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李雲:扎根雪域高原 謳歌行業發展

2020年11月09日13:5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李雲:扎根雪域高原 謳歌行業發展

馳騁雪域紀實情,傳報高地能源功。——李雲

“從事新聞工作,我認為,最應該具備的品質就是要‘身在苦中不言苦,砥礪奮進甘甜自知’,始終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記在心上、融化在血液裡、落實在行動上,更好地承擔起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職責使命任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彩加力。”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青海石油報社社長,青海油田新聞中心主任、黨委書記李雲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作為資深新聞人,李雲35年扎根雪域高原、行走戈壁瀚海、講述青海故事、謳歌行業發展﹔作為記者和編輯,李雲奮戰在新聞一線,採編了一篇篇有溫度和高度的精品力作﹔作為青海油田新聞中心掌舵人,李雲堅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新聞內容和傳播形式創新的四輪驅動,在媒體融合中奮力探索……

不忘初心

1985年,李雲來到瀚海無人煙的柴達木盆地,以筆和鏡頭記錄、見証高原油田的發展。“五加二”“白加黑”和“他人過節,媒體過關”是李雲一貫奉行的工作態度。35年來,扎根基層一線、傾守大漠戈壁,李雲幾乎跑遍了瀚海高原的溝溝壑壑和角角落落。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突發大地震,李雲立即率領採編隊伍奔赴災區。他冒著嚴寒低溫、高原缺氧和余震不斷的危險,進災區、喝冰水、睡地鋪,把大愛大義化作篇篇感人至深的新聞傳遞給了受眾,其中《我們的快樂球場》榮獲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2011年12月,李雲採訪大型槽車裝載液化天然氣通過青藏公路,從青海柴達木運往西藏首府拉薩,令他印象深刻。

“我和《青海石油報》等高原油田全媒體記者及其相關人員10多人,用了大約一個星期的時間,完成了往返跟蹤採訪,和10多輛槽車的司機及其保運人員同吃同住。”李雲告訴記者,採訪正值隆冬時節,青藏天路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在沱沱河住宿的那一夜,由於當地條件有限,房間僅有一個小電爐取暖。入住當晚,躺在床上,感覺寒氣鑽進了脊背,整個身體都涼透了。他由此想到在寒冷的冬天,藏區人民是多麼需要溫暖的呵護。

“在拉薩時,我們採訪了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和已經用上天然氣的藏族居民,他們都說石油人支援西藏的務實舉動和給藏區人民生活帶來的便利‘啞咕嘟’!”李雲告訴記者,返程時他和採訪團還在羊八井地區採訪了27年前青海油田代表中國石油支援西藏所鑽的第一口地熱井,以及地熱資源為羊八井及周邊地區帶來的變化。

“2月25日,隨著風西2-3井長段取芯工作的全面結束,青海油田戰‘疫’復工搶‘春耕’取得初步戰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新聞宣傳中,李雲勇敢“逆行”、深入一線,採寫了《青海油田戰“疫”復工搶“春耕”》等新聞報道,為行業鼓士氣、聚民心。

謀劃創新

李雲告訴記者,在其擔任媒體主要負責人職務時,正值傳統媒體發展的“寒冬”期,“如何發揮報刊、電視的傳統優勢,穩固輿論陣地,是我那段時期深入思考的大問題。”

一番深思熟慮后,李雲制定了“黨報品質、時代氣息、行業特色、可讀易讀悅讀”的改版目標。《青海石油報》《油城電視報》《瀚海記者》和《瀚海魂》等紙媒開啟了創新求變的歷程,“短稿標題化、中稿提要化、長稿立體化”是李雲對紙媒變革的總體想法。在這一求變過程中,《青海石油報》和《油城電視報》躋身全國二十佳及百優企業報。

“面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媒體人要有思想、善謀劃、敢創新。”李雲認為,在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上,逐漸形成了以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為主體、以互聯網和新媒體為“兩翼”的“一體兩翼”融合發展新格局。

為拓寬新聞傳播渠道,李雲組織創辦“青海油田”微信、微博和抖音等新媒體號,組建了全媒體採編中心,讓新聞統一制作、整體編排、分類推送,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資源整合、一體化發展,推進了“融媒體”向“智媒體”的蝶變。

與其他行業媒體最大的不同在於,《青海石油報》立足於高原獨立礦區,新聞輿論宣傳工作輻射周邊社會及工礦企業。對此,李雲感慨道:“青海油田辦不好《青海石油報》及新媒體傳播平台,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就不能及時傳達到油田及周邊礦區、社區的干部員工群眾心中。”(見習記者 李美霖)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