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學術期刊:觀照現實,提高融合創新能力

2020年12月23日07:4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觀照現實,提高融合創新能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並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規劃的主線和靈魂,不斷提高學術期刊質量,建設良好學術生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和市場機制。因此,在強化質量管理的同時,社科期刊應該積極推進媒體融合創新和網絡化平台建設,進一步提高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在12月17日舉辦的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就如何更好推動我國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話題,多家期刊單位代表、相關研究單位代表等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構建一體化傳播格局 全球同台競技

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融合出版研究室副主任范真真看來,社科期刊高質量出版目前還存在著多個層面的需求。

從宏觀層面上說,國內主流價值觀研究並未有效傳播,我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在國際社會上的聲音還比較小,對我國社科期刊獲得國際話語權不利。從中觀層面上說,社科學術期刊結構與布局的極不合理,綜合刊和專業刊的關系依然是目前學術期刊業內存在的最大問題。從微觀層面上說,期刊定位不明確,同質化嚴重,有的期刊還是文理合刊,學術期刊多層次、多類型,全、小、弱轉態難以從根本上改變。這都需要學術期刊從業人員從多方面入手進行探索。

人民論壇雜志社近年來始終緊密圍繞中心展開選題內容,無論是期刊還是網站、新媒體、人民智庫,都是圍繞當今時代重大理論和事件展開的,這是貫穿工作的主線。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社長、總編輯賈立政表示,人民論壇雜志社非常注重融合發展,在2009年之前,人民論壇雜志社便開始新媒體融合,構建全媒體,在2010年之前基本完成。此后便是向智庫融合發展,使雜志社形成智庫機構,向智庫加速邁進。此外,人民論壇雜志社還引進社會資本,成立了調查公司,向市場更加靠攏,也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從創刊之初,就堅持倡導原創,力推精品。近年來,學報在選題上注重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並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並且堅持追蹤前沿,聚焦熱點,以強烈的現實關懷和參與意識,密切關注當代中國、當今世界發展,提出和研究重大理論問題、熱點問題,先后就“一帶一路”倡議、新時代中國鄉村建設、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等重大熱點問題開設專題、發表論文。《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不僅對眾多理論問題進行探討,而且向相關部門提出了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政策建議,發揮了人文社會期刊作為思想庫的作用,體現了國家一流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應有的責任擔當。《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汪信硯介紹,他們一直堅持與時俱進,融合發展。在編校業務上,他們採納與國際接軌審稿流程與期刊出版規范,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強化編輯業務流程管理﹔在學術傳播上,積極應用新的傳播媒介,不斷拓展學術傳播方式,構建一體化的學術傳播格局,不斷提高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管理世界》雜志一直以來倡導研究中國問題講好中國故事,或者是國際問題對中國的影響和對策,提倡研究范式規范化、研究方法多樣化,通過文章所提出的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從而提煉出有學理的新理論。《管理世界》雜志社社長李志軍介紹,在數字化運營探索方面,《管理世界》主要從原刊的數字版內容發行、期刊論文的數字化推廣和期刊品牌的線上學術活動3個方面進行。2019年年初,電子刊上線,用戶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訂閱刊物,方便讀者的閱讀和訂閱。2015年8月,《管理世界》開設微信公眾號,統籌處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關系,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合理利用數據資源,廣泛進行傳播。

“未來學術期刊的傳播需要一個專業的、多元的、開放融合的,並且能夠最大程度放大內容價值的平台,而這個平台需要匯集全球的知識資源和全球讀者的人氣。”中國知網國際總經理柯春曉介紹,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知網啟動了世界知識大數據的建設,並在此基礎上打造了全球學術文獻傳播、擴散與利用平台——全球學術快報。

全球學術快報是基於世界知識大數據搭建的平台,收錄了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量資源,實現了全球資源的一站式發布傳播。全球學術快報可以一鍵同時查新、查全和查取,它獨創了主題相關條件下,按時間排序的智能檢索機制,還克服了傳統檢索系統檢全率和檢准率無法兼顧、及時性和相關性相互矛盾的行業難題。此外,它還實現了全球期刊同台競技,專業詞的推薦、作者機構的規范、主題分組功能、學科分組功能。

緊扣時代重大現實問題 注重品牌建設

我國經濟期刊是鑒別、完善與傳播中國特色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的重要平台。《經濟研究》編輯部主任金成武認為,品牌的建設主要以差異化和獨特性為主要內涵,每個品牌都有難以被模仿和替代的核心競爭力。但同時,品牌建設也是差異性與規范性的統一。品牌建設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靜態概念,沒有高質量發展,核心競爭力不會是可持續的。他認為,核心競爭力表面上是與同類期刊的競爭,其實本質上是與期刊自身的過去競爭,也就是不斷把握時代發展特征信息,緊扣時代重大現實問題,不斷在內容與形式上創新,但始終堅守學術期刊的定位及規范性。總之,品牌建設與高質量發展是統一的,高質量發展中,創新性與規范性是統一的,缺一不可。

具體如何實現品牌建設與高質量發展?在金成武看來,這主要體現在人員、制度和內容三方面。這要求編輯人員不斷加強學習,學習新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規、經濟學前沿知識、編校技能。在制度建設方面,需要完善集稿、審稿、修稿、編稿、校稿等環節的銜接,為高質量稿件打下堅實基礎,建立多責任人一致原則,相互彌補過程中的不足,實現各環節的高效率處理。在內容方面,要根據自身期刊的內容特色,實現思想啟迪性、理論創造性和政策性的統一。

同時,金成武還提醒,過程中需要把握一些平衡,第一就是學術影響力長短期指標的平衡,即理論研究影響力的時延性與長效性,片面追求短期指標會導致期刊的高度同質化,不利於品牌建設。第二個平衡就是編輯工作、研究工作與社會活動的平衡,編輯工作與研究工作要形成良性互動,編輯人員與讀者和作者形成良性互動,這樣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

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學》總編輯張新寶認為,抓住機遇,提高傳播力、提高編輯水平和出版質量,打造好期刊品牌是十分重要的。進入信息時代以來,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期刊媒體要充分用好自己的傳播工具,提升傳播能力。同時要不斷提高編輯水平和出版質量,法學期刊是一個嚴肅的出版物,要堅守學術規范、表達規范,保証政治立場堅定、內容科學,打造形式完美的期刊產品,服務於社會。

“隻有自己的期刊產品內容足夠優質獨特,有重要價值意義,其獨特性便凸顯,期刊品牌就會深入人心。”2020年年初,《管理世界》與中國知網合作推出《管理世界》大講堂,是《管理世界》雜志社基於期刊品牌打造的線上活動,圍繞經濟學、管理學中的研究選題、數據基礎、技術方法等青年學者困惑、關心的問題,邀請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和期刊優秀論文作者在線授課,在疫情期間做到了“停課不停學”。如何利用微觀數據資源做學術研究、大數據定量研究方法及應用、如何利用大數據做學術研究,都是《管理世界》大講堂探討過的主題。來自全國(含少量海外)各高校的4000余名青年教師和碩博研究生在線觀看。其中,多是科研新手的“90后”和“00后”的學員佔到60%以上,他們了解到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學術前沿,向授課的知名專家學習到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方法和論文寫作經驗。《管理世界》大講堂的成功打造,是基於《管理世界》雜志期刊品牌打造的線上活動,同時也深度鞏固了雜志的期刊品牌,讓更多青年從業人員了解到《管理世界》雜志,讓雜志的品牌效益進一步凸顯。

通過思想觀點呈現價值 建立理論家思維

“即便在新的時代,在新媒體不斷發展、信息產業變革的情況下,期刊的未來發展依然有光明的前景。”賈立政坦言,《人民論壇》也是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不斷做強做大的,眾多的學術期刊也應該有市場自信、技術自信和前景自信。

在賈立政看來,未來學術期刊的發展,應該要做到政治家辦刊、企業家經營、理論家思維的相互統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他說:“能不能把思想理論的觀點變成產品,為更多人所接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讓讀者進行購買,能否把主流輿論的陣地做大做強,都是需要市場經濟檢驗的。一味地依靠財政撥款,是無法持續長久,也無法做大做強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企業家的精神,利用手中的產品,真正掌握市場經濟規律、社會傳播規律。”賈立政補充道,理論期刊都是呈現思想觀點的,通過思想觀點呈現價值,媒體一定要有理論家的思維,才會受到社會的尊重,能夠及時敏銳地發現領域內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抓住並變成選題進行呈現,才能把期刊辦好。

一直以來,《中國博物館》始終堅持理論的原創性,倡導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強調論文的學術規范性,在博物館學研究領域引領了良好的學術風氣。《中國博物館》還與中國知網等專業網絡平台和期刊評價機構密切合作,不斷加強期刊的專業化建設,加強對博物館學術領域的推廣力度,著力拓展刊物的社會影響力。

“與博物館事業高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相比,我們的編輯工作還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劉曙光認為,高質量發展有以下幾點需要思考和實踐,即要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把刊物的編和辦與博物館事業發展、與文化建設密切相連﹔學術視野還需要進一步拓寬,需要更好地把握國際博物館領域學術發展前沿﹔要加強對熱點、難點問題的關注,需要更加敏銳、深入地關切當下博物館在改革發展進程中的瓶頸問題﹔要加強隊伍建設,目前編輯部的力量相對薄弱,編輯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也有待提升。

“作為致力於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和理論研究的學術期刊,《中國博物館》也要伴隨時代律動,在堅持學術性、前沿性和引領性定位的同時,更加努力地在理論研究和管理實踐之間、關注業內和社會之間、關注國際和國內之間保持敏銳和平衡,不斷提高刊物學術質量和社會影響,搭建學術理論思辨的優質平台。”劉曙光說。同時,他還表示,《中國博物館》還要變革辦刊理念,創新運行機制,敏銳把握學術前沿和發展規律,拓展選題策劃的國際視野,提高學術影響力和高水平作者的吸引力﹔還要加強和完善期刊“三審三校”等生產把關機制,建立論文作者誠信體系,完善學術不端行為,筑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見習記者 齊雅文)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