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

新華社熊琦:除夕之夜 挺進紅區

2020年11月09日09:31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武漢封城那天,商戶關門、小區封閉、醫院爆滿,恐懼在蔓延。在這裡生活工作了十年,我從沒見過這樣的景象。當時我隻有一個念頭:去抗疫一線,用新聞破除恐懼,給讀者勇氣希望。

除夕之夜,我缺席年夜飯,瞞著家人,笨拙地穿上防護服,走進了重症隔離病房。

採訪中印象深刻的是彭志勇主任,他已經將十幾名病人從鬼門關拉了回來,但他重復最多是:“做的還不夠”。大夫饒歆左腳崴傷,行走困難,為了方便巡視,他在隔離區內又多備了一幅拐杖。這就是當時紅區的景象。那晚,每一個身影都有自己的故事。

從紅區出來,我立刻投入到照片的整理編發。初一清晨,這組來自武漢重症病房的現場報道全網刷屏。人們從恐慌中回過神來,發現他們原來被最勇敢的一群人保護著,他們白衣執甲,用生命守護生命。

我媽也看到了報道。她給我發了條短信:兒子,媽明白了,你也不用撒謊了。但今天我想說:媽媽,我的謊言,只是怕你們擔心!以后我再也不對你們說謊了,我已經長大了!

展示這張照片,我專門去征得了老人女兒的同意。畫面裡的這個護士叫馬晶,因為害怕,老人在病床上默默流淚,馬晶握著老人的手安慰她。(視頻)

不幸的是,老人還是離開了。幾個月后,同事告訴我,老人的女兒在四處打聽我的消息。她說,要謝謝記者。因為我的報道讓她看到了媽媽生前最后的影像,看到了醫護工作者代替兒女盡孝。

聽到這個消息,我放下手頭所有的事情,在幾十塊資料硬盤裡,把所有和老人相關的影像資料一一找了出來,轉交給她,希望能給他們帶來多一點的安慰。

記者,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職業,但這一刻,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了它的分量。

方艙醫院啟用的第一天,為了紀錄大家怎麼生活,我蹲守了10個小時。我見到了一個小伙子,入院躺下后,打開了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口罩遮住了表情,藏不住的,是眼神裡的專注。

看見我舉起相機,他輕輕擺了擺手,示意不用拍他,我猶豫片刻,但憑借記者的本能還是按下了快門。災難面前,淡定從容﹔艱難時刻,探求理想。“讀書哥”瞬間成了一個閃亮的精神符號。

這本書的作者:著名學者福山教授,也在推特上轉發了我的這張照片。看到推特,我們通過北美分社的同事,找到了福山,他欣然寫下了對“讀書哥”的祝福。一個半月的漂洋過海,這本書到了我手中。

可是,這時的讀書哥卻婉拒了所有採訪,消失在人海之中。整整兩個月的大海撈針,我才終於找到了他,將這份萬裡之外的祝福送給他。

至暗時刻,一張照片,溫暖了無數網友,一份祝福,架起了世界人民心中的橋梁。

總有人問我,那時你害怕嗎?怎麼會不怕呢,在剛准備進入紅區,就聽見身邊的護士說她肺部有陰影的時候﹔在方艙醫院採訪,防護服意外破損的時候﹔在身邊不斷地有朋友發熱、感染、甚至倒下的時候,我都曾想過最壞的情況,可我不能后退!我是記者,這裡是我們的家,也是我們的戰場。我們會永遠沖在一線。

1月24日除夕夜,進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採訪

2月5日,在江漢方艙醫院內採訪

2月5日,在江漢方艙醫院內採訪拍攝

2月14日,在武昌方艙醫院採訪出院患者

熊琦,湖北分社融合報道部副主任。作為湖北分社“90后”記者,在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前夕逆行返回武漢參加報道,最早獨家發回了重症區的現場報道,全網閱讀量超過2億。疫情期間,先后10多次進入隔離區採訪。挖掘出“除夕夜的隔離病房”“方艙醫院讀書哥”“魔方姑娘”等獨家題材,播發圖片報道800多張,被廣泛轉載,成為中國全力抗擊疫情最具沖擊力和代表性的影像報道。5月18日,該同志的相機被南京博物院作為抗疫見証永久收藏。

(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的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決賽日前舉行,由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全國性行業類媒體層層選拔推薦36名優秀記者講述了他們參加“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輿論監督報道的親歷故事。)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