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光明日報:網絡直播不能嘩眾取寵

2020年12月02日07:1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直播不能嘩眾取寵

“雙十一”剛剛過去,“雙十二”又將來臨,圍繞購物節開展的各種直播活動已如火如荼地持續了一個多月。10月20日,兩大人氣主播李佳琦、薇婭開啟購物節預售直播,吸引超3億人次觀看,總銷售額逼近70億元,創造了直播帶貨的新高。自2019年起,直播帶貨成為互聯網的新風口。疫情期間,電商直播逐漸常態化,還成為脫貧助農的有效手段。“直播+電商”這一全新的商業模式,激活了此前已進入瓶頸期的網絡直播,再加之抖音、快手等平台強勢入局,網絡直播再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除了電商直播,各種不同類型的網絡直播也借助聲畫手段為用戶構建起一個有別於現實的虛擬空間,滿足用戶休閑、交流等需求,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增加了多樣的娛樂選擇。直播這一新興行業在網絡視聽領域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各種問題也隨之浮現。近年來,直播給人們帶來的治愈、陪伴、正能量的內容不少,但為了出奇招、博眼球,審丑、獵奇、拜金等不良趨向也明顯起來。畸形的直播不僅有違公序良俗,更違背了正確的價值觀,助長了浮夸、功利的風氣。

從本質來說,作為視覺時代的產物,奇觀化、夸張化是直播與生俱來的特性。它將人們在現實中通過觸覺、嗅覺、味覺等多重感官感知世界的過程,轉化成屏幕上的視覺和聽覺符號。為了增強直播的可看性,主播需要提供與日常生活體驗相似卻更具戲劇化的視聽內容,讓觀眾從中體會到觀賞的愉悅感。比如,娛樂主播多以亮眼的外形、悅耳的聲音、親切的互動作為賣點,讓觀看直播的粉絲覺得屏幕裡的主播就是一個願意和自己分享生活的好朋友﹔而吃播以強化咀嚼食物的過程見長,用夸張的吃相和享受的表情刺激用戶的食欲,讓他們隔著屏幕都不自覺地流口水。

移動互聯網時代,新技術的應用極大降低了網絡直播的難度。吃播、秀場直播、游戲直播……五花八門的直播類型又進一步降低了主播的准入門檻,“人人皆主播,萬物皆可播”正是當前直播行業形態的概括。各類主播如雨后春筍涌現,特別是目睹知名主播們賺得盆滿缽滿之后,越來越多人走上了“職業主播”的道路。但如何在已經接近飽和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用戶的持續性關注,成為主播們在變現道路上共同面臨的難題。

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不少主播劍走偏鋒,以大尺度的方式迎合用戶日漸高漲的獵奇心理,挑戰法律和道德底線。有主播利用平台的打賞和抽獎功能,在直播間聚賭,使不少用戶遭受直接的財產損失﹔有些以“大胃王”為噱頭的吃播被曝出造假、催吐,嚴重浪費糧食,受到媒體的點名批評﹔還有帶貨主播在直播過程中與賣家假裝在現場砍價,營造一種“全網最低價,不買准后悔”的錯覺,刺激粉絲的消費沖動。前不久,網紅拉姆遭前夫潑油焚燒離世的事件牽動人心。而在拉姆去世前,竟然有不少主播以探望的名義,頻繁到她治療搶救的醫院樓下拍攝,甚至在其去世后打著悼念的旗號,在殯儀館前進行直播。這種突破底線蹭熱度的方式不僅是對逝者不敬,更對其家人造成了二次傷害。還有直播吞燈泡、跳河等極端化的內容,使直播淪為對感官的表面刺激,而忽略了其作為一種網絡視聽形式應有的品格與內涵,進一步縮短了內容的生命周期。可見,規范直播,加強監管,已經成為整個網絡直播行業迫在眉睫的任務。

如今的直播行業已走過了最初的野蠻生長階段,亟待整體升級改造。對於這些問題,相關部門和直播平台已逐步展開規范性舉措。更加嚴格的監管措施有益於營造健康的行業氛圍,不過想要從根本上完成直播行業向好發展的轉型,還必須從內容本身入手進行改革。從業者需回歸初心,發掘直播最初吸引觀眾的核心要素,即讓用戶通過虛擬世界的直播得到陪伴感的補償,以及以各類興趣愛好為媒介獲得信息共享和情感滿足。

因此,網絡直播的內容革新應實現三個維度的“輸出”,才能在構建良好行業生態的同時,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貢獻。首先是信息與情感的輸出,就是強化直播的核心要素,摒棄流量至上的單一思維,真誠分享有益信息、真實經驗和生活感受,構建健康行業生態。其次是文化輸出,即通過對某種理念、思維方式或文化的傳遞,讓用戶在休閑娛樂的同時了解不同文化,增長見識。最后是價值輸出,直播應在潛移默化中向用戶傳遞主流價值觀,幫助他們實現心靈的成長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升級完善。

(作者:王曉培,系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講師)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