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鐵道報李蓉:見証中國奇跡感受中國力量
一筆畫了一百年
人民鐵道報社 李蓉
我的故事首先從這段視頻開始。
2019年12月30日,中國鐵路創造了一個新的歷史,世界首列時速350公裡智能型復興號在地下102米深處穿越八達嶺長城,奔向“冬奧之城”張家口。
世界上最先進的高鐵與古老的長城同框。當時,我就在這趟首發列車上,作為記者記錄下這一幕奇跡。
連著歷史的京張鐵路和通向未來的京張高鐵,共同訴說中國人的筑夢之路。110年前,詹天佑主持建成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110年后,京張高鐵在“人”字上加一橫,實現了跨越百年的“大”飛躍。
我曾多次到京張高鐵沿線採訪,兩個發現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個是在詹天佑紀念館,我發現在修建京張鐵路前,中華大地上已有16條鐵路,但沒有一條是中國人自主設計的。第二個是在青龍橋站,我看到一張照片:1937年北平淪陷,日軍背著“三八大蓋”步槍在青龍橋站裡巡邏,背后就是詹天佑先生的銅像。
總書記曾說,一看到中國近代落后挨打的悲慘場景就痛徹肺腑!那一瞬間,我們下定決心要做好京張高鐵的報道。
在中國人心中,“京張”二字,有著特殊分量。我們30多次深入一線,跑遍了沿線的12座車站、10 座隧道、2座特大橋、174公裡的線路,在零下20攝氏度的八達嶺長城下拍攝京張高鐵的畫面,在10多米的天梯上採訪建設者,徒步穿越隧道感受中國人的筑夢之路。
通車儀式那天,詹天佑的曾孫女詹欣握著我的手說:“小李,這一眨眼的工夫,列車就穿過‘人字坡’,當年火車在這裡爬上爬下要78分鐘。”
穿過“人字坡”,百年前中國人靠的是智慧,百年后靠的是實力。
在我12年的鐵路記者生涯中,踏訪過的隧道數量也有兩位數了。但是新八達嶺隧道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這座隧道全長12公裡,有78個大小洞室,與地面的距離,最淺處隻有4米,最深處卻有432米。火車穿越隧道,隻需要3分鐘。這3分鐘,凝聚的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實力。
隧道裡“藏著”世界上埋深最深、規模最大的暗挖地下高鐵站——八達嶺長城站。中國工程師獨創了精准微爆破技術,把震速控制在每秒0.16厘米左右,這就相當於在長城上輕輕跺了下腳。
在外國同行眼中根本無法實現,我們做到了,讓世界文化遺產毫發無損。
如今,旅客在地下102米輕鬆換乘,乘坐長82米長的扶梯,快速到達長城腳下。
在採訪中,我又有了新的思考。為什麼京張高鐵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智能高鐵?
日日夜夜的追蹤報道中,復興號研發專家告訴我,京張高鐵是世界上首次全線採用智能技術建造,首次應用時速350公裡的自動駕駛,首次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保駕護航,創造了智能裝備、智能運營等多個方面的“冠軍”紀錄。
建設專家告訴我,京張高鐵與地鐵最小距離不足1米,穿越北京市無數文物核心區,通過6條市政主干道、88條市政管線,這相當於在北京市地下做了一台巨型而精准的“外科心臟手術”,同時也建成了冬奧會歷史上首個直達比賽核心區的高鐵站。
僅僅憑借著先進的科技含量就能屹立在世界高鐵之巔嗎?隨著採訪的深入,我發現奇跡的背后,都是一個個大寫的“人”的故事。
青龍橋站是京張鐵路上唯一一座使用至今的百年老站。我在此多次採訪一對父子,兩代人70年堅守在大山深處。父親去世前對兒子說:“存信,一定要守護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座車站。”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京張高鐵也和無數火車頭一樣,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助力復工復產中發揮“硬核”力量,數萬名醫務人員乘坐高鐵星夜馳援﹔上萬名調度員主動請戰,24小時堅守,保障鋼鐵大動脈暢通……
為了中國人的冬奧會夢想,鐵路人疫情期間一刻不停歇,“龍鳳呈祥”“瑞雪迎春”奧運智能車型加班加點創新研發……
疫情期間,冬奧會交通配套工程投入使用,延慶支線如期通車……我們兌現了向全世界的冬奧會交通保障承諾。
如今,京張高鐵旅游流也忙了起來,中國經濟晴雨表的貨物發送量不斷創新高……
幾年來,我們採寫了近百篇報道,點擊率達到上億人次,拍攝的紀錄片《小莫看京張》在海外傳播。一位波蘭網友留言說:“一看京張高鐵就知道北京冬奧會定將精彩。”
放眼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高鐵運營距離有中國這麼長,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建成世界上最先進的智能高鐵,更沒有哪個國家的高鐵運營環境能同日橫跨“冬夏”。
從“人”字到“大”字,一筆歷經百年滄桑,一筆見証百年復興。我慶幸,成為一名記者,在路上記錄著一個個高光時刻。我期待著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一同坐著京張高鐵感受中國速度和冰雪激情。我要把背后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記者李蓉參加京張高鐵聯調聯試,採訪相關專家。
記者李蓉在10多米高的天梯上採訪八達嶺長城站建設者。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記者李蓉採訪負責發熱旅客車廂消殺工作的鐵路工作人員。
李蓉同志先后在《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編輯中心、北京記者站等崗位歷練,並取得新聞專業副高級職稱。該同志編輯採寫的《“軌道上的京津冀”為三地協同發展提供動力》《世界世界首列時速350公裡智能型復興號穿越長城》《老外乘坐京張高鐵:這也太方便了!》等作品先后獲得中國人大新聞獎二等獎、中國產經新聞獎一等獎等獎項,在《中國記者》等核心期刊發表6篇學術論文。在2020年新聞戰線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迎難而上、表現突出,多次深入抗疫一線,採寫出70多篇反映鐵路干部職工戰“疫”的感人作品,其中《不用開美顏!你臉上的勒痕是最美有的印記》《好消息!復興號護送鐘南山團隊抵達武漢》《武漢醫療隊馳援北京》等作品全網轉載,得到廣泛好評。
(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的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決賽日前舉行,由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全國性行業類媒體層層選拔推薦36名優秀記者講述了他們參加“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輿論監督報道的親歷故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