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擔鐵肩道義 著妙筆華章——寫在第二十一個中國記者節

2020年11月09日06:5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擔鐵肩道義 著妙筆華章

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櫛風沐雨,在社會變遷中真實記錄人間百態﹔

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腳下有泥,在歷史長河中徜徉漫步含英咀華﹔

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心中有光,立於時代潮頭撥開迷霧探明暗礁。

奮斗鐫刻榮光,使命昭示未來。在第二十一個中國記者節,《好記者講好故事——2020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8日晚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來自全國新聞戰線的13名優秀記者講述了他們的採訪經歷和特別故事,展示了新聞戰線在2020年重大新聞事件中的優異表現。

逆行一線 扛起責任擔當

己亥庚子之交,中國和世界歷史經歷驚心動魄的時刻,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武漢陷入死生之地、存亡之境。

“逆行武漢的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很勇敢。當疫情的烏雲散去,再來回望這個城市的時候,我們心中都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人民日報記者吳姍回憶起自己在武漢前線的經歷,她把自己作為記錄者,但不只是記錄。“這場戰疫,沒有你!沒有我!隻有我們!”吳姍說。

時代的記錄者亦被時代所記錄。

除夕那晚,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熊琦缺席了父母的年夜飯,瞞著家人,笨拙地穿上防護服,走進了重症隔離病房。他隻有一個念頭:去抗疫一線,用新聞破除恐懼,給讀者勇氣希望。熊琦也曾害怕過,但他堅定地說:“我是記者,這裡是我們的家,也是我們的戰場。我們會永遠沖在一線。”

疫情就是戰情,報道就是責任。作為記者,95天的武漢抗疫究竟是什麼感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董倩講述了在武漢親身經歷的報道故事。“它有時讓你心痛,但又撫平心上褶皺,感受溫暖!它有時讓你哭泣,但又幫你擦拭淚水,不再孤單!”董倩說。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武漢市肺科醫院ICU主任胡明、武漢方艙醫院“讀書哥”……無數抗疫英雄都成為湖北日報記者柯皓拍攝的對象。“透過鏡頭,我看見了武漢人民的英雄氣概,看見了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看見了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看見了中國優勢、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也看見了中國記者的擔當。”柯皓說。

關山萬千重,相與克時艱。新聞工作者不懼風雨、堅守一線,這支隊伍在抗疫斗爭中浴火鍛造、淬煉升騰。

如椽之筆 記錄時代榮光

每個風雨兼程的日子裡,記者們從世界各地傳遞或悲或喜的訊息,用理想信念筑守價值底線,於風雲激蕩中推動社會進步。

作為新華社駐紐約記者,商洋經歷了從留學生到新聞工作者身份上的轉變,更客觀看清了美國社會暴露出的種種問題。“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的經濟學家就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中國為了下一代制定五年規劃的時候,我們的一切計劃都是為了選舉。”商洋說。

商洋篤信,面對復雜激烈的國際輿論環境,記者的職責使命就是要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文若驚雷大地春,圖如金刻斧留痕。

“當他空蕩蕩的衣袖,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時,這個看不見手的軍禮,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採訪掃雷英雄杜富國時,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記者孫偉帥感受到了軍禮的力量。“軍禮的背后,那英雄主義的血性,標注著一支軍隊的精神高度!一代代共和國軍人,正是靠著這種向死而生的英勇決絕,形成了壓倒一切敵人的偉大氣概!”她說。

當建檔立卡貧困戶阿拜克力·海力帕提一家搬進新居的時候,新疆喀什疏勒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阿依帕夏·圖拉普無比自豪:“這一個個和諧幸福的小家庭,是我們新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邁步走向小康生活的真實寫照。”

當長城新媒體記者高航見証京張高鐵開通,見証中國高鐵的彎道超車再次驚艷世界的時候,他驕傲地說:“新時代的中國,如同‘復興號’一樣,正大步奔跑在偉大的復興路上。而作為記錄者,我們也會與時代同行,奮勇前行!”

執簡以往的行囊風塵仆仆,再添勛章。

江蘇廣電總台記者王瑾錦堅守《政風熱線》欄目11年,她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是“為了誰”在做輿論監督?《政風熱線》通過首度揭開部分校園塑膠毒跑道亂象,推動史上最嚴新國標出台﹔首度曝光蘭菌淨偽裝嬰幼兒疫苗亂象,促使國家疫苗接種目錄得到了淨化。王瑾錦回答了“為了誰”的問題:“其實就是為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隻有心中記著百姓,用輿論監督的方式推動問題解決,才對得起聽眾、觀眾對我們的信任。”

善積跬步 丈量生命長度

隻有離得足夠近,才能感知得足夠真﹔隻有懷著真心,才能收獲真情。

在22年的記者生涯中,光明日報記者常河一直聚焦教師群體,先后跟蹤報道了“量子之父”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坐在輪椅上創辦希望學校的“最美鄉村教師”任影,被譽為“燃燈者”的思政課老師路丙輝……這次,他講述了義務為留守兒童補課21年的鄉村退休教師葉連平的故事。

“葉連平跟我說:‘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氣是在講台上。’”常河回憶起跟蹤採訪了三年的葉連平,眼眶濕潤了。“如果可能,我也願意像葉連平老師那樣,做一隻新聞戰線上的‘螢火虫’,隻爭朝夕!”

西藏廣播電視台記者曲小岑已經在西藏工作10年多,西藏122萬平方公裡的74個縣區,她走過了69個。這片厚土給她最深的感觸是代代傳承的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老西藏精神,就像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激勵著一代代漢藏各族兒女,以邊疆為家報效祖國,無私奉獻、無怨無悔!”曲小岑說。

記者是時代的見証者、記錄者,也是建設者、推動者。

內蒙古廣播電視台記者雷蒙記錄了草原上延續了30多年的三場比賽,廷·巴特爾跟牧民比致富、比效益、比生態的故事。“當地牧民年人均收入突破兩萬,翻了500倍,比全國農民平均水平高出1/4,真是比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道理,草原贏了,中國北方這道亮麗的風景線贏了!”雷蒙說。

“幾十年來,為國家測繪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國測一大隊隊員共有46名。青山有幸埋忠骨,中國代代有忠魂。”採訪西安國測一大隊時,陝西廣播電視台記者薛嘉茜哽咽了。她不停地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這一代又一代的人,冒著危險去攀登測量?“那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永攀世界高峰的勇氣!”薛嘉茜找到了答案。(本報記者 肖人夫)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