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
吉林日報:從"在地化"融起 向"雲端化"聚合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治理高度,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從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工作原則三個方面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發出了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的號令。圍繞落實中央要求,各級各類媒體取得哪些進展成效?形成哪些規律認識?深度融合又有哪些發力方向?敬請關注“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專欄報道。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媒體時代深刻洞察,對媒體融合發展科學謀劃,極大鼓舞了新聞輿論工作者的信心和斗志,為我們推進媒體融合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全國省級黨報一分子和黨報大家庭一員,吉林日報緊緊結合本地特點和融合趨勢推動新型主流媒體建設進程。
把握地域坐標,推行新聞+技術+服務“在地化”
黨報姓黨,上連黨心,下接民心。省級黨報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有著特殊地位,積極推動全媒體條件下的省級黨報事業發展是重大政治任務。特別是身處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互聯網以其強大的技術基因深刻影響社會治理和傳播格局,輿論斗爭和新聞宣傳面臨全新挑戰。作為一方省報,發揮“在地化”優勢,做足地域大文章,把省報主流輿論陣地建設成融合發展高地,積極服從和服務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才能在迎接新挑戰中打開新局面。
一是由淺入深,以思維融合帶實踐融合,率先解決內容供給瓶頸。
吉林日報身居東北,思維和體制機制掣肘較多,媒體融合的起點是從頭腦入手,不斷深化思維融合,進而推動實踐融合破局。我們通過理論中心組學習、採編業務研討、全員培訓等方式,把握融合大勢,厘清操作理念。從2014年黨中央《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到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明確要求﹔從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深刻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到“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寫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各級各類媒體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走過了步履鏗鏘、不斷探索發展的第一個“融合五年”。
我們一直跟進學、系統學、明思路、找出路,將媒體融合作為牽引吉報發展的重要引擎,率先突破傳統紙媒對互聯網內容“有效供給”能力特別是提供本地新聞、信息、服務能力不足的瓶頸,繼而解決吉林日報在海量受眾的互聯網上掌控有效傳播渠道顯著不足、受眾規模尚小等問題,推出一批有吉林標簽、有地域特點的新聞產品,逐漸形成了“報、網、微、端、手機報、戶外屏”六位一體終端體系。
今年,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辦、國辦正式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媒體融合吹響了新的前行號角。有著75年輝煌歷程的吉林日報也將趟過改革“深水區”,走向康庄大道。面對在深度融合進程中要破解的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問題,需要進一步強化理論武裝,運用思想武器,打破思維定勢,多角度全方位推陳出新,讓立足吉林、深耕吉林,立足主業、深耕主業的發展樂章更激昂。
二是強基固本,補技術短板揚內容優勢,壯大本地新聞產能。
技術是媒體融合的基石,是支撐,內容是媒體發展的根本,是核心競爭力。惟有強技術之基,才能固內容之本。
第一步是從技術困局裡走出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財力物力和重視程度不足等原因,吉林日報技術力量與兄弟省報相比比較薄弱,技術部門更多從屬后勤體系,技術隊伍經常處於人員流失狀態,多名技術員工改做編務或行政工作。2019年以前,技術機房和技術設備“超期服役”,支撐內容生產的軟硬件和編務流程一直是“上一代”版本。本著“吉林有所需、吉報有所應”和“面向未來、適度超前”等原則,吉林日報深度調研了解本地宣傳需要,借鑒國內同行經驗,以“本土力量加國內一線技術方”的組合形式力抓技術保障。
接著是強化技術建設。經多輪技術考察,落實省裡重點項目要求,把數字採編發“中央廚房”統建為整體技術系統,支撐全報社技術辦公體系,從機房“心臟”到指揮“大腦”,從報業大樓“中樞”到移動採編“末梢”,從集成軟硬件到配置部分裝備,秉持“一雲三平台共建”理念,從零起點、從一根線、一組服務器、每層樓節點開始精打細算架構布設,以高性價比的技術投入完成了“吉朵雲”同採編平台、數據平台、全省黨媒服務平台的一期搭建。相關指標、參數、版本與國內一線水准拉齊,專家驗收組給出“高度集約化,高性價比,高效建設”的評價。
隨之而來的是釋放新聞產能。一年多來,技術賦能帶來了內容生產的蝶變。內宣方面,重量級專版、專欄、專題、專區和專門產品顯現著黨報聲勢,今年上半年,僅重大主題專欄就推出50多個。外宣方面,以“今日東北亞”為代表品牌,與韓、俄等國媒體版面互換和新媒體互動日益活躍,並積極推動中韓地方媒體文化交流合作。
特別是戰“疫”報道中,融合採編成果集中顯現。相繼推出戰“疫”報道版面200余塊,刊發稿件和圖片1700余篇(幅),新媒體全平台共發稿近3萬條,點擊量6億余次。推出“興農幫 幫老鄉”助農活動,助農銷售滯銷農產品8800余萬元。3月4日,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同志來到吉林日報,在“中央廚房”融媒體數字中心,分別與前方吉林融媒體武漢報道組、省內採訪企業復工復產和農業生產的記者連線,充分肯定主流媒體強烈的責任擔當。
三是融入“數字吉林”,提高對黨委政府項目的在地化服務能力。
媒體融合與數字化建設有著極高的關聯度。習近平總書記擘畫“數字中國”建設,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吉林省委省政府相繼出台《關於以數字吉林建設為引領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數字吉林”建設規劃》《吉林省新基建“761”工程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建設智慧文旅示范項目“吉報數字傳媒產業園”,實施“吉朵雲5G新技術規模化應用”項目,推進傳統主流媒體數字化轉型。數字媒體是當代媒體的顯著特質,必須要形成對黨委政府的數字化服務能力,這也是對融合水准的一種檢閱。
一方面,以現有基礎聚合在地資源,提供屬地服務。“吉朵雲”頭部應用——全省黨媒公共服務平台的第一個子系統即全省黨報協作公共平台已開始布設,與全省各市州黨報的聯動專欄已經開欄。可視化會務系統已為吉林省委多個部門相關會議、吉林省社科院相關論壇提供優質服務。
另一方面,吸附同類或相近資源,承擔地域內黨政機關相關項目任務。“吉報數字傳媒產業園”吸引了“長春國家現代服務業數字內容產業化基地”和“長春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聯姻。新一代融媒體演播室正在推進試運行和共享使用進程。為吉林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訂制的數字人才培訓線下課程及雲課程,進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及專業技術人員素質提升培訓體系,接連推出多期專題研修班、高級研修班。“媒介智能傳播”高研班吸引270余人參加雲培訓。一批資深學者和廳處級干部、數字融媒新銳正在成為我們的智庫師資力量。
把握迭代趨勢,推進融合基礎+融合管理“雲端化”
如果說發端於建筑和藝術領域、活躍於經濟和技術領域並引申至傳媒領域的“在地化”概念,側重在全球化視野中強化地方特性,強調新聞傳播和信息服務的地域屬性,那麼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全面驅動新聞傳播帶來的“雲端化”,則強化了媒體融合的新空間,新型主流媒體建設要抓住“上雲、用數、賦智”新風口。
一是風起“雲”涌,為新型主流媒體打牢新型基礎。
不論是“雲”本身,還是“雲”帶來的新生產樣式及關聯產品,形成了更強大的生產傳播能力、流程保障能力和體系生成能力、服務輸出能力。縱觀融合大潮中的各家媒體,從新華社“快筆小新”“媒體大腦”,到人民日報“媒體融合雲平台”,從四川日報“四川雲”“小封機器人”,到貴州日報融媒體“雲上編輯部”,再到“天目雲”“贛鄱雲”“長江雲”“新湖南雲”“齊魯智慧媒體雲”“津雲”等,都成為智媒發展的加速器。吉林日報“吉朵雲”目前還僅僅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前期建設。正如業界所言,新基建是戰略基石,是通往數字時代的“高速公路”,產業互聯網是數字時代發展的高級階段。“雲”奠定了從基石到高級的基本技術路徑與格局,是媒體新型基礎設施。
隨著5G抵臨,媒體融合進程正式進入“5G雲時代”。雲應用將發揮頭部效應,覆蓋所有新聞鏈路,我們積極論証對全省黨媒協作、東北亞外宣旗艦平台、吉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新媒體平台突出雲賦能,加快形成“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局面,提升媒體自身建設及對外項目服務水平,更好擔負傳播黨和政府聲音、服務本省中心工作、滿足本地受眾需求、向省內外展現時代風貌、講好中國故事等職責使命。
吉林日報在第十一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設採編指揮中心。
二是多端一體,形成更完善的終端體系和服務能力。
人民日報通過持續迭代,打造擁有報、刊、網、端、微、屏等10多種終端載體的“人民媒體方陣”,這也給我們省級黨報以啟示,必須建設多終端,佔據主流媒體傳播制高點,站上雲端。
吉林日報目前有以“彩練新聞”客戶端為代表的移動全媒體矩陣、報刊融媒產品方陣。代運營“學習強國”吉林學習平台、省政府網站及官微、省委組織部“新時代e支部”、省委政法委“吉林長安網”等黨委政府項目。吉和網所在的長春羿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登陸“新三板”后正運籌轉板,持續深耕醫療等服務行業。《房地產報》及其旗下“找房豹”APP、“長春惠買房”微媒體培育出一批自己的大V、視頻網紅。這些均體現了較強的“在地化”資源整合、動員能力,但目前多是各自為戰,插上“雲端化”翅膀,集團化集成化作戰,會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
三是“上雲、用數、賦智”,面向未來夯實深度融合管理支點。
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必須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構建相輔相成的三個工作支點。傳統媒體正在推進的,是包括組織結構、生產流程、體制機制、人才結構、經濟實力、發展合力等在內的全面、徹底的融合。
《吉林日報》創刊於1945年10月10日,是全國省委機關報中創刊較早的一家報紙,同許多兄弟省報一樣,有過曾經的輝煌,也必須面對痛苦的涅槃。在內容上雲、技術上雲的同時,管理也要上雲。“雲端化管理”的重要特征是基於數據的協同工作,為業務部署和高效運營、智能監管提供了新途徑,有助於破解新老媒體內容及運營“兩張皮”問題。
與吉林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聯合開展助農帶貨直播活動,吉林日報社記者化身主播。
媒體融合發展是當下我國新聞界最鮮活的實踐,“雲指揮”“雲現場”與媒體人機動而繁重的職業特點相吻合,基於數據的考評改變著編輯記者稿費計酬方式,基於數據的效果監測倒逼媒體經營變革。這些在吉林日報均初現端倪,下一步在以新機制、新機構支撐新管理方面需要繼續開掘和深化,我們將繼續向人民日報及各兄弟省報學習借鑒“創新驅動、項目帶動、市場推動、全社聯動”等管理路徑,見賢思齊,永不止步,展現新聞輿論新氣象,贏得主流媒體新未來。(作者劉泉波系吉林日報社社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