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偉大抗疫精神激勵新聞人再出發
近日,由中國記協國內部和新華社《中國記者》雜志社共同主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重要講話精神研討會”在寧夏銀川舉行。
中國記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百新對研討會提出要求,強調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作為大事來抓,用手中的紙筆和鏡頭講好中國故事、記錄偉大時代,濃墨重彩地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使之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獲得表彰的全國抗疫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代表、在抗疫和防汛救災報道中表現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和長期從事夜班工作的採編骨干等參加研討。
與會同志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高瞻遠矚、內涵豐富,飽含深情、催人奮進,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決勝新時代偉大斗爭的有力號召,向全世界傳遞了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堅定信心,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針對性。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包括新聞工作者在內的各條戰線為抗擊疫情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們致以崇高敬意,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新聞工作者的關心和新聞宣傳工作的肯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表彰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對於指導我們總結抗疫報道,掌握互聯網環境下新聞傳播規律,增強採編業務能力,改進和完善突發事件報道流程,激勵我們深入踐行“四力”、奮發有為,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業務過硬、戰斗力過硬的新聞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弘揚抗疫精神 為英雄點贊 為祖國自豪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偉大抗疫精神,系統總結抗疫斗爭取得的重要啟示。新聞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闡釋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充分詮釋中國共產黨堅持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
新華社總編室副主任劉剛作為全國抗疫先進集體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表彰大會,他用“為英雄點贊,為祖國驕傲”概括自己的感受。他說:“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隻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總書記的講話深刻而打動人心。全國人民都為“熱干面加油!”大家都說,“全中國等你痊愈,我們相約春天賞櫻花”。這些熟悉的話語,把大家帶回武漢抗疫時的場景,大會堂裡一次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是共鳴、是黨心民心心心相印的寫照。
同樣被偉大抗疫精神所感動著的還有全國抗疫先進個人、人民日報社湖北分社記者程遠州。他在發言中提到:“在對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採訪報道時,就深刻體會到我們黨執政為民的一片赤誠和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堅持,也深深感動於舉國同心、萬眾一心攜手抗疫的團結偉力,更為遍地英雄視死如歸的場景而感嘆,為中西醫結合不斷完善救治方案而振奮,為積極開展國際救援的大國擔當而自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我堅信,偉大的抗疫精神必將成為我們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的堅實部分,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
人民日報社湖北分社記者程遠州在同濟光谷院區採訪。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英語環球節目中心記者陶源分享了在武漢73天裡拍攝紀錄片時的感悟。在武漢紅十字會醫院,陶源跟著醫生護士一起上班,最打動她的就是生命的奇跡。陶源說:“習近平總書記總結的偉大抗疫精神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生命至上。隻有中國,病人哪怕有0.1%的希望就用100%的力量去挽救,創造了生命的奇跡”。陶源和同事每天都要做很多場外媒連線,她說,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能夠向世界展現真實的抗疫故事和抗疫精神,“很有自豪感”。
全國抗疫先進個人、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時政新聞頻道記者尚陵彬對“舉國同心”“命運與共”有著深刻的理解。尚陵彬說:“面對疫情,沒有個人英雄主義,隻有並肩作戰的勇士們。”回顧這場戰“疫”報道,最令她感動的是同事和“戰友”:“每個人都是記錄者參與者。我在整個戰‘疫’中,是先遣部隊,是新聞特種兵,取得一手新聞素材,交給后方共同做出了這些新聞產品。每一篇報道,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時政新聞頻道記者尚陵彬(右一)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四人民醫院採訪負責隔離病區護理工作的護士長們。
中國婦女報記者徐旭講述了一位志願者的故事,這位微信名為“馬恩恩”的志願者在公交車停擺時為記者提供用車方便。不幸的是,他母親也出現疑似感染的症狀。在病毒肆虐的戰場,馬恩恩和他母親成為徐旭最揪心的人。她一直關注著這位母親被收治並痊愈的艱辛過程。徐旭說,“作為記者,雖然我不能治病救人,但是,我們發出的報道能給許多像馬恩恩一樣的人信心、溫暖、鼓舞。我想,這就是‘怕,還要出發’的意義所在”。
突出新聞“顯政” 抓好主題主線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是黨的新聞工作者的使命任務。2020年1月25日,農歷正月初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中央對新聞宣傳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強化顯政,堅定戰勝疫情信心”。主流媒體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總要求”“總目標”等組織策劃報道,既深入反映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部署,做好中央指導組重要活動報道,體現各級黨委政府行動和措施,又積極反映群眾的呼聲和力量,塑造典型人物、弘揚典型經驗,凝聚起戰勝疫情的信心和力量。
新華社武漢前方報道指揮部把對中央指導組的活動報道放在重要位置,加強對專家學者的採訪力度,緊扣疫情防控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把充分反映4.2萬醫護人員馳援,反映“停不得”企業的堅守和復工復產情況等作為報道策劃的重點。廣大醫護工作者、解放軍、公安民警、疾控人員、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建筑工人和患者等等都是重要報道對象。人民日報堅持突出主題主線,加強重點策劃,深入做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宣傳闡釋。在抗疫報道中,人民日報首次以平均每天一篇的節奏連續推出90多篇解讀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闡釋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評論員文章,有效發揮了引領輿論、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
全國抗疫先進個人、澎湃新聞視頻調查部記者魏凡回憶,他記憶最深刻的場景,就是第一次進入專門收治危重患者的武漢肺科醫院ICU病房:偌大的病房,每位患者都處於昏迷狀態,幾乎每人都做了插管手術,身上密密麻麻連接著各類醫療器械。在儀器運行聲中,醫護人員時刻警覺,一聽到警報,就立刻沖上前。原有的採訪計劃用不上了,魏凡決定真實記錄下這裡的一切。9分鐘的視頻稿件《在武漢丨重症ICU裡的生死直擊》,讓人們看到了最凶險的救治一線,引起網友熱議。魏凡對此深有感觸:“褒揚疫情中出現的典型人物、弘揚典型經驗,對鼓舞士氣、戰勝疫情有著積極意義。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作用,就在於傳遞現場、啟迪讀者。”
疫情發生后,武漢市建立了多個隔離點,用於觀察密切接觸者、疑似病例。圖為澎湃新聞視頻調查部記者魏凡(左)探訪某高校隔離點。
全國抗疫先進個人、湖北襄陽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首席記者王亞雯說,這次抗疫報道,她感受最深的是典型人物宣傳:“隻有把鏡頭對准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逆行者,帶著真摯的情感用心記錄,才能用他們的凡人善舉,感動一座城,感動城裡的人。”最美逆行者、最美守護者、最美志願者,抗疫夫妻、抗疫母子、抗疫家庭……襄陽廣播電視台一共完成了257個有血有肉的身邊典型的報道。王亞雯感慨:“在重大災難來臨時,我們必須注重典型人物的挖掘,凝聚正能量,這樣才有戰勝災難的勇氣和力量。”
湖北襄陽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首席記者王亞雯在湖北某藥企採訪。
湖北廣播電視台湖北之聲記者馮超認為,在戰“疫”報道中,媒體的價值並不在於僅僅通報消息,而是要把共克時艱、戰勝疫情的信心傳遞到每個人的心裡。馮超報道過一個志願者的故事,這名志願者每天早上處理完家務后就去幫社區20多位老人買藥,然后再去幫忙運菜。為了不讓老人心生恐懼,每次給老人送藥時,他都會戴上各種可愛的卡通頭套。報道播發后,很多人留言表達感動,要求去社區做志願者的報名人數也增加了許多。
湖北廣播電視台湖北之聲記者馮超在社區採訪志願者“貓管家”
及時回應關切 彰顯人文關懷
疫情報道面臨的形勢錯綜復雜,疫情、輿情、社情相互交織、此起彼伏。新聞工作者一方面積極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對群眾深惡痛絕的問題,用建設性監督服務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另一方面彰顯人文關懷,換位思考,用更有溫度的報道積極引導輿論。
“新華視點”是新華社知名的輿論監督類欄目。依托這一欄目,新華社前方記者吃透中央精神,主動回應社會熱點。比如,“數據”既是判斷新冠疫情走勢的依據,又是發現問題的線索。圍繞疫情數據,新華社進行系列調研採訪,一“盯”到底,播發《武漢數百新增確診病例從哪裡來?》《對武漢一例無症狀感染者的追蹤》《武漢累計治愈出院3萬多人,后續如何管理和監測?》《湖北多地新增確診病例歸零,該怎麼看?》等系列報道。新華社武漢前指還為中央指導組提供反映群眾需求和呼聲的信息130多條,反映工作漏洞、風險隱患10余起,克服困難完成中央指導組交辦的多項調查採訪任務。
人民日報則在2月5日按要求推出征集“四類人員”求助信息網絡通道,一時間,求助信息如潮水般匯聚,最多的一天收集到1.2萬條信息,累計收集有效信息超過4.2萬條。人民日報前方報道組每天把求助信息直報中央指導組宣傳組,危重患者求助信息即收即報,沒有一例延誤,最多的一天給宣傳組報送30多次。信息征集平台的開通,直接讓數以千計的患者得到及時收治,貫穿了人民日報抗疫報道的全過程。
全國抗疫先進個人、經濟日報社新媒體傳播部編輯二室主任喬申穎感悟到,隻有“換位思考才能找准位置”。回顧在武漢的採訪,她發現自己得到認可的稿件,大多都得益於站在記者和採訪對象雙方立場上來思考。喬申穎從閑聊中得到線索制作的視頻《生日快樂呀,志願者小哥哥》播發后在當地志願者組織裡引起了很好的反響,被認為是志願者報道中“最有溫度的一篇”。而其中的“溫度”就在於稿件中有了“生日”這個元素。
經濟日報社新媒體傳播部編輯二室主任喬申穎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江漢方艙醫院採訪。
多彩貴州網時政新聞部編輯吳蔚在報道中體會最深的是“共情”。方艙休艙,醫護人員首次摘下了口罩。吳蔚用這一“碎片化”細節展現了醫護人員背后的付出和艱辛,首發的《休艙后天使摘下口罩,你一定要記住這些笑臉》點燃了輿論場。醫護人員返程時,吳蔚被感人的場面深深感動,創作了“為每個戰‘疫’者而寫”的歌曲《世間美好》,也激起了受眾共鳴。
浙江衛視新聞中心融媒體記者周家齊也認為,要從受訪者細微的情緒點切入,記錄下那些上升和下降的數字背后的故事,才能更好地為大時代下的平凡人畫像。浙江衛視把鏡頭轉向醫護人員工作后的日常狀態,比如醫療隊的隊員提前一天過了情人節,90后護士脫下防護服后嬉皮笑臉地說著疫情后想吃肯德基、想喝星巴克、想見朋友、想談戀愛、甚至還想買個房子﹔以及英雄爸爸居然也會流淚,痊愈的大伯念叨著以后一定要去杭州找這群醫生喝酒等等。
踐行“四力”要求 改進報道形式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廣大新聞工作者踐行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毅然奔赴抗擊疫情主戰場,採寫出一大批感人肺腑的報道,在疫情關鍵時刻發揮了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中央領導同志在與抗疫一線媒體記者座談時,充分肯定新聞工作者是抗疫戰士,是抗疫英雄,為疫情防控凝聚起強有力的精神力量。
新華社總編室編輯吳簫劍1月下旬正在黃岡老家休假,聞訊趕到新華社武漢前指后,吳簫劍發現,除了湖北分社的同事始終堅守崗位之外,第一批增援的總社記者也已馬不停蹄地工作了一周。同事們面對災難時不懼危險、挺身而出的無畏氣概和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頑強作風給他帶來強烈震撼。報道中,吳簫劍深刻體會到,真實情況往往是復雜的,宣泄情緒容易,做好自己的事情解決問題最難:“在復雜形勢中不輕易被情緒綁架,始終把握大局、明辨是非、守住底線既是我們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也是我們順利渡過每一個大考的關鍵所在。”
作為后方編輯,人民日報總編室編輯臧春蕾用策劃、版面、選題,與前方記者並肩戰斗。人民日報自春節假期結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即2月3日起,每周推出6期整版“來自疫情防控一線的報道”系列圖片專刊。截至9月30日,視覺專版已經刊發115期,將人們關心的諸如馳援武漢、物資供應、黨員示范、基層防護等熱點話題分類刊發,在強調時間新、內容新、視角新的同時,又注重發揮組照報道“深”的優勢,多側面集中闡述同一個主題,每幅圖片既能獨立成為一篇圖片報道,又能通過同一版面多幅圖片的邏輯組合,強化報道深度,引發受眾共鳴。
中國青年報總編室編輯王一迪介紹,中國青年報致力於挖掘一線的青年人和青年事,集中報道青年突擊隊和志願者,展現他們身上的故事。中青報還聯合多家單位制作抗疫歌曲《最美的溫暖》,結合疫情熱點制作一系列疫情防控動畫,通過形式創新提高報道對年輕受眾的吸引力。
全國抗疫先進個人、山東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聚合新聞部主任孔冠軍在黃岡採訪期間,每天都要從駐地酒店到醫院多次往返:“在醫院、在病房,我們用眼睛捕捉、用攝像機記錄﹔回到酒店就思考、商量、寫作,眼力、腦力和筆力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煉成的”。孔冠軍在這個過程還經歷了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出鏡,第一次電視直播連線,在同事眼裡,他也從開始時的“確實挺小白”到后來“越來越有專業范兒。”
山東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聚合新聞部主任孔冠軍在湖北省黃岡市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ICU隔離病房裡採訪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全國抗疫先進個人、遼寧日報社駐鐵嶺記者站站長姜義雙認為,踐行“四力”就是要把履職盡責擺在第一位。接到任務后,要提前介入,有目的採訪,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去武漢的飛機上,他就留意提前認識身邊的醫護人員,這些新朋友給他后期採訪提供了很大幫助。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對新媒體的認識,既快速發布,也要保証報道的全面性和辯証性。
採訪完遼寧援助雷神山醫療隊后,遼寧日報社駐鐵嶺記者站站長姜義雙在雷神山醫院門口留影。
湖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編委黃曉輝重點介紹了新湖南客戶端用新聞照片+創意設計的形式,先后推出的20多期戰“疫”系列主題創意海報產品。系列海報產品創意新穎別致、主題入木三分、設計醒目生動、風格明快有力、情緒飽滿溫暖,激發凝聚眾志成城抗疫力量。
創新體制機制 推動深度融合
新冠疫情的報道,既是突發事件新聞,又是災難新聞,為創新體制機制、推動深度融合提供了練兵場。
為了應對疫情報道面對的復雜情況,新華社武漢前指根據《新華社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應急預案》創新採編流程,建立起統一指揮、高效運轉、靈活多變的戰時報道機制:一是每天召開策劃會抓重點、排熱點、解難點。通過每天的視頻匯報會、專題策劃會等與總社各編輯部保持溝通,做到一體行動、令行禁止。以品牌欄目為抓手,強化融合報道,圍繞“新華全媒頭條”“新華視點”“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等新華社重點融媒體品牌欄目組織全媒體報道﹔二是圍繞戰時採編流程創新,建立24小時新媒體報道響應機制,堅持移動端優先原則,前后方無縫對接,在遇重大新聞時以海報快訊等形式拼搶時效,權威信息第一時間編發新媒體報道﹔三是加強採集端整合,將湖北分社和來自總社11個部門、4個其他國內分社的增援記者組建成文字、攝影、音視頻、新媒體相互協同的全媒體採訪組,依據採訪主題調度人力,同時還根據情況專門組建英文融媒體組。北京編輯部有上千名編輯對接武漢,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新華社武漢前指播發各類稿件超過1萬條(張),發稿實現零差錯、零改稿,單篇稿件媒體最高採用超過8200家次,瀏覽量過億的融媒體產品有10余組。
河北廣播電視台融媒體新聞中心編輯薛新惠介紹,河北廣播電視台為做好突發事件宣傳報道,提前制定了宣傳報道工作應急預案,成立突發事件宣傳報道工作應急領導小組,統一指揮突發事件宣傳報道工作。預案一經啟動,局、台及新聞中心突發事件應急宣傳報道領導小組成員在30分鐘內迅速到崗,在台領導小組統一指揮下,組織進行應急宣傳報道工作。實行24小時宣傳值班制度,接到重大突發事件電話后,記者向主管領導匯報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採訪、拍攝。在內容呈現上,充分發揮融媒體新聞中心編委會作為指揮中樞的作用,中心編委會第一時間召集各部門、各欄目召開策劃會,全面安排部署宣傳報道工作。
重慶華龍網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周盈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做直播。
全國抗疫先進個人、重慶華龍網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周盈則對各媒體間的協作報道機制深有感觸。在抗疫報道過程中,湖北長江雲建立了一個互助群,各網絡媒體會把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放進互助群中分享。同時,不同省市間也會共同開展聯動直播,從而形成了報道合力,有力緩解了各媒體普遍面臨的前方報道力量不足的難題。(作者張壘、呂星系《中國記者》雜志社記者。本文內容轉自《中國記者》2020年第10期,原標題為《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 忠實履行新聞工作者職責使命——“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重要講話精神研討會”綜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