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等一等數字時代"走得慢"的人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要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對於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運用智能技術的高頻事項,《實施方案》要求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普遍適用與分類推進相結合、線上服務與線下渠道相結合、解決突出問題與形成長效機制相結合,做實做細為老年人服務的各項工作,讓老年人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注新聞的人不難發現,關於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困難時常被報道。如一些老年人因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需要查看防疫健康碼的地方遇到不便等。這類報道不時見諸報端,並不是說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一下子變多了,而是在充分享受智能技術帶來的便利以后,社會終於意識到在主流視野之外,還有許多“走得慢”的人:他們可能是偏遠山區的兒童,可能是因為身體殘障無法正常使用智能設備的殘疾人,而老年人無疑是這類人群的典型代表。
針對社會上關愛老年人、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呼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實施方案》無疑是一種積極回應。《實施方案》不僅對幫助老年人融入數字時代提出了原則性的要求和倡議,還細化到確定了重點任務,明確了分工負責的職能部門。其中,第1條就是完善健康碼管理,這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有著重要意義。
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堅持線上服務與線下渠道相結合,是《實施方案》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兩大原則。應該說,這一導向是非常實事求是的。尤其是對於部分文化程度低的高齡老人來說,短期內讓他們掌握智能技術並不現實,甚至有點居高臨下的冷漠。對於無法使用智能技術的老人,最實在的辦法就是保留傳統服務,這在短期內看可能會增加一些成本,但堅持為老年人保留他們熟悉的服務通道,正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的具體落實。
對那些不能使用智能化設備的老年人,《實施方案》還提出了堅持普遍適用與分類推進相結合的原則,強調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環境和習慣的老年人,分類梳理問題,採取有針對性、差異化的解決方案。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不少老年人不乏積極融入數字時代的志氣,也有掌握智能技術的文化水平,隻不過因為年齡、身體條件的限制,學習起來比年輕人慢一點。對於這樣的老年人,要保持耐心和同理心,為他們學習智能技術創造條件。
數字時代是便捷化的,也應當是差異化的,更應該是人性化的。對於開發智能技術的企業和機構來說,應該在產品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不同群體的使用需求。此前,一些手機廠商開發了大字版的手機,就是看准了老年人眼睛老花閱讀不便的需求。進入智能手機時代,老年人接觸使用電子設備所面臨的問題更復雜,可能不是簡單地放大字體就能完全解決的,這啟迪產品開發者要細化服務,在更多使用細節上照顧到老年人的需要。
關愛老年人就是關愛自己的未來。當前,數字革命依然處於突飛猛進期,哪怕對一個年輕人來說,對存在代差的新技術產品也要有一段適應的過程。但是,一個確定的原則就是智能技術是為人服務的。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在開發中樹立“等一等”的意識,那麼,每一個人就都能從容、自在地擁抱技術發展的明天。
(作者:王鐘的,系媒體評論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