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互聯網新技術如何更“適老”

彭德倩
2020年12月12日09:11 | 來源:大眾網
小字號
原標題:互聯網新技術如何更“適老”

  近日,一個針對老年人的智能輔具評估會上,發生耐人尋味一幕。一個課題組展示“智能拐杖”新產品,包含語音輔助、導航定位等多種功能,式樣顏色也十分漂亮,信息科技領域的專家紛紛叫好。這時,評估組中有位養老機構代表發問:充電是否方便,聯網步驟是否煩瑣?她進而解釋,現實情況中不少老人並不和子女住在一起,新功能再好,電源和無線網絡配置不合適,可能成為使用上的高高門檻。在座的信息技術專家坦言,“這個,還真沒考慮到。”

  一根智能拐杖的“提問”,直擊當下互聯網新技術在“適老”領域的痛點。引以為豪的數字科技發展,如何在技術和應用中,讓更多老年人在信息化大時代更具獲得感而非失落感,是多方應該思考的問題。

  信息技術發展快了?

  有一種觀點,當下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推進太快了,沒有“等待”老年人。

  對此,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彭鑫教授並不認同。他認為,表面上看,在老年人融入信息社會中遇到的問題是技術發展導致,實際上,這恰恰是技術還沒有發展到一定階段,尚處於中間狀態所致。

  舉例來說,人機交互手段,目前主流還停留在鍵盤輸入等。這其實是老年人使用智能產品的主要障礙之一,如果能進一步發展到以語音、手勢,甚至意識識別為代表的、更為智能的“自然狀態人機交互”,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同樣的,在許多應用服務中,大多停留在被動服務,即需要人工輸入諸多明確信息、要求而完成的服務,在信息技術發展的目標中,信息應用從被動服務轉向主動服務,需要信息採集、人工智能技術等多項技術的突破,使機器能更聰明地自動感知場景、識別用戶意圖。

  在彭鑫看來,在技術處於中間狀態之際,管理機制上及時介入,與技術發展並行,是初步解決當下“適老困境”的解決之道。信息技術從業人員更應該認識到,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年人的需求”是人類對智能化技術需求真正的最前端,應該更深層次了解並開展研究,探索出更加符合人類社會群體利益的創新突破。

  “適老開發”沒有前路可循

  “日常應用的‘適老’問題,也困擾著我。”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副主任岳曉冬坦言,隨著網約車普及,路上可揚招的出租車不多了,家裡長輩打車變得困難起來。

  在他看來,技術上可以為不熟悉電子設備使用的年長者開發出更方便的接口,如大字體版本、一鍵“傻瓜”應用。但這其中,也存在市場驅動的問題。純應用技術發展,一般還是以盈利為目標,老年人群體並不在主要消費目標人群中。新技術是否有高性價比,往往是一些企業走得慢的原因。

  “這時候就需要國家通盤考量,從社會公平效率及信息普惠的角度出發,給予一定引導和基礎研發推進。”岳曉冬說。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向陽教授則提出,隨著老齡化的發展,以老年群體為主要對象的“夕陽產業”,未來將成為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服務需求穩定增長的“朝陽產業”。在這個領域,盡早布局做出品牌,才是相關智能信息產業的發展方向之一。

  向陽認為,對於前幾次技術革命,技術發展、社會配置等,中國的產業推進往往有成熟的他國發展模式可供參考,並根據自身特點調整。而到了信息技術、智能研究飛躍的新時代,中國在不少領域走在世界的前列。信息與智能新技術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革,也是前所未有的。如何讓互聯網智能新技術更好地服務社會,在產業發展與技術普惠中取得平衡,讓社會大眾有更多獲得感,這是沒有前路可循的,隻能一步步摸索。

  “數字鴻溝”非老人獨有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朱勤教授給出數據,5—10年內,我國人口總量預計將觸頂。與此同時,老年人口上升,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他說,信息技術新的應用,應有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

  例如,有的老年人容易對網絡生活形成心理厭倦。盡管大多數青年人眼中,互聯網充滿了無窮的想象。但對於老年人來說,由於他們掌握的互聯網使用技能相對單一,且對新的互聯網應用缺少充足的獲取渠道,從而導致他們在掌握了一定的互聯網技能之后,難以突破應用的局限,甚至有些因為“跟不上”產生自我懷疑及被拋棄感等,這些不僅僅需要技術及應用管理上的突破,也需要社會工作、心理學研究等方面的重視。

  朱勤認為,類似的“數字鴻溝”並非老年人群體獨有。事實上,信息、智能技術應用的不平衡早已存在。在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不同年齡之間,智能技術應用水平的差異,技術覆蓋程度的不同,都是新技術產生后伴隨而來的客觀發展。對此,應該有“每個人都很重要”的社會共識,讓各方共同努力,來慢慢填平鴻溝,共享新技術帶來的更美好生活。

(責編:燕帥、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