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中國日報社記者孟哲:第一現場在哪兒 我們就應該去哪兒

2020年10月29日06:5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中國日報社記者孟哲——“第一現場在哪兒 我們就應該去哪兒”

今年2月,孟哲在武漢前往隨州運送醫療物資的直升機上跟拍。受訪者 供圖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隻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中國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孟哲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抄在了採訪本上。82天的武漢採訪經歷,讓這位“90后”新聞人更加堅信:“第一現場在哪兒,我們就應該去哪兒。”

9次深入“紅區”近距離拍攝

“我要用視頻報道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孟哲是中國日報社派赴武漢工作時間最長的記者,82天裡他9次深入“紅區”進行近距離拍攝。

初到武漢,孟哲和同事對隔離病房的害怕緣於未知。醫療物資緊缺,醫生的防護服都不夠用,記者用什麼防護?怎麼穿脫防護服?進病區該怎麼做好設備的防護?拍完后設備怎麼帶出污染區?那天半夜一點多,孟哲在微博上刷到一條世界衛生組織給醫護人員穿脫防護服的培訓視頻,他連續看了10次。

第一次去火神山醫院採訪時,孟哲認識了出生於1998年的護士徐文清。徐文清小小年紀就扛起了班組長的重任。在武漢期間,她學會了很多,包括給患者換尿不濕。

“那一刻,我們扛著使命,扛著中國青年、中國醫護青年、中國呼吸專科醫護青年的使命。”徐文清的話讓孟哲感同身受,他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出生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快的年代,熱情、有個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嬌生慣養、沒有擔當。疫情讓我們深刻地感到國家對我們的需要。當我們把自己裝進防護服時,我們不僅僅是媽媽的孩子,更是祖國的赤子。”

一次特殊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這場抗疫大戰中,孟哲出入病房,直擊前線,採訪了張繼先醫生,也記錄了外賣小哥、志願者、急救車司機等普通人的抗疫片段,這讓他深刻地理解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

章瑋是令孟哲印象極其深刻的一名患者。孟哲跟拍遼寧援鄂重症醫療隊那天,章瑋處於昏迷狀態。通過使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技術,主治醫生拼盡全力將章瑋搶救回來。遼寧隊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來了就干一件事兒,讓他活,一定讓他活。”

在孟哲看來,章瑋得到救治的過程,也是中國對於“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價值傳遞。每每想到此處,他都會感到心頭一熱。他說,作為一名青年記者,很榮幸曾經在武漢戰斗過。“對於我們年青一代來講,這是一次意義特殊的愛國主義教育。生於盛世的年輕人,在經歷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之后,將變得更加成熟、更有擔當。”

由於在武漢一線報道,孟哲推遲了和女友領証結婚的日子。他說,新聞人的使命就是報道社會、記錄當下。“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我們要堅守輿論主陣地,向世界講述武漢這座英雄城市所經歷的一切。”

在對外傳播中錘煉“四力”

孟哲採訪拍攝的短視頻《生死6小時新冠》介紹了俯臥位治療對新冠肺炎的緩解作用,在臉書、推特上獲得了很大傳播量。許多國外網友評論說,他們想看看中國如何治療新冠肺炎,也想了解中國應對疫情真實的狀況。由此,孟哲和同事們繼續創作了系列紀錄片《起底外媒》,鏗鏘有力地駁斥了外媒對武漢的偏見。《起底外媒:“新冠”報道的偽善與雙標》傳播量為6500萬﹔《起底外媒:為什麼隻有中國抗疫被報道成了隱瞞數據》傳播量達1.04億,其中40%的互動傳播量來自海外社交媒體平台。

在武漢採訪期間,孟哲更加深刻地領會了增強“四力”的重要性。他說,隻有增強“四力”,才能適應新時期的新要求,掌握輿論話語權。腳力是基礎,“邁開雙腿,深入調查研究”是新聞採訪的基石﹔眼力是關鍵,要善於觀察、善於辨別,不能盲目輕信,也不要人雲亦雲﹔腦力是核心,特別是面對外媒別有用心的採訪報道時應多想幾個為什麼、多問幾個怎麼辦﹔筆力是落點,新媒體記者要善於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元素,創新話語表達方式,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記者 孫海悅)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