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津雲新媒體張揚:向鹽鹼灘宣戰
向鹽鹼灘宣戰
天津津雲新媒體記者 張揚
各位老師好,我是來自天津津雲新媒體的記者張揚。我手中的這棵水稻,您們可能並不陌生。它,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的主角。它的家鄉在天津濱海新區的太平鎮太平村,那裡的土壤鹽鹼化非常嚴重。為了讓它茁壯成長,給村民們帶來幸福的希望,太平村黨總支書記帶領村民發誓要向鹽鹼灘宣戰,打響了一場水稻保衛戰的戰貧故事。
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天津小站稻,是天津農產品的金字招牌,在農民眼中種好小站稻就代表著富足和幸福。2018年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海南國家南繁基地考察,也曾關切地詢問天津小站稻的情況。
2019年初,我在採訪小站稻發展情況時來到太平村。採訪中,太平村竇書記告訴我,村裡雖然有耕地面積12000多畝,但都屬於中重度鹽鹼地。一直以來,向鹽鹼地要糧食、要效益,就成為了村民們的夢想。2017年,村民們成功在20畝鹽鹼地上種植了小站稻。2018年,增加到300畝。所以,村裡開始大面積整治土地,為的是2019年擴大種植面積到1600畝,就這樣大伙兒干了整整一個冬天。
為了長期記錄這個過程,我駐村蹲守。起初還比較順利,但天有不測風雲,4月上旬遭遇大風,把育秧大棚上的膜全部刮爛。緊接著又遇上了台風,膜全被刮跑了。更可怕的是,5月19號,海水倒灌,所有秧苗全死了,這次不是20畝,也不是300畝,是整整1600畝。
竇書記和我說,“姑娘,沒了,什麼都沒了,咱失敗了。”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刻的他眼神,是絕望。我問書記,“對得起鄉親父老嗎?”他沒有說話,當時我隻感覺周圍安靜得可怕。可當他沉寂了一會之后,抬頭和我說,還想種一次。我問,“種得了嗎?要是又失敗了怎麼辦?”
“決不放棄,隻要不放棄,就不算失敗。”書記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就和他蹲在地裡,我看著眼前的一切,眼淚奪眶而出。那一刻我心裡隻有一個想法:盡我所能,幫助他們。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沒有種過糧食的人的確不會知道這個過程到底有多難。
5月下旬,我陪村民一起去買種子﹔6月上旬,我們鋪設引水管道,進行第二次育秧﹔6月中旬,出苗了﹔6月下旬,第二次插秧。可這時候,困難又出現了。
有一天,書記跟我說,“姑娘,插完秧以后,嚴重缺水,干旱,20多天了。你看咱像不像‘西天取經’啊,必須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啊!”
種地是靠天吃飯的事,所以我就養成了每天看天氣預報的習慣,隻要預報有雨,我就給書記發個微信,從那時起,雨就變成了全村的希望。
到了最關鍵的七天,如果七天內,還不下雨,就意味著我們徹底失敗了。
我至今都不會忘記,那一天是7月29日。下雨了,終於下雨了。在雷鳴閃電中,在瓢潑大雨中,我和書記、村民們在地裡開心地歡呼著、跳躍著,哪怕全身濕透,哪怕全身泥濘,都抵擋不住心中的喜悅。
天公作美,這一場大雨,總算把水稻救活了。8月下旬抽穗﹔9月中旬灌漿成熟﹔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收割、晒谷、脫殼、碾米、拋光。稻田終於豐收了,國家農業農村部也把這裡列為了國家鹽鹼地示范基地。
這是我看見過的最美的風景,還有最來之不易的笑容。這笑容背后,不僅有村民的奮斗,還有科技的支撐。太平村種水稻,得到了袁隆平院士領銜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的全程支持。有機硅功能肥料的誕生,實現了治理鹽鹼的目的。
水稻收獲了,但銷路卻成了新難題。為此,我策劃“稻夢行動”,到處為村民們找銷路,帶領網友去感受鹽鹼地中誕生的奇跡,教他們使用直播平台,與村民一起建設專賣店。鹽鹼灘上的水稻瞬時已成為網友餐桌上香甜可口的米飯。我也為持續打好、努力打贏這場水稻保衛戰一直奮斗著。
250多天,我採訪的路程超越6000公裡。那8個月裡在我身上留下無數的淤青,每天腳上都粘著厚厚的黃泥,衣服上和牙縫裡塞滿塵土,滿身瘙痒難耐紅腫的蚊子包,中暑后的暈厥,暴雨拍打后的冰冷,高速上的驚險爆胎……但我都雷打不動地在路上,因為我堅信,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今年9月22日,我們迎來了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我又來到太平村,竇書記和我說,姑娘,今年水稻太好了,畝產1500斤,咱寸草不生的鹽鹼地終於變成了糧倉!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小康生活呀!”太平村終於迎來了收獲季!天津也出台振興小站稻規劃,構建三產融合發展的小站稻全產業鏈。截至目前,天津小站稻種植規模達到了80萬畝以上,並且在系統化、縱深化上持續發展。
糧食安全事關國運民生。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更激勵著我們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現在,我們提倡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倉廩實,天下才安。
作為一名記者,我很幸運見証了一顆種子成為一粒大米的全過程。記者是記錄者,也是傾聽者。每次和採訪對象交流,我學會了處處留心與換位思考。我想,這不僅是作為一名記者的職業歷練,更應該是我們每個人去體味別人、體察時代的情感磨煉。因為心中有風,夢中有帆,未來可期。謝謝大家。
採訪奮斗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太平鎮太平村鹽鹼灘上的村民
在多米尼加共和國採訪中國首任駐多米尼加大使
走進天津市海河醫院E區,採訪紅區醫護人員與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2014年4月至今,張揚同志從事新聞工作已有7個年頭。她無論高溫酷暑、寒風凜冽,還是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一直堅守、跟蹤8個多月,採訪制作出《向鹽鹼灘宣戰》﹔親歷抗疫一線的生死較量:始終在疫情報道一線,走進天津市海河醫院採訪紅區醫護人員與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進入各大醫院發熱門診、逆行寶坻、蹲守天津機場、津城邊界高速路口等天津高危地區採訪﹔脫貧攻堅的一線探訪:深入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制作脫貧攻堅系列報道﹔穿越四省五市的南水北調之行:1432公裡中,風裡雨裡、山裡水裡、雪裡夜裡堅持採訪, 與村民同吃同住,推出紀錄片《1432》與原創MV《水從南方來》﹔跨越半個地球的春節文化交流:代表京津冀三地在多米尼加共和國採訪中國首任駐多米尼加大使、在美國採訪中國駐洛杉磯總領事,《“魅力京津冀” 北美展示年文化》在天津日報上刊發、《“歡樂中國年 魅力京津冀”首次走進多米尼加》獲中國駐多米尼加大使館肯定,官方平台發布。
該同志一直在用自己的筆杆報道民生民情、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人間萬象。她所刊發的報道中,不乏優秀作品。其中,《向鹽鹼灘宣戰》入圍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獲2019年度天津市新聞獎媒體融合獎二等獎﹔《歌唱祖國》獲2019年度天津市新聞獎二等獎、媒體融合獎一等獎﹔《太平村裡稻花香》獲2019年度天津市新聞獎三等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獲2019年度天津市新聞獎媒體融合獎三等獎﹔《如斯青春》獲2018年度天津市新聞獎一等獎、媒體融合獎一等獎﹔《讓候鳥飛 不變的承諾》獲2018年度天津市新聞獎媒體融合獎二等獎。
(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的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決賽日前舉行,由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全國性行業類媒體層層選拔推薦36名優秀記者講述了他們參加“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輿論監督報道的親歷故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