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百年重點獻禮劇
《光榮與夢想》:一部最全展示卻“最不一樣”的黨史劇作
劇組人員一起解讀劇本。資料圖片
百年前首批共產黨人,在風雨如磐中擔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這段故事也多次在熒屏展現。明年,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多部主旋律獻禮影視作品也被提上日程,由上海廣播電視台、北京完美影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光榮與夢想》就是代表作之一,該劇不僅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列入第三批2018—2022年重點電視劇規劃選題名單,也是總局“4+2”重點項目工程中的唯一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自7月1日在橫店開機以來,該劇正在緊鑼密鼓地拍攝之中。
“沒有巧勁隻有笨功夫”
“劇中真實歷史人物超400人,場景達700多個,而一般電視劇也就兩三百個場景,而且還涉及反季節拍攝,這些都增加了拍攝難度。但為了完成巨大的工作量,我們啟動了3個組同時拍攝,目前已經完成近2/3的進度,整個劇組斗志昂揚。”進組探班採訪時,該劇導演劉江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道。
克服疫情帶來的時間緊、任務重的現實挑戰,在既定時間高質量完成這樣一部史詩作品,劉江直言:“沒有巧勁隻有笨功夫,遇到史實問題就要查個底兒掉。疫情雖然給拍攝帶來很多不便,但也讓我們有更多時間認真復習黨史,讓准備工作更充分。現在看來,沒有這半年的扎實准備,拍攝可能不會像現在這麼從容。”
這部劇可以說是一部恢弘的紀實片,全景式展現了從一大到抗美援朝勝利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包含了北伐戰爭、秋收起義、紅軍長征、重慶談判等眾多歷史事件,展現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下建立紅色政權,率領紅軍進行戰略轉移,英勇抗日,最后解放全中國的偉大壯舉。
“《光榮與夢想》時間跨度之長、參演明星之多、風格創新之大,應該是同類題材劇前所未有的,因此,讓觀眾看什麼尤為重要。”在劉江看來,此前沒有一個時機值得大家做這樣一部鴻篇巨制,這其中創新是必須的。鏡頭是創作者的眼睛,在內容上,對已有作品中表現多、觀眾清楚的歷史事件,該劇會簡要描繪,而將重點放在此前表現少、觀眾了解薄弱的重要事件和節點上,做到文約而事豐。
為了創作中的精益求精,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全劇圍繞黃埔軍校的戲僅有12場,但就是為了這12場戲,劇組採取搭景的方式“重建”了黃埔軍校的部分場景,隻為更逼真地還原當時的環境。
不去跟風重在打動觀眾
把內容做實,把呈現形式做新,充分了解當代受眾的審美喜好和價值追求,以現代的技術手段提升制作水准,打造更好的視聽“燃點”和情感“共鳴點”,為正能量精神、主旋律故事賦能,是《光榮與夢想》創作的重點之一。
“過去有些重大歷史題材劇一般更重事件,把事件的枝脈說得很清楚,但從人的角度去敘述的並不多。比如毛岸英犧牲,一個事件性的內容,新聞報道也可以報道它,但是從彭德懷的視角去講述這件事情,就會有不一樣的呈現。再比如楊開慧犧牲,我們從一個母親的視角去描述它,就會有新的‘化學反應’,這些都是滲透在細節中的。”劉江說道。
對於這樣一部題材厚重、內蘊深遠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如何走進年輕觀眾視野是很多人關注的。對此,劉江坦言,並沒太想如何迎合年輕人,而是想去影響年輕人。“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的到達率,讓每一個鏡頭盡可能體現出新意。”在他看來,影視作品比拼的是審美,不跟風,不迎合,能打動創作者自身,就能打動觀眾。
記者在觀看樣片時發現,在表現革命者成長的敘事中,貫穿著人物對社會和人生的叩問思考、對生命意義的積極追尋。從他們身上,可以感受到革命者少年立志的遠大懷抱、青春激蕩的生命活力、豐富飽滿的情感世界和堅韌頑強的拼搏精神,這種用文藝方式傳承紅色基因的嘗試,對當下青年人的成長具有積極意義。
讓“偉人”回歸“凡人”
近些年,主旋律作品以愈加精良的制作和多元的藝術展現形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如何講述好那些值得被紀念的大時代,一直都是創作者們不斷探尋的問題。對此,劉江認為,“故事的規律告訴我們,‘藝術真實’永遠是故事通往觀眾內心的橋梁,隻有故事裡的人物充滿了真實的人性,觀眾才能透過熒屏感受觀劇的愉悅。”
在實操中,劉江帶領創作團隊始終強調要把領袖人物藝術真實化,試圖將“偉人”回歸“凡人”。劉江說,“偉人”首先得是一個“凡人”,只是他在重要的關頭做出了“不平凡的選擇”,所以,隻有把“偉人”放到“凡人”的視角來拍,觀眾才會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偉人”在做出“不平凡的選擇”時的不易,從而真正明白“偉人”的偉大。這部影視作品中,有戰爭戲、愛情戲,有千鈞一發,有絕處逢生,有妻離子散,有國破家亡,有忠誠與背叛,有投機與信仰,有平凡與偉大,也正因此,架起了現代觀眾與古老歷史之間的那座橋,也正因此,透過作品可以看到黨史中驚心動魄的勵志故事。
注重細節表達是樣片留給記者的較深印象,《光榮與夢想》在人物故事上充分挖掘共產黨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小細節、小故事,把不同側面捕捉到的閃光點連接成華美的鏈條,使一個個共產黨員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也正因為細節讓人物更具情感厚度、更有生活溫度,從而以可信性和真實感打動人們,產生共情效果。(記者 李雪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