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白雲:我用一年時間採寫一組報道
我用一年時間採寫一組報道
河北日報 白雲
新聞追求實效,發稿追求快。這是全國同行的常態。但在去年,我的發稿節奏卻“慢”了下來,整整一年,隻採寫了一組報道。
2019年,河北日報策劃了大型系列報道《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讀》,系統介紹河北的山地、平原、湖泊、海洋等豐富的地貌特征和歷史、人文故事,我負責其中的海洋單元。
這組報道的目的,是讓河北人了解家鄉,讓全國人了解河北。
但剛接到任務時,我整個人都是蒙的。
河北的海相對於東南部省份來說,知名度並不高,我作為本地人,所知也僅限於北戴河能看海,唐山有個港口而已,專業性更無從談起,這簡直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一次訪談海洋專家,我捏著採訪本不敢抬頭,因為海洋問題專業且不常見,根本不知道要問什麼,從哪問起。
作為記者,最丟人的時刻,莫過於在採訪對象面前是個無知小白。
專家拿出一本《河北海洋資源調查與評價》讓我回去了解一下基礎知識。
翻開這本543頁、70萬字的大部頭,全是砂質岸線、上新世、潮位差、郯廬地震帶凹陷這樣聞所未聞的詞兒。
從門外漢到初步入門,我用了三個月時間。辦法無所不用:畫圖、計算、做筆記、啃資料。
從數百萬字的資料中,我找到了海洋專業知識和新聞故事之間的契合點,海洋報道的脈絡,在我腦中清晰起來。
你的新聞好看好,是你離現場有多近。
帶著一腦子惡補來的海洋知識,我踏上了河北的海岸線。
又是幾個月時間,河北487公裡的海岸線,凡是人能走到的地方,我幾乎都走了一遍。
在滄州沿海,為了體驗淤泥質岸線有別於砂質和岩石岸線的特點,我和一名海洋專家挽起褲腿下灘涂,淤泥漫過了大腿,每前進一步得相互幫忙拔出來,就在那片灘涂上,專家給我講了淺灘鹵虫的生長過程和這片海域餌料豐富的根源。由於海水刺激,上岸后我的皮膚紅腫了三四天。
在秦皇島海域,我跟隨科研人員出海搞海洋調研。船開出去2小時后,海面風浪驟起,30米長的漁船就像片樹葉一樣,船頭高高翹起,船尾又俯沖下去。
我抓著船舷不敢鬆手,緊抿著嘴角,因為一張嘴就能吐出來。
后面的報道中,這次經歷隻佔了約500字的篇幅,但有了這次體驗,我就能讓這500字活起來。
一年來,我曾蹲在黃驊古貝殼堤前,觀察這6000多歲的海洋遺跡,也曾逐個辨別北戴河118棟老別墅的建筑差異﹔觀察過小型拖輪協助萬噸巨輪停泊靠港,也了解到港口的防風網為引流海風而設計的孔洞大小不一﹔吃過碼頭堆場的煤灰,也咬過鹽場剛結晶的粗鹽。這些五花八門的體驗,最終都成為了我的報道素材。
有了素材,接下來就是整合。
龐雜的採訪內容,橫跨數月的採訪周期,單篇萬字以上的體量,讓整合材料變得非常困難。每寫一篇都要翻閱兩三個採訪本,聽十幾個小時錄音,參考書能從桌上擺到地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專業知識你沒搞懂,寫出來的東西就謬之千裡。
我的第一篇報道是關於海鹽的,改了9稿。不是細節調整,而是改變文章架構、重新分配內容、以及推倒重來的那種改。
6組報道我一共修改了26稿,但改一次,結構比上一版舒服,改一次,行文比上一版順眼。
從2018年12月到2019年11月,我用6篇、總計8萬余字的報道,把河北487公裡海岸線的形成機制、生物類型、三大港口的前世今生、沿海旅游的獨特韻味進行了解析。
系列報道開始刊發不久,就有讀者打電話來詢問下一期的見報時間,還說要把每一期都收藏起來作為資料。就連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的老專家也發微信來稱贊說,把海洋專業知識寫得如此深入淺出,唯此一家。
這組報道是我從業15年來寫的最慢的作品,也是影響力最大、讀者好評最多、個人受益最深的作品。
簽完最后一塊版那天,我在辦公室翻看著手頭的47部專業海洋資料、143篇論文、172名採訪對象的筆記和錄音,以及數不清的修改記錄,回想當初接任務時的懵懂,對自己說:你看,沒有什麼不可能。
這一年的經歷讓我換了個角度認識記者職業。
通過對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不斷錘煉,才能打造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厚重作品。
我是記者白雲,謝謝大家。
穿著救生衣在海上採訪
沿海風大氣溫低,4月份了,我還穿著羽絨服去採訪。
在與漁民就村裡的演變進行了解
白雲從業15年,多次獲得河北新聞獎獎勵。 2010年《總理問我冷不冷》獲2009年度河北新聞獎一等獎﹔2018年《為什麼那麼多人懷念他》獲2017年度河北新聞獎一等獎﹔2020年《大河之北》系列報道獲2019年度河北新聞獎一等獎﹔2008年《南三條門口上演“瘋狂跨欄”》獲2007年河北新聞獎三等獎﹔2013年《泥灘漁村蝶變渤海新區》獲2012年河北新聞獎三等獎﹔2019年獲河北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才評定。
(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的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決賽日前舉行,由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全國性行業類媒體層層選拔推薦36名優秀記者講述了他們參加“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輿論監督報道的親歷故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