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鄧秀鬆:永葆赤子之心的"新聞詩人"

2020年11月09日13:52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鄧秀鬆:永葆赤子之心的“新聞詩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扎根生活的深度,成就作品的溫度,決定表達的高度。牢記初心,守正創新,服務人民。——鄧秀鬆

11月6日,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頒獎報告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湖北長江雲新媒體集團總編輯鄧秀鬆登上領獎台,代表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發言。這是鄧秀鬆職業生涯的又一“高光時刻”。從事新聞工作36年來,這位從大山深處闖出來的土家漢子,始終秉持一顆赤子之心,扎根一線,九獲中國新聞獎,創造了多個第一。他說,做新聞一定要朝大處看、往小處做,擇高處立、往平處行,向深處想、往淺處說。

以小人物反映時代大主題

2010年10月26日,長江三峽成功蓄水175米。在走過18年的建設歷程后,三峽工程終於首次達到初步設計的正常水位。彼時,湖北廣電聯手中央台、重慶台共同策劃大型現場直播,以記錄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直播總指揮的擔子落在了時任湖北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廣播副總監的鄧秀鬆身上。

鄧秀鬆回憶,前期策劃時非常痛苦,團隊常常討論到深夜,卻苦於沒有好落點。一天,又開會到凌晨3點,眾人順著壩區唯一的光亮找到一家小吃店。店主是一位年輕人,閑聊中,他無意間說自己是三峽工程開工那天出生的,一直陪著三峽大壩長大。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鄧秀鬆心裡一動。

“小伙子非常擅長講故事,普通話中帶點宜昌味兒,很好聽。”鄧秀鬆說,當時腦海裡跳出一個想法:讓這位與三峽大壩同齡的年輕人成為直播主持人之一,讓他來講述三峽大壩的故事及自己成長的故事。

此后,鄧秀鬆成功說服三台領導,一個見証了三峽大壩建設過程的鮮活人物,就這樣被巧妙地植入到直播中。與此同時,策劃團隊還在壩首第一縣秭歸與重慶朝天門碼頭設立分直播點,讓兩地群眾相互“喊話”,首尾呼應,以此呈現三峽水庫的整體面貌。

“整場直播中,時間與空間相互交織,且以基層小人物和普通群眾為主角。”鄧秀鬆說,他想通過這場直播告訴觀眾,千千萬萬小人物團結起來就是民族的脊梁。2011年,這場名為《高峽平湖 今朝夢圓》的三峽工程蓄水175米大型現場直播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深入基層一線練出“鐵腳板”

深入基層一線,以小人物反映時代大主題,在鄧秀鬆幾十年的新聞生涯中,這樣的報道有很多。

1984年,鄧秀鬆大學畢業后被湖北人民廣播電台派到恩施山區做駐地記者。在大山深處工作的16年間,他跑遍了全州97%的鄉鎮,寫出近2000件新聞報道、報告文學等,28件作品獲得省級以上獎項。

有一次,鄧秀鬆去巴東縣採訪,結束后已經沒有了回程的大巴車。后來在當地交警的幫助下,他在野三關鎮搭上了一輛順路的郵車。“車內是一位老師傅帶著一個小徒弟。聊天的過程中,老師傅說,從宜昌到恩施的這條路,他已經跑了幾十年,從開始的石子路變成后來的柏油路,再到現在的三級公路,沿途的鎮村、人們的生活,如數家珍。”鄧秀鬆說,聊了一會兒,他突然意識到,老師傅所講述的不僅是一條路的變化,更是改革開放20年的歷程,一個時代的故事。當晚回到辦公室后,鄧秀鬆連夜奮筆疾書寫下稿件《37號郵車》。報道在各大報刊和電台播發后,引發強烈反響。

2000年,鄧秀鬆被調回武漢,先后擔任多個領導職務,但深入一線、銳意創新的“鐵腳板”精神始終沒變。由他撰稿和現場指揮的大型現場直播《庄戶人家的笑聲》奪得中國廣播影視大獎﹔由他策劃和組織的廣播界首場廣播+網絡多媒體多現場大型現場直播節目《月映中秋黨旗紅》,感動無數湖北在外打工的農民工黨員。

在媒體融合中追求新聞夢

2014年7月,湖北廣播電視台媒體融合工作開始起步,年過五旬的鄧秀鬆參與湖北廣電新媒體創建工作。

“歷史仿佛回到過去,在上級領導部門和台黨委的直接指揮下,我帶著臨時抽調的5個人又一次開始創業。”2000年,鄧秀鬆因率先建立起省內第一個遠程網絡傳輸圖文、音像的記者站而被調回武漢,上任第一周便運用ISDN技術搭建起一個內部網絡辦公系統,又用3個月時間,幫助全省13個記者站建立起自動化辦公和網絡傳稿系統,徹底結束駐地記者“稿子要上天,路上跑幾天”的歷史。接著,他又接受台黨委安排,與兩位伙伴一道,用4個月時間創建起湖北人民廣播電台健康娛樂頻道(現更名為生活廣播)。

相同的是“創業”,不同的是,這次鄧秀鬆和他的團隊用時更短。2014年9月28日,長江雲APP、長江雲微信公眾號上線,半年后,經過集團整體運作,在省內市縣的大力支持下,長江雲新媒體平台誕生。省委決策,長江雲上升為省級戰略平台,如今已在全省布局了120個“雲上系列”客戶端,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新聞生產和發布矩陣,實現新聞傳播全覆蓋。

長江雲在平台建設過程中,也為內容生產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寬廣的舞台。6年來,鄧秀鬆帶領這支團隊繼續在媒體融合中追求新聞夢,生產了一批閱讀量過億的現象級融媒體產品,包括《一根秸稈的自白》《老鄉,你有6個未接電話》《百天千萬扶貧行動》等,先后有27件作品獲國家級獎勵,其中5件獲得中國新聞獎。

鄧秀鬆笑稱自己是“新媒體圈的老人”,然而在同事們的眼中,他是融合傳播的尖兵,是不老的“新聞詩人”。(記者 湯廣花)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