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民日報"燃視頻"每一幀都藏著門道

2020年12月15日07:21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看招 | 人民日報“燃視頻”每一幀都藏著門道

  編者按:11月19日,在中國記協、湖南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上,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獲獎作品主創代表,現場分享創作經驗,揭示創新路徑,探尋創優規律。我們陸續編發這些主創代表的精彩發言。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制作的系列短視頻《中國24小時》,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一等獎。對短視頻而言,感官感受是基礎,情感共鳴是關鍵,價值共識是內核。

  一位網友曾經這樣評論:去年地理課全班一起看《中國一分鐘》,今年的《中國24小時》隻有自己看了,屬於我的高三真正結束了。

  類似的網友留言還有很多,大家看得到、記得住,有期待、有感悟。這就說明,我們的產品無形中成為了用戶生活經歷、內心情感的陪伴者和見証者。這就是我想和大家探討的第一個感悟:基於IP打造陪伴感,情感力助推傳播力。

  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一等獎獲獎作品《中國24小時》主創代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編輯王靖遠,在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上分享創作感受。

  這種基於IP打造而形成的品牌效應,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還有不少成功的實踐經歷。比如說2018年的“中國很贊”,2019年的“中國有我”,2020年的“這很中國”。

  第二個感悟是:融通“有意義”和“有意思”,營造“超級共鳴感”。

  一個好的新聞短視頻產品,與用戶產生共鳴大致需要經歷三個步驟:從事實傳播,到情感傳播,最后形成價值共識。

  我們可能會覺得產品想要讓用戶產生價值共識,需要去尋找契合用戶的情感共鳴點。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引導用戶發現自己內心的“燃點”,從而產生新的情感共鳴。能夠把有意義的事情做的有意思,也能把有意思的內容變得有意義。

  舉個簡單例子,今年8月8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12周年的紀念日,如果我們的產品隻將情感放在回顧12年前的精彩夏天,的確找到了用戶的情感共鳴點,但僅僅突出“回憶”很容易陷入產品同質化的問題。今年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微博做的短視頻產品《這是給2008年的答卷》,除了有回顧,還有這12年中國每一年的成就,每一年的進步,從而闡述出視頻的主旨:這12年,中國每一天都在努力奔跑,這就是給2008年的答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24小時,將主題聚焦在“24小時”上,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用戶認識到,自己的24小時看似平凡卻孕育著偉大。正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的辛勤勞作,才鑄就了中國發展的奇跡。

  為此,在制作中,無論是文案,還是畫面、音樂,我們都努力尋找觸動用戶心靈的那根弦,引導受眾發現自己內心的“燃點”,激發情感共振,凝聚價值共識。

  很多網友看完視頻后都會主動留言,分享自己24小時裡在做什麼,還有不少網友留言,“原來我也是祖國24小時裡的一幀”。

  我想這就是通過把有意思的內容,做的有意義,從而引導用戶產生共鳴的一個很好的例証。

  掃一掃海報中的二維碼,可查看《中國24小時》相關視頻

  最后一個感悟是:好產品需要精耕細作,文案、剪輯都應是創意者。

  《中國24小時》系列短視頻關注宏大敘事,也關注具體而微,要關注大江大河,也要關注個體脈搏。此外,還要注意一些細節,比如,前后相鄰的文案中不能出現相似的動詞、名詞。這對於文案工作是不小的挑戰。

  這裡還需要說的是,剪輯對於短視頻的作用。《中國24小時》的整體架構分為24小時敘事部分、文案轉場部分、情緒升華部分。

  剪輯有兩個地方需要格外注意:一是24小時敘事部分不能做成流水賬,要通過鏡頭和節奏的變化,塑造出清晨的安靜、早高峰的繁鬧、黃昏的悠閑、深夜的堅守等情緒區別﹔二是升華部分需要在畫面情緒上壓得住敘事部分,闡釋作品主旨。所以剪輯師要從視覺角度重構文本敘事邏輯與信息,從整體思路上進行謀劃布局,從創作者的角度與文案一起參與前期工作。

  用極致精神打造產品!和自己過不去,流量才不會辜負你的用心。(作者王靖遠為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編輯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為“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