敬業、熱愛的匠人精神。”中影電影數字制作基地數字修復中心主任肖博說。

  修復也是彌補膠片介質局限導致某些藝術缺憾的機會。上海電影技術廠電影修復高級技術總監、主任技師吳雲岳回憶修復影片《畫魂》的過程時說,他們請到了影片的攝影師參與修復,沒想到攝影師自己把以前的顏色色調風格幾乎顛覆了。“以前不能局部調色,這是膠片的局限性,現在可以用數字技術實現原本的藝術創意,修復的過程完成了攝影師多年的心願。”吳雲岳說。

  重現經典影片的藝術質感,在人工修復之外,也離不開技術賦能。今年,中國電影資料館完成了影片《上甘嶺》片段的黑白轉彩色實驗,人工智能上色技術功不可沒。對一些經典影片進行數字化修復過程中,隨著算法日益成熟,一些“不可能”成為“可能”。

  數字技術讓影片能在修復中由虛變實,這讓中國電影資料館事業發展部主任黎濤頗有感觸。他介紹說,影片《祝福》由於種種原因,有一場戲全部是虛的,傳統技術無法還原,但他們運用數字技術把這個段落逐幀修實,並盡量還原了影片原有的“膠片感”。

  相比新技術的融入,新生代的培養更加緊迫。如今,在老一輩電影工作者的感召之下,一批青年電影修復師加快成長。

  中國電影器材有限責任公司修復師孫帆參與了《那山那人那狗》《血色清晨》等影片的修復。“修復開始,我們會查閱與影片相關的大量資料,觀看影片各種版本的素材,根據整理的資料對影片色調進行初步調整。”孫帆說,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工匠,必須秉承前輩認真嚴謹的精神和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追求。

  雖然電影修復行業有了越來越多年輕面孔,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還遠遠不夠。一方面,修復一部影片需要幾周、數月甚至更長時間,枯燥地對著屏幕修復考驗耐心,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為在修復中保証甚至提升藝術水准,這個行業需要更多能讀懂電影的人投身於此。

  據悉,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影數字基地、上海電影技術廠以及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正在構建中國電影修復行業的主力團隊。

  “十幾年間,修復團隊人員更迭,但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匠心卻一直傳承。越來越多的經典影片創作者和研究人員走進修復實驗室,指導修復師提升修復藝術水平,讓經典電影不斷重拾精美畫面,還擁有了再生的藝術靈魂。”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