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還原十個真實的抗疫故事

2020年10月09日07:0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時代報告劇《在一起》還原十個真實的抗疫故事

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劇照 資料圖片

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劇照 資料圖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從春節假期的至暗時刻、人心惶惶,到國慶假期的熙熙攘攘,一切如常,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應運而生。該劇由國家廣電總局全程組織指導,國家衛健委和上海市委宣傳部、湖北省委宣傳部、武漢市委宣傳部大力支持,上海廣播電視台和耀客傳媒、尚世影業共同出品,從2月份籌備到9月底播出,再到10月8日收官,無論是熱度還是口碑均表現不俗。

1 以小見大,致敬無名英雄的無私奉獻

電視劇《在一起》由《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24小時》《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等十個單元故事組成,全部取材於抗疫期間的真人真事,從普通人的視角,以克制內斂、真實還原的鏡頭風格復刻了“雖熟悉但又陌生”地發生在抗疫過程中的故事。

作為一部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整體風格以小見大,每個單元故事的主角和其他角色群像包括了武漢本地醫護工作者、各地援鄂醫療隊、外賣小哥、志願者、社區工作者、公安干警、解放軍醫療隊、廣大武漢居民等。很多角色並不是在疫情期間做出了豐功偉績,他們只是在履行著本職工作,但他們就是涓滴匯海的中國力量,他們既是小人物又是大英雄。

《在一起》制片人孫昊介紹:“寫普通人、寫真人、寫小事、寫真事是《在一起》的創作原則。劇中絕大多數故事均有原型參照,取材於疫情期間各行各業的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生命的拐點》單元中張漢清的原型為患有漸凍症依然戰斗在一線的抗疫英雄張定宇﹔《同行》單元中樂彬的原型為曲線回鄂參與救援的感染科醫生朱彬﹔《擺渡人》單元中辜勇的原型為疫情暴發初期無數選擇貢獻自己微薄力量的普通人,他們是奔走在城市裡的外賣小哥、快遞小哥、志願者的合體﹔《火神山》中陳如的原型是曾在火神山醫院奮戰過的陳靜護士長,源自真實的力量,震撼且有溫度。

其他角色的故事也同樣是我們曾在新聞報道中聽聞過的感人事跡。《生命的拐點》中,譚鬆林和柳小可夫婦,原型是金銀潭醫院的涂盛錦和曹珊夫婦,他們為了方便工作,避免傳染家人,曾在車裡住了23天﹔兒子救治期間,一直陪護在側,得知兒子去世后,提出捐贈遺體供醫學解剖的老母親﹔還有為方便工作剪去長發的女性醫護人員……

《在一起》通過一個個真實又感人的故事,謳歌了疫情期間無數普通人犧牲小我、犧牲小家、成全他人、成全大家的奉獻精神,致敬了他們為抗擊疫情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拍攝期間,《在一起》劇組曾舉辦主創交流座談會,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朱詠雷在會上表示:“這次創作雖都是聚焦小人物,但不影響呈現一個重大現實主題。從某種層面上說,小人物也是大英雄。”

2 樣態新穎,紀實風格下呈現豐富的類型特色

“時代報告劇”是國家廣電總局提出的一個概念,即以較快速度創作、以真實故事為原型、以紀實風格為特色的電視劇作品,以反映現實生活為己任,以表現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為創作目標。

《在一起》作為時代報告劇接力的第一棒,全劇十個單元均由國內現實主義創作領域最優秀的編劇、導演擔任主創,匯集了張黎、沈嚴、曹盾、楊文軍、楊陽等導演,六六、高璇、任寶茹、徐速、梁振華等編劇,張嘉益、雷佳音、朱亞文、海清、劉敏濤等數位實力派演員。回顧過去的7個月,從策劃劇本、邀請幕后主創、組織演員到多個劇組同時“反季節”拍攝,都是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下推進,尤其是十個單元故事既彼此獨立又要各自精彩,並不容易。

首先,作為電視劇的敘事方式,兩集為一個單元的短篇幅很難敘述出一個完整、跌宕起伏又打動人心的故事﹔其次,突出不同單元故事之間的風格與特色,避免帶來觀看疲勞,也成為一個難題。因此,全劇統一在紀實風格的基礎上,又力求呈現出豐富的類型特色和鮮明的風格。有相對冰冷客觀的《救護者》和《生命的拐點》,也有非常接地氣、充滿煙火氣的《擺渡人》和《武漢人》,還有相對溫暖明亮的《我叫大連》和《方艙》……尤其是《救護者》,長鏡頭之流暢、醫療細節之嚴謹、現實環境之還原都備受好評。

談及拍攝感受,導演曹盾說:“這次拍攝《救護者》,需要我們在很短的時間裡學習大量的專業知識,參考醫生給我們提的建議,哪怕一個細小的動作、一個操作流程都必須符合專業標准。我覺得這是比較難的,但是最終我們都克服了。”整部劇呈現出的紀實風格,也源於主創們在前期進行了大量的採訪調研。在劇本集中創作的三、四月份,編劇六六冒險進入武漢採訪並收集素材,其他編劇也通過遠程採訪等方式對大量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進行訪談﹔主演靳東、陳數等都與原型人物進行了面對面交流,最直觀的感觸成為他們在塑造角色時的珍貴情感體驗。

3 快速創作,反映現實展現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的創作,是一場中國影視力量與時間的賽跑。創作團隊從今年2月的火速成軍,到4月第一個故事開機、5月與6月的集中拍攝,再到8月的全劇殺青——歷經了7個月艱苦而又充滿激情的創作。《在一起》從一個創意,到如今呈現的十個豐滿、催人淚下的故事,不僅是對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實踐,也是影視工作者對抗疫英雄的致敬。

尤其是在拍攝《我叫大連》和《武漢人》單元時,正值北京疫情反彈,在嚴峻的防控形勢下,劇組一方面要克服防控工作帶來的種種限制﹔另一方面要做好劇組內的疫情防控。這種排除萬難的精神,凸顯了影視行業的使命與擔當,展現了影視從業人員的精神風貌。

《在一起》是現實與藝術的高度融合,通過鏡頭展現真實、平凡與感動,還原了一個又一個朴實而感人的抗疫故事,“真實”成為被觀眾討論最多的共識。《武漢人》《擺渡人》等單元選擇以基層社區工作者與外賣小哥這些最普通的人為主角,在疫情期間他們可能並不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但這份特殊時期的無私堅守、互愛互助,恰恰展現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注重用細節塑造人物,打動觀眾,也是《在一起》的另一大特色。

倪妮在採訪中說:“醫護人員在一線工作需要長期穿防護服、戴口罩和護目鏡,一戴可能就是6到8個小時,臉上會有壓痕,長期往復幾個月都是這個狀態。當時我們參考了很多圖片,我和蔣欣在不拍戲的時候,也會戴上護目鏡,希望盡量真實地展現一線醫護工作者的樣子。”

孫昊介紹:“為符合抗疫期間醫護人員的真實狀態,劇中飾演醫護人員的演員選擇素顏出鏡,臉上的口罩和護目鏡痕跡甚至清晰可見,不刻意煽情,卻又能讓人潸然淚下。”

除展示劇中人物勇敢、善良的一面,《在一起》還通過鏡頭語言展現了他們作為普通人面對疫情,會害怕、想逃離、有情緒、有脾氣的真實一面,人物更加鮮活立體。

作為一部“短平快”的時代報告劇,在創作推進過程中,《在一起》也不斷根據疫情的發展和最新的情況進行調整。《我叫大連》單元,原型人物在近期大連出現零星病例時再次加入到抗疫一線的戰斗中,劇組為此專門在關機后又加拍了“重當志願者”的情節﹔《口罩》單元,將全劇的故事線延伸到“復工復產”的階段,最大化體現了抗疫的實時進展。(牛夢笛)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