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關於《奪冠》,聽導演陳可辛怎麼說

2020年10月14日15:22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關於《奪冠》,聽導演陳可辛怎麼說

四場比賽、三段故事,兩個朋友的互動、一個中心人物郎平,這就是《奪冠》的敘述線,講述了中國體育史上最具傳奇色彩和英雄氣質的中國女排跨越30年的發展歷程。作為一種體育精神的傳遞,中國精神的傳遞,導演陳可辛如何看待當前的票房?在拍攝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對於目前的票房成績您是否滿意?

陳可辛:電影是比較被動的藝術,它需要觀眾和市場去驗証。我們盡力拍了《奪冠》,我在創作上和制作上是滿意的,我覺得我們已經很幸運地有機會去拍這樣一部電影,也在這一過程中做了很多對的決定,我沒有留下遺憾。對於影片而言,市場怎樣去反饋,這是市場主導的事情,我們也要接受。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拍攝過程中,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印象最深刻的經歷是什麼?

陳可辛:中國女排這個題目很大,讓我有機會能夠從女排故事入手,以小見大地深入了解整個背景,再把這個題目通過改革開放、上世紀80年代初直到現在等時間節點拍出來。

我第一次現場看中國女排比賽是1978年,曼谷亞運會。18歲的郎平第一次亮相國際大賽,我當時16歲,看到中國女排站出來,真的覺得很震撼。在我看來,國人對女排的熱愛超越了體育本身。

拍攝過程中最可貴的是,無論上世紀80年代女排那批隊員,還是現在國家隊的這批隊員,都令我喜出望外。因為她們都不是在演戲,而是把真實的感覺表達出來。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在演員選擇上,給您留下哪些印象?

陳可辛:我們試著找過比較高的女演員或者模特,練了兩周排球就知道不可能拍。后來用了大概一年半的時間,通過國家體育總局、排管中心的支持,我們一共見了幾千名排球運動員,最后從中選了四五十人。

對於鞏俐而言,她實際身高是1.70米,而郎平身高是1.84米,現役女排隊員更是一米九幾甚至兩米的身高。在拍攝過程中,我們討論出一套方案,包括有些時候可能把鞏俐墊高一點,或者是借位等,拍的時候我們就能感覺到,鞏俐的氣勢能壓住這些球員,一個是她進入郎平的角色有一段時間了,她就是“郎指導”,現役女排隊員一進來就默認她是“郎指導”,再就是在表演上鞏俐也能帶領這些非專業演員。所以,電影中女排姑娘們的氣場不會影響到鞏俐的氣場。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在您看來,影片希望面對的主要受眾是哪些?

陳可辛:從1979年寫到2016年,三十幾年的跨度,從女排的故事看整個中國的背景。整個戲的核心就是女排精神,從上世紀80年代的女排到現在女排的傳承,80年代為什麼會贏,現在怎麼再去贏,“90后”“60后”甚至“50后”的區別在哪兒,中國的改變在哪兒,就是這部電影重要的主題。裡面包含了不同年代的價值觀,觀眾可以跟小孩、跟父母、跟爺爺奶奶一起重溫這幾十年的變化。

比如,女排精神在上世紀80年代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中國經過了那麼多苦難之后,改革開放擁抱世界,也被世界擁抱,女排向外走,向國際走。中國百廢待興的時候,希望世界看到自己,通過什麼呢?其實女排就是世界看到中國的一個視角。它確實不是一項體育運動那麼簡單,是一種中國精神。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看了影片之后,有觀眾說很喜歡“女排姑娘在美發店”的段落,您出於哪些考慮設置了這個情節?

陳可辛:去日本世界杯之前,她們去美發店燙頭發,這個細節是來自我們看當年照片的啟發。當年很多人的頭發本來不是這樣,是去打日本世界杯之前,所有人都燙了頭發,所以打世界杯的時候,大家的頭發都很像。我覺得這會不會是為了讓外國的隊員或者教練認不出她們採取的“戰術”?據說當時郎平的球衣還從1號改成了3號。所以,我們就設計了這樣的段落。(記者 李雪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