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特色”“高質量”“傳承與創新”——

中國電影教育要開啟三種新思路

2020年11月10日07:0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電影教育要開啟三種新思路

北京電影學院為70余名電影教育工作者頒發金燭獎。北京電影學院提供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的師生在創作泥偶動畫。北京電影學院提供

北京電影學院提供

新中國電影教育的開創,追根溯源,離不開前輩們披荊斬棘的求索探尋。早在20世紀30年代,一批進步的“左翼”文藝家,就以他們的理論與實踐,開啟了電影教育的初始之路。這種求索,從上海到延安,再到東北解放區,一路播撒啟蒙火種,不斷培植紅色基因。1950年10月,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正式開辦,從此開啟了新中國電影教育事業70年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

70年來,新中國電影教育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50-1978年的創建期,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以陳波兒、章泯、鐘敬之、吳印咸等為代表的北京電影學院的老一輩創建者,滿懷澎湃的激情與想象力,開創了新中國電影教育的基本框架與范式,構建了包括文學、導演、表演、攝影、錄音、美術等專業較為完備的教育體系,實現了新中國電影高等教育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這一階段,北京電影學院秉持“專業職業”的理念,培養出一批批電影各個工種的專業人才,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大廈提供了寶貴的人才支撐。

第二階段是1978年到本世紀之初的發展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新中國電影教育獲得了全面拓展。廣大電影教育從業者以高度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以前所未有的勇氣打開國門,與世界先進的電影業和電影教育同行接軌交流,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涌現出以沈嵩生為代表的電影教育家,以謝飛、鄭洞天為代表的“第四代”和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電影藝術家。“第四代”以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關懷,確立新時期電影紀實美學,“第五代”以深刻冷峻的歷史憂思與國際化的表達,確立新浪潮電影美學,都成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時代標杆。

第三階段是本世紀初到當下的轉型期。伴隨著新世紀的全新語境,中國電影開啟了產業化的探索歷程。這一階段,中國電影教育的管理者與從業者,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與創新中國電影教育的理念與方式,一批新的學科、專業得以創建成長。北京電影學院在原有的文、導、表、攝、錄、美等專業的基礎之上,經由90年代初期拓展出管理等新學科、新專業,於這一階段又拓展出動畫、電影學、視聽傳媒、數字媒體等新院系、新專業,形成了本、碩、博層次完整齊備的人才培養體系,成為中國電影事業產業和電影教育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新中國電影教育的歷程,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可以用四個“同”概括:

一是始終堅持與黨同心同德。70年來,我們始終與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相伴相隨,從開國大典到改革開放,從加入世貿到走進新時代,新中國電影教育見証並記錄了黨和國家櫛風沐雨創造的一次次輝煌和榮耀,因此也獲得了黨和國家的重視與信賴。70年的發展歷史証明,隻有始終堅持與黨同心同德,我們的事業才能獲得正確、健康的發展方向與道路。

二是始終堅持與人民同振共鳴。70年來,我們始終牢記“向人民學習、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藝術家”的教育觀與藝術觀,無論是教學還是創作,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牢牢將“人民理念”落實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與行動中,因此也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喜聞樂見。70年的發展歷史証明,隻有始終堅持與人民同振共鳴,我們的事業才能實現其核心目標與價值。

三是始終堅持與時代同步同頻。70年來,我們始終瞄准時代前沿,並以高科技、高藝術、高文化的融合,不斷引領著時代新潮流。我們始終關注科技創新,始終探索藝術創新,始終追求文化創新,因此也始終獲得了時代風尚的聚焦與青睞。70年的發展歷史証明,隻有始終堅持與時代同步同頻,我們的事業才能不斷引領新的潮流。

四是始終堅持與國際同道同軌。70年來,我們始終與世界電影教育保持對話交流。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我們逐步與五大洲、世界各國互聯互通,因此也始終獲得了國際同行的熟悉關注與理解認同。70年的發展歷史証明,隻有始終保持與國際同道同軌,我們的事業才能不斷保持良性的發展局面。

當前,我們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電影教育同樣面臨一系列的環境變化:第一,新全球化。新舊全球化的碰撞,既體現在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的對抗,也體現在教育、傳播、文化等軟實力的較量。第二,新融合發展。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演化為現實的技術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融合發展已然成為新常態。第三,新電影。中國電影正在經歷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從“高原”向“高峰”的轉變,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轉變。第四,新教育。在“雙一流”與“新文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從目標理念到學科專業,都面臨著全新的調整與轉變。

在新環境下,我們顯然面臨巨大的挑戰,因為新環境對我們的電影教育,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與之相比,我們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對行業對國家的貢獻度等方面,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面臨整體不足的挑戰。

這些挑戰,體現為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迫切需求、體現為藝術教育乃至整個高等教育創新的迫切需求,而這些需求,也為中國電影教育探索新理念、新體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面對著大變局時代的機遇與挑戰,中國電影教育應至少開啟三種新思路,這就是“中國特色”“高質量”“傳承與創新”。第一,中國特色。我們應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目標,構建中國電影高等教育的中國模式,為世界電影教育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第二,高質量。我們應堅持“高質量”的發展道路,以交叉融通的創造性思維,打造更高質量的學科專業,聚集更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培育更高質量的高端人才,提供更高質量的社會服務。第三,傳承與創新。我們要在總結歷史經驗、傳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以自主性、原創性、融合性的理念,在技術與藝術、理論與實踐、中國與世界的多維結合與互動中,不斷創新電影教育的理念與思想、體制與機制、模式與方法。

我們處於一個偉大的新時代,中國電影教育面臨全新的挑戰。讓我們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齊心協力、不辱使命,繼承優良傳統,把握時代機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做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胡智鋒,系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