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鄉味"短視頻,看到新農人的別樣生活
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寺坪鎮寺坪村,90后網絡主播李萌帶著村裡的留守老人一起拍攝短視頻。 新華社發
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朱蓬口漁港,一位新農人在拍攝海產品短視頻。新華社發
河南省安陽市滑縣的王曉楠在家中拍攝短視頻,用鏡頭記錄鄉村生活。新華社發
在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老姆登村,郁五林在自家開的客棧內拍攝怒江大峽谷美景。 新華社發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東坪鎮,90后鄉村互聯網達人“梅山兒郎”張輝(左)在花生地裡錄制視頻。新華社發
【一線講述】
編者按
近年來,以農村生產生活為內容泉源的短視頻井噴式發展,讓廣大受眾看到了散發著濃郁時代感、生活氣的鄉村和美景象。一批流量超過百萬的“三農”視頻創作者隨之涌現,他們把拍攝制作短視頻作為職業選擇,其中一些人不但因此改變了自身境遇、有了更遠大的抱負,還帶動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光明智庫走近幾位這樣的“鄉土達人”,邀請他們講述利用短視頻展現鄉土文化、開拓興農新路的故事,並請專家對此現象的獨特意義、發展前景進行分析。(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王美瑩、趙秋麗、劉宇航、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姚曉楠)
屏幕后、青山前的“致富兄弟”
講述人:“華農兄弟”視頻創作者、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青年農民 劉蘇良 胡躍清
我們的老家山清水秀,寧靜美好。同村的青年大多選擇進城工作,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比較多。在一次喜宴上,我們倆一陣暢聊后有了一起拍視頻的想法。2018年9月,我們在網上發布了第一個反映鄉村生活的視頻,沒想到還挺受歡迎。漸漸地,“華農兄弟”這個名字開始被大家熟知。
我是劉蘇良,負責視頻的出鏡和解說。我之前在廣東等地工作了近10年。那時看到年邁的父母帶著孩子在田裡干活,感覺很心酸,就想回老家干一番事業。和躍清一起拍視頻常常讓我想起小時候。那時我比較調皮,一群小孩子上山摘野果、下河摸魚,基本都是我帶頭。
我是胡躍清,主要負責視頻的攝影、創作。運營“華農兄弟”之前,我曾在深圳一家電子廠打工,每天早出晚歸,生活節奏很快,但是單調乏味,於是決定回農村。2017年3月,我開始利用空閑時間拍攝視頻。當我決定把它作為職業的時候,家裡人並不支持,這讓我壓力很大,但還是堅持了下來。“華農兄弟”的賬號每個月會更新40到50條視頻,拍攝、剪輯、運營要花不少工夫,佔據了我生活80%以上的時間,我喜歡這種忙碌而快樂的狀態。
以前最火的時候,我們一個月裡會上七八次微博熱搜、新增兩三百萬名粉絲。但當我們走在田間地頭,根本感覺不到自己火了,日子還和原來一樣。
竹鼠曾是我們的主要拍攝對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不久,我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不再養殖野生動物,視頻主題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令人感動的是,粉絲們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們。
這些年,村裡變化特別大,小時候那些好玩的事物越來越少見了。我們希望用自己的作品,留住充滿樂趣的兒時回憶。入秋時上山採摘野果﹔在院子裡種蔬菜、養家畜,其他兄弟來做客時就自己下廚,熱熱鬧鬧吃一頓……我們把這些日常記錄下來,很多80后、90后粉絲留言說,看到我們就想起小時候的農村生活。
都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們兄弟倆不僅相互扶持,還會幫助其他兄弟。我們常常助農帶貨,分享優質農產品。今年蜂蜜的產量很高但嚴重滯銷,我們幫助了將近20個蜜蜂養殖戶銷售蜂蜜。去年,我們幫農戶賣出300多萬斤贛州臍橙、數萬斤香菇。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視頻只是我們創業的開始,我們希望能扎根在農村做點實業,幫助老鄉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會一直這樣踏踏實實地走下去,期待把“華農兄弟”品牌做得更有影響力。
有粉絲的期待,我不再是孤獨漁人
講述人:“漁人阿烽”視頻創作者、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青年漁民 陳 烽
我祖父輩都是趕海人。19歲那年,在城裡闖蕩了三年的我最終選擇回老家,成了村裡唯一的年輕漁民。經歷了一次次潮漲潮落后,不知不覺已經趕了7年海。
漁民趕海每天都是起早貪黑,有時凌晨四五點,我就載上盛著冰塊的保鮮箱、漁網、抄網和鉤子,獨自駕著小漁船向深海駛去。每天在海上漂五六個小時,餓了就啃冷饅頭,我患上了漁民的職業病——慢性胃炎。趕海還有一定風險,有一次我去海上撈海帶,漁船漏水差點喪命。
一次偶然的機會,有朋友建議我把趕海經過拍成視頻發到網上。沒想到這個嘗試點亮了我的生活。第一個視頻發布后,一夜之間播放量達20多萬,我的賬號還漲了2000名粉絲,這讓我很驚喜。
粉絲評論說:“最喜歡看趕海了,看你捕魚就跟尋寶一樣。”還有粉絲評價我的趕海實拍不僅帶領大家認識了神奇的海洋動物,還讓大家“多學了一門手藝、一道美食”。
做自媒體后,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多改變。如果長時間不拍趕海視頻,網友們會“催更”。我很享受趕海時的自由自在,百萬網友的支持更讓我覺得不再孤單。不能出海時,我就和網友們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些粉絲專程來海島上看我,我十分開心。但海上遇到風浪非常危險,我常常擔心他們的安全,所以並不支持他們這麼做。
今年三四月份,我開始做電商帶貨。5月6日,我與秀嶼區政府合作,參加了助農賣鮑魚活動,當天賣出了20噸鮑魚。莆田特產枇杷膏是我視頻平台上銷量最好的農產品,我還和三個老鄉合作創立了自己的枇杷膏品牌“阿烽”。在我的帶動下,幾個親友也開始做短視頻。
我有3個願望,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實現。一是希望能去國外趕海、拍視頻,向大家展示其他海域的海洋生物。二是希望自己有更大影響力,能找到離散多年的媽媽。我想知道她現在過得好不好,也讓她知道,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最后一個願望是再多賺點錢,給老婆孩子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用鏡頭展現“牧民達西”的草原生活
講述人:“牧民達西”視頻創作者、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政協委員 包文銳
“我的心愛在天邊,天邊有一片遼闊的大草原。草原茫茫天地間,潔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邊。”這是我最愛的歌詞。蒙古族牧民達西所在的布裡亞特部落就坐落在呼倫貝爾大草原錫尼河兩岸,居住在河邊散落的蒙古包裡,旁邊近千畝的牧場中,有20多頭駱駝,幾十隻牛、羊、馬。
三年前的一個冬天,朋友第一次帶我拜訪達西一家的時候,他們的衣食住行都還保留著游牧民族的傳統特色。熱愛攝影的我,嘗試用視頻來記錄達西一家的部落生活,便在短視頻平台上開設了賬號“牧民達西”。達西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成了一名90后牧民,每天都和父親一同去放牧。達西一家是呼倫貝爾草原上最早擠出駱駝奶的家庭,父親達西尼瑪是呼倫貝爾市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蒙古族賽駝”和“蒙古族駝具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制作的鞍具、繩子、蒙古包在當地非常有名。我們的視頻不僅向大家展示達西馴服駱駝、擠駱駝奶等日常,還記錄了他騎著駱駝參加那達慕大會,進行駱駝選美、駱駝賽跑等比賽。
以前,達西一家是草原上非常普通的牧民家庭。自從達西在網上火了以后,到他家做客、拍攝的人,購買駝具制品、奶制品的人越來越多,給達西家裡增添了一份收入。我和達西還幫助牧民售賣牛肉干及特色手工藝品,賣出將近4000單牛肉干。
近幾年跟隨著達西拍攝,我發現達西一家很重視生態保護。達西的媽媽從小教育他不要在河裡洗澡、洗衣服,以免污染水資源。今年春天,達西救出了一隻陷在水坑裡、被馬群遺落的小馬駒,我把過程拍下來發到網上,網友們非常贊許。其實這種事情草原上時常發生,牧民經常營救被圍欄卡住或者受傷的野生動物。狼、狐狸、天鵝、大雁、野兔等野生動物和牧民相處得非常融洽,每年干旱的時候,達西一家還會放些生肉在狐狸洞口。
今年8月初,看到了自治區政府發布的“支持文旅產業克服疫情影響加快恢復發展”的通知后,我在朋友圈說要定個小目標,達到一個億的播放量,讓更多人通過短視頻了解呼倫貝爾大草原。我們的視頻常有千萬級別的播放量,這個小目標很快就實現了。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春天,我拍攝的達西媽媽熬制蒙古奶茶的視頻爆紅,單條播放量達4300多萬。
我對未來的願景是:隨著視頻播放量持續上漲,牧民達西可以成為草原上的明星,為呼倫貝爾旅游做宣傳。我們還會帶動身邊的牧民,讓更多“達西”成為連接美麗草原和廣大游客的使者。
傳承手藝,不為流量迷失初心
講述人:“阿木爺爺”王德偉之子、系列視頻創作者 王保成
我的童年,是在父親對木頭的刨刨鑿鑿中度過的。父親說,我剛出生那幾年,村裡拆舊房、建新房、打家具的人很多,報酬也比較豐厚。但是當大彩電、大摩托成了每家每戶追崇的對象,時尚又好看的新式家具成了家裝首選時,找父親做傳統家具的人就越來越少了。當時,父親還特意研究過新式家具,發現它們大多由三合板、大芯板組成,穿著油亮的“外衣”,好看卻不結實。父親不願意放棄匠心,即使沒了顧客,還是悶頭做著。一條條板凳、一個個小玩具連續不斷地在他手裡誕生,也不圖賣,很多送給了街坊鄰裡們。
父親走紅網絡在我意料之外。我從2013年進入互聯網領域,寫過自媒體文章,做過剪輯、動畫,習慣跟著流量走,制作的視頻也是快節奏的。而父親制作一件物什,至少要兩個小時,與短視頻的容量大相徑庭。
2017年,我把父母接到身邊幫忙帶孩子,我和妻子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短視頻的策劃制作上。雖然我是進入短視頻行當較早的一批,但是許多年輕創作者慢慢超過了我,說心裡不慌那是假的。直到誤打誤撞地拍起了父親的木工手藝,才突破了我視頻制作的瓶頸期。2019年1月,父親為了逗孩子做了一隻竹筒水鳥哨,兒子愛不釋手,我就和父親商量拍攝一組制作過程的視頻。父親用了大半天時間制作水鳥哨,我剪輯制作上傳網絡后反響極好,於是我決定拍下去。
我們決定做系列視頻,將木工制作與爺孫情感融到一起,穿插山水風景。父親聽后說:“做個魯班凳吧,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好多年沒碰了,我得邊想邊弄。”大概花了3天時間,魯班凳制作完成。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不用釘子和膠水,依靠榫卯結構,一塊木頭就變成了“合上是木板、撐開是板凳”的精密物件。我用了一天時間剪輯制作,上傳后,當天播放量就超過了100萬。
最初拍視頻時,我出於傳播的考慮,希望增加故事和劇情,現在,我更注重展現父親這代人身上的工匠精神。魯班凳算是中等難度,最簡單的小口哨一小時就能做出來,最復雜的拱橋則要十幾天。慢工出細活是老木匠幾十年的准則,想做出好東西,手藝、木料、時間,缺一不可。
父親的干事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厚重的木材,用電鋸開縫只是幾分鐘的事,但父親堅持用自己的小鋸子。父親總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做工就得實實在在的。”每當我的拍攝重點“跑偏”時,父親總會提醒我多拍細節,“讓大家看得清楚一些”。漸漸地,我不再為了流量犧牲內容,現在呈現給大家的基本上屬於寓教於樂的教程視頻,看后可以自己嘗試制作。
我很清楚短時間內怎樣獲取高額回報、怎麼蹭熱點。但父親的態度啟發了我:那些都是暫時的,隻有把內容做好才是可持續的。現在,我一邊拍攝、剪輯,一邊跟著父親學木工。我還籌劃建設生產木制品的工廠,准備在短視頻之后投入實體經濟。
我給父親買了智能手機,教他上網。以前他隻能在村裡看別的木匠干活,現在可以用手機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手藝人學習。這對他影響很大,他第一次做竹椅時,通過灌沙、火烤將竹子彎曲而又不至於折損,就是從網上學來的技巧。
我與父親就如榫卯結構一樣,互相借力、互相支撐,從而達到穩固狀態。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把老手藝傳承下去,不能為了流量而迷失初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