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大數據時代應如何培養財經新聞人才

2020年12月16日06:4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數據時代應如何培養財經新聞人才

隨著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術和應用模式的不斷發展,數據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動著人類社會進入大數據時代。在全球進入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大數據對各個行業的影響也逐漸顯現,不知不覺地改變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就傳媒而言,大數據不僅顛覆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弱化了傳統的媒體信息,解構了傳統的新聞業務流程,而且重塑了新聞質量的評價標准,促使新聞生產的跨界合作,增加了預測性新聞和深度報道,還重構了傳統新聞的採編方式,提升了數據呈現、分析及解讀能力。

新老問題使財經媒體人告急

大數據時代,財經新聞受數據影響尤為突出和深刻。數據與財經新聞原本就密不可分,數據是財經新聞報道的生命線,是財經新聞報道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是構成財經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數據的財經新聞不是好新聞。因為數據不但能增強財經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還能為目標受眾的經濟生活提供參考。相反,沒有數據的財經新聞無法讓受眾產生信任感,從而影響媒體的公信力。

當然,財經新聞報道並非數據的簡單堆砌,而是對數據信息進行更加清晰的呈現、更加深層的分析和更加准確的解讀。對於財經類媒體人而言,這種對數據信息的挖掘、分析、解讀、加工、呈現,應是一種全新的技能,而要全面提升媒體人的這種復合型專業技能,又絕非一日之功所能成。由此觀之,大數據時代,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在倒逼財經新聞教育改革之事。

縱觀我國財經新聞教育現狀,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仍無法滿足社會之急需。且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一方面出現了忽視培養學生大數據意識的新問題,另一方面財經與新聞缺乏有機融合的老問題依然存在,“兩張皮”現象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因此,加快財經新聞教育改革步伐尤為迫切。

財經新聞教育應強化“五大意識”

要改革和完善不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財經新聞教育,關鍵點是要轉變財經新聞教育的思想和觀念,做好頂層規劃設計,設計出既區別於傳統的新聞教育,又區別於其他類專業新聞教育,如體育新聞或法制新聞等。具體來說,應強化“五大意識”。

一是強化標准意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財經類高校有40余所,包括綜合性大學在內,標明“財經新聞”“經濟新聞”“商業新聞”類的高校超過50所。然而,這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教學,既無統一的專業方向名稱,也無統一的學科標准。雖然人才培養可追求多元化、個性化,不局限於一種模式,但總體而言,一定需要大致統一的專業標准和要求,這樣才能培養出既有共性又富個性特色的財經新聞專業人才。

那麼,財經新聞專業的標准和要求究竟是什麼?有無必要設立這個專業標准?回答是肯定的。財經新聞的標准從不同的角度看,其要求有所不同。如果從大數據視角來看,“數據新聞”就是一個非常鮮明的特色,也是財經新聞區別於其他專業類新聞的標識,更是大數據時代對於財經新聞報道的特殊要求。

既然如此,在大數據背景下,我們的財經新聞教育應該僅僅抓住“數據新聞”這個核心要素,科學地、創造性地設置課程,統編教材,實施有效的師資再培訓,強化學生實踐常態化等。

二是強化財經意識。長期以來,財經新聞教育的“兩張皮”現象未能得到根本解決,究其原因,關鍵是沒有理清楚財經和新聞的內在聯系。在財經新聞專業教育中,究竟需要哪類財經知識,需要多大層面的財經知識,我們還沒摸清楚。很多學校的課程設計中,都開設了經濟管理類課程,但這些課程都是普及性的財經課程,學生選修這類課程后,要麼“消化不良”,要麼“營養不良”。

目前,在財經新聞專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中,財經板塊還是缺乏對從事財經新聞工作真正有用、有效的財經知識。事實上,大學4年時間有限,不可能要求財經新聞專業的學生既要學完財經類專業的知識,也要學完普通新聞傳播學類的知識,同時學完其他類通識類課程。因此,在所設計的課程中應有所取舍和精選,提煉出真正屬於財經新聞專業的核心課程名錄來,比如,通識課程板塊、人文課程(文史哲)板塊、新聞傳播課程板塊、財經類課程板塊四類核心板塊。而且,這四類板塊課程的設計,要講究內在的邏輯性,注意知識結構的“融通”。隻有這四類課程板塊做到相互融通,才能有效解決財經新聞教育的“兩張皮”現象。

三是強化教材統編意識。目前各高校財經新聞專業的教材使用,大多數為普通新聞院校所採用的新聞傳播學教材,外加普通財經類專業的經濟管理學教材,授課老師彼此按照自己固有的學術路徑進行講述。財經和新聞兩類專業的融合方式是讓學生自我去“融”,去“結合”。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很難有機地融合,成為“四不像”。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兩個,一是授課教師在授課時做好“融合”。二是做好核心課程教材編寫的“融合”工作。比如,《中國新聞史》《外國新聞史》等新聞傳播類課程,要不要講這麼多課,具體內容究竟涉及哪些“融合”的內容更合適。同樣的,諸如《金融學》《貨幣銀行學》等經濟管理類課程,要不要講那麼多內容,究竟講哪些內容夠用。這些都是需要依據大數據時代的要求,進行科學的研究確定,從而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知識比例和內容,以確保中國的財經新聞專業教育特色。

四是要強化再學習意識。目前財經新聞專業的師資構成,“半路出家”的多,又懂新聞又懂財經的雙師型導師不多。特別是許多新聞院系財經類專業的教師普遍採取“借雞下蛋、借船出海”的模式,人文、新聞、財經等教師在授課時,各自為政,彼此溝通很少,更談不上融合。而理想狀態的財經新聞專業教師,無論是新聞傳播類還是經濟管理類的老師,最好是復合型或雙師型,對彼此學科有一定程度的融通性或跨界才行。因此,要融通或跨界,教師必須在相關領域進行再培訓、再學習,隻有教師在不同學科中互相融通、相互學習,才能真正達到融會貫通,才能在教授學生時,不但會得心應手,而且一定是最“專業”的授課,學生也更受益匪淺。

五是強化常態化意識。新聞專業教育具有天然的實踐性和職業導向特點,其發展態勢必然嵌合在整個傳媒業變遷過程中。大數據時代的財經新聞更強調實踐技能,要求新聞人具有一定的數據挖掘技術,並能夠通過分析數據尋找出相關性,從而找到新聞線索和敘事形式,提供精確性新聞,以滿足受眾對於趨勢性報道的需求。

然而,目前我國高校新聞專業的實踐教育,大多安排在大四年級到媒體開展畢業實習,這種集中實踐方式,雖能讓學生通過媒體記者的“傳、幫、帶”,做到學以致用,提高新聞業務能力,但在大數據時代下,其局限性非常明顯,因為新聞專業理論學習,總是滯后於大數據頻發的新聞實踐。因此,要將新聞實踐常態化,要貫穿於新聞專業教育的全過程,事實上,隨著移動互聯和自媒體的發展以及各種平台的推出,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無需走出校園到專業類或其他媒體去實踐,自己就可以在校園內隨時隨地地接收、編輯和發布信息,實現“邊學邊做”,學以致用。

 (作者譚雲明系中央財經大學新聞傳播系主任、財經新聞研究所所長、教授)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