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

求是王文婷:一條路,一個人,一個夢想

2020年11月02日09:42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一條路,一個人,一個夢想——斯那定珠筑路記

求是雜志社記者 王文婷

最高的山峰、最深的峽谷、最清澈的湖水,畫面上這個純淨美麗的地方叫巴拉格宗,在香格裡拉最深處,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地圖上我們找不到它的位置。斯那定珠,一個當地的康巴漢子,用一條路,在地圖上補上了故鄉的坐標,也鐫刻下脫貧攻堅的一座豐碑。

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中,我走進了他的故事。

9歲之前沒穿過鞋子,11歲前沒走出過峽谷。第一次出去是因為鐵屑扎進眼睛去治病,阿爸在他腰間拴根繩子,一路沿著峭壁牽著、爬著,用了5天時間才走到縣城,早就錯過了治療期限。他喪失了左眼的視力,卻意外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生平第一次見到馬路、汽車和電燈,從此,一顆夢想的種子就在心底生了根——巴拉村也要有條路!

13歲,帶著35塊錢外出闖蕩。40歲,帶著半生打拼積累的千萬財富重返家鄉,斯那定珠要修路、要圓夢。

沒想到的是,這個造福家鄉的好事,最先遇到的阻力竟然來自老鄉,人們認為他是個騙子、是個瘋子,隻有阿爸相信他。然而,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簡直是天方夜譚,勘探隊、設計師先后打了退堂鼓,“這種地形根本形不成公路!”這句話惹毛了倔強的斯那定珠,他用兩年時間、徒步4萬公裡,親自完成了路線設計。2004年9月,隨著爆破的一聲巨響工程啟動,當然,困難也才真正開始。在峭壁上修路就好像用錢去砸一個黑洞,幾千萬的資金迅速花光,他變賣資產、跑遍銀行、借遍親友,但就是不認輸。在他的帶動感化下,村民也逐漸加入到修路的隊伍中,之前的質疑和嘲諷化作了群體的合力。

這是一條真正的“天路”,全長50多公裡,卻有100多個急轉彎,海拔跨度達2000米,斯那定珠用了10年時間把它修完。通車那天,他想起了阿爸。兩個月,就差兩個月,阿爸沒有等到這一刻,老人去世前還在追問“路什麼時候通?我好想坐你的車再看一眼巴拉村……”從阿爸第一次帶著他走出峽谷見到汽車,到親手把汽車開回村子,這中間隔了近40年。

路通了,但夢想才完成一半,他要把這條路變成一條致富路,帶領鄉親擺脫貧困。在雲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國家扶貧政策,這個倔強的康巴漢子立項目、籌資金、建景區,愣是將昔日與世隔絕的村庄變成了游人如織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守著景區,村民戶均年收入從兩三千元飛躍至10多萬元,很多搬離故鄉的村民又回來了……

曾經,在斯那定珠維為修路到處籌措資金的時候,礦老板拋來橄欖枝,“合作開礦,余生讓你坐著數錢。”對方開出的價碼是以“億元”為單位的,可斯那定珠絲毫不為所動,“如果路通了故鄉的綠水青山反而不在了,我寧願把路炸掉!”說這些話的時候,他的聲音顯然是顫抖的,眼裡卻閃著光。

今年疫情期間景區關閉,但斯那定珠沒有給員工放假,而是購置了4萬多棵樹苗,帶領大家植樹。他告訴我,“通過種樹村民受教育了,他們第一次知道買一棵碗口粗的樹苗要花幾千塊錢,那我們巴拉格宗漫山遍野的森林,不就是家門口的聚寶盆,是真正的金山銀山嗎,我們必須用生命去守護呀!”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十多年來,斯那定珠就一直在做這樣的善事、實事、好事。

如今,巴拉格宗是“雲南省特色小鎮”,並作為大滇西旅游環線區域,在實現穩定脫貧和高質量發展上全面發力,斯那定珠和鄉親們正努力推進智慧旅游,要把故鄉的綠水青山和藏族文化更好地呈現給世界。

脫貧,是流淌在中國大地上最溫暖的音符﹔小康,是熔鑄在中華民族血脈裡的千年夢想。採訪途中,一個個斯那定珠的故事感動著我,也照亮了祖國的山河。我要把他們的故事講出來,讓更多人知道,沒有什麼“救世主”,那些看起來不可完成的“人間奇跡”不過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挺身而出、埋頭苦干。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是真正的英雄!

採訪雲南迪慶州巴拉村村民

採訪雲南迪慶州巴拉格宗筑路人斯那定珠

採訪雲南昆明花農

王文婷2011年9月轉業至求是雜志社總編室。積極參加中宣部組織的“再走長征路”“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等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產業興旺,老鄉的日子也越過越旺》《從歷史文化遺產中感悟和增強文化自信》等報道在“學習強國”平台閱讀量均超過2000萬。

(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的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決賽日前舉行,由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全國性行業類媒體層層選拔推薦36名優秀記者講述了他們參加“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輿論監督報道的親歷故事。)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