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不能讓中老年農民工受困於數字化生活
近來,關於老年人遭遇數字化生活困境的新聞持續引發關注,這就使得輿論場再次聚焦數字鴻溝的話題。實際上,除了老年人,還有一個群體——中老年農民工,同樣受困於數字化生活,因此也需要給予特殊的關注。
中老年農民工之所以也受困於數字化,是因為這個群體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學習能力較弱,但他們日常工作生活卻與數字化生活緊密聯系。事實上,早在鐵路部門開啟火車票互聯網售票的時代,農民工群體就開始呈現出與數字化生活脫節的征兆。而到今天,中老年農民工仍舊遭遇數字化生活困境,這應引起相關各方面重視。
隨著智能手機佔領移動通信工具市場,智能手機也在中老年農民工群體中普及開來,但擁有智能手機的中老年農民工仍舊無法很好融入數字化生活。正如媒體報道所言,中老年農民工所遭遇的困難,“最不方便的是就醫和買票”。回家和看病,實際上正是中老年農民工生活中的最大剛需。如果說在火車票網售早期,這一群體買不到車票主要是因為缺乏移動通信工具,那麼,當下這一群體的買票難,則是其脫節於數字化生活的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首要的就是公共服務部門必須在互聯網時代,在服務行業,尤其是提供公共服務的地方留出傳統的服務渠道,保留相應的社會救濟通道,不能有了互聯網就把“門”關上,使那些難以融入數字化生活的群體的日常生活難以為繼。就如“最不方便的就醫和買票”,雖然絕大部分醫院和鐵路部門除了網絡端口,還保留了電話和線下渠道,但在互聯網時代,電話和線下渠道顯然沒有任何優勢,這就近似於剝奪了這些群體的買票和就醫資格。因此,公共服務機構要優化網絡渠道服務流程,盡可能地讓所有操作者實現“傻瓜式”操作,讓中老年農民工不被互聯網所困。
目前,火車票售票有窗口購票、自動售票機購票、電話訂票、互聯網購票四種渠道,所能夠購買到的火車票時間不盡相同,且互聯網購票在熱門乘車時段優勢顯著。這就很容易使得中老年農民工在出行高峰時期,比不過熟悉互聯網的年輕群體,搶不上回家的車票。這也給公共服務機構提出要求,在優化網絡服務的同時,中老年農民工所習慣的任何傳統方式,也同樣需要改進流程,並適度保障通過這些渠道獲取服務的結果。
當然,光靠公共服務部門還不夠,聘用中老年農民工群體的企業,也有義務讓他們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媒體報道顯示,網齡短、缺少學習機會是中老年農民工遭遇數字化生活困境的主因。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其實並不難。在數字時代,由雇佣方來保障中老年農民工,應和准時發薪一樣,成為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當下社會早已是一個互聯網社會,企業如若能夠幫助中老年農民工盡快融入數字化生活,也將有益於企業自身。
其實,要做到這樣的保障並不難。數字技術終端的使用並不復雜,利用現有傳播渠道,向這些群體介紹相關使用常識和知識,中老年農民工群體就能夠熟能生巧,慢慢學會和掌握使用移動互聯網。此外,人社部門也應該在已有的技能免費培訓中,增加類似於移動互聯網生活運用的實操培訓,並通過和企業的聯動,來讓中老年農民工不受困於數字化生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