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行業2020:變奏曲,戰疫而上有新招
多彩“雲”端
在2020年的年輪中,新冠肺炎疫情是抹不去的記憶。疫情暴發后,全國廣播電視媒體發揮主流媒體作用,加大權威信息發布,加強防疫科普宣傳,調動全行業力量創作優秀文藝作品、廣播電視節目、紀錄片、動畫片等,對廣播電視節目增加生活服務內容,持續組織全國性公益展播,起到了較好的引導輿論、豐富文化、舒緩情緒、穩定人心、堅定信心的作用,凝聚了萬眾一心、堅決戰勝疫情的強大力量。
在廣播電視節目類型中,受到疫情沖擊最為明顯的當數綜藝及晚會節目,由於錄制人數受限,央視和湖南衛視元宵晚會取消了現場觀眾的設置。另外,不少本應在2020年一季度錄制播出的綜藝節目就此按下了“暫停鍵”。
面對新變化、新挑戰,各大電視台與視頻網站絕境求生,催生出了新的交流方式——雲錄制,可謂在重重困難中折射出了行業超乎想象的堅韌。通過雲錄制,讓節目主持人及嘉賓各自在家,採取視頻連線的方式實現同框互動,最終生成了一期期完整節目。與常規棚內錄制相比,雲錄制節目的真實性和互動性更高,而且在台本以外,留給嘉賓自由發揮的空間更大。例如湖南衛視的《嘿!你在干嘛呢?》《天天雲時間》《歌手·當打之年》,山東綜藝頻道的《我是大明星冠軍之戰》,優酷的《好好吃飯》《好好運動》,愛奇藝的《宅家運動會》《宅家點歌台》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雲錄制節目都是在短時間內迅速策劃並執行的,立項之后留給策劃、台本、技術對接的時間一般隻有四五天時間,隨后便上線播出。可以說,雲錄制的出現,反映出行業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所具有的動態管理和應變處理能力。當然,由於場景的限制,雲錄制節目內容基本上圍繞著做飯、運動、唱歌等展開,類型呈現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如果說疫情期間有“爆款”的話,央視頻推出的“雲監工”必定榜上有名。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的總台綜合性視聽新媒體旗艦平台,也是中國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台,央視頻在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兩所醫院加緊建設期間,開設了24小時直播端口,通過5G+光纖雙千兆網絡,多個機位直播兩所醫院的施工現場,讓宅在家中觀看慢直播的廣大網友當起了“雲監工”,為關心抗擊疫情工作以及醫院建設進展的受眾提供了新的窗口。
在這個直播平台,沒有主持人,沒有解說詞與背景音樂,沒有設置議題,但是有千萬網友自主形成的多個熱點,很多人長期在線,邊看邊在直播界面下留言,時刻關注著武漢發生的變化,為向戰疫逆行的建設者們在線加油。這一直播方式也為傳播生態帶來了變化,讓受眾多了一個24小時不間斷了解“前線”的渠道。
在“雲監工”廣受歡迎之后,央視頻及多家媒體平台結合用戶在疫情期間的切實需求,陸續策劃打造了“雲充電”“雲招聘”“雲守望”“雲登頂”等系列優質內容與活動,為受眾織起一片多彩的“雲”。這些媒體實踐,也為傳統廣電媒體運用新技術發展新平台,提供了更多值得借鑒的經驗與智慧。
時代報告劇
從較早播出的《最美逆行者》《在一起》到后續播出的《石頭開花》《巡回檢察組》,再到正在拍攝制作的《功勛》《脫貧先鋒》《我們的新時代》等,時代報告劇成為今年電視劇市場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今年2月,行業主管部門在網上視頻會議中提出“時代報告劇”這一全新影視劇概念。作為電視劇產業在新時代下類型創新的產物,與普通的電視連續劇相比,時代報告劇中的“時代”二字要求劇作及時地反映時代主題、時代精神,而“報告”則要求劇作以真人真事為基礎進行創作,同時彰顯紀實性,在反映時代主題、傳遞時代精神的過程中,講述了時代故事。
從形式上看,時代報告劇更推崇單元劇。今年多部劇集的實踐証明,“單元化”的創作模式用於重大主題的創作,有利於更好地進行團隊協作,更快速、更全面、更有質量地反映生活。但同時,如何在各單元有限時間內敘述出一個完整、跌宕起伏又打動人心的故事成為面臨的現實問題。
從立項時間看,今年“誕生”的第一部時代報告劇是抗疫題材劇《在一起》。可以說,疫情的發展,加速了時代報告劇的落地。該劇的創作過程體現了“中國速度”:創作團隊從2月的火速成軍,到8月的全劇殺青,9月29日開播——歷經7個月艱苦而又充滿激情的創作。同時,在創作推進過程中不斷根據疫情的最新情況進行調整,《我叫大連》單元,原型人物在后期大連出現零星病例時再次加入到抗疫一線的戰斗中,劇組為此專門在關機后又加拍了“重當志願者”的情節﹔《口罩》單元,將全劇的故事線延伸到復工復產階段,也最大化地體現了抗疫的實時進展。可以說,在紀實風格的基礎上,呈現出了豐富的類型特色和鮮明風格。
也正因此,讓人們看到,時代報告劇不僅僅是一個概念的創新,更是對整個創作過程中時代性、紀實性、戲劇性、藝術性的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轉網營銷
今年中國電影在疫情后絕地反彈,全年大盤走出一個“V”形。回想2月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春節檔電影集體撤檔,“最強檔”轉瞬成為“空檔”,觀眾觀影需求被動下降。據統計,2020年1月全國票房僅為20.32億元,同比下降34.5%,創近5年來春節檔所在月份票房最低值。
其中,《囧媽》作為今年春節的三大頭部片之一,轉檔至今日頭條、抖音等“頭條系”平台進行線上上映,這是大制作電影在網絡平台上映的首例,可謂“求生欲滿滿”。雖然這只是個案,行業也並不會因此發生整體大的轉變,但也是對在線觀影習慣的一次普及。
今年7月20日,對中國電影市場而言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全國影院逐步復工,經歷了180天的停擺之后,電影市場在國產大片的引領下,中國電影業從起身到奔跑,用100天時間交出了一份優異的復工答卷:10月26日,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以129.5億元(合19.3億美元)正式超越北美,歷史上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其中,電影《八佰》以31億+的累計票房位居今年票房首位,國慶檔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位居二、三,《奪冠》和《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分列四、五名,TOP5均為國產影片。
電影與互聯網的“擁抱”也激發了營銷推廣上的亮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傳統的路演形式已不完全適用,線上宣發成為主流。根據燈塔研究院聯合毒眸發布的《2020中國電影市場用戶報告》稱,新營銷是2020年的關鍵詞,短視頻+直播成為頭部影片的宣發標配。數據顯示,這一年中的直播帶票拉動了1/4的新觀影用戶,TOP10影片中有8部都使用了直播售票﹔同時,視頻物料形式也在切合營銷渠道的需要,官方視頻正在逐漸由橫屏轉為豎屏。復工以后,影片相關物料在短視頻平台的各項曝光量均有大幅提升。
例如,《我和我的家鄉》與阿裡影業合作,與電影相關的主題皮膚投放了20多萬家淘寶店鋪。再加上淘寶直播間、社交平台和微淘互動等渠道,影片物料全網曝光總量超3億次。復合式的宣發手法無疑更能應對疫情帶來的多重影響,其精准的用戶觸達率和較高的轉化率或將是未來契合5G時代的新形式。
可以說,電影行業和互聯網的關系在今年進一步發生變化,二者也以兼容並蓄的姿態推動著深度融合,借助互聯網優勢更好地為電影“制、宣、發”提供了支持。同時,以院線電影的制作標准和實力為互聯網渠道定制了更多優質內容,助力了網絡影視內容品質的整體提升。來自需求側的力量也印証了——影視作品可能不是生存的必需品,但一定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品。
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12月12日,2020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累計176億元。可以說,正是中國強大的抗疫能力幫助中國電影產業率先恢復,但全球票房第一的電影市場並不意味著中國電影產業的實力已經明顯提升。相比於歐美成熟的電影工業,中國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去探索,還有太多的短板和漏洞需要電影人共同努力去彌補。
“上下”並舉
受疫情影響,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2020·春季)、第二十九屆北京國際廣播電影電視展覽會(BIRTV2020)全部線上舉行,而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2020·秋季)、第六屆“世界電視日”中國電視大會、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等則採取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
7月25日,上海國際電影節啟幕,成為疫情發生以來,我國舉辦的首個國際電影節,也是全球首個於線下舉辦的重要電影節。因為疫情的影響,國際電影人缺席成為電影節必然的遺憾。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做法,成為接下來其他電影節的樣板:通過連線的方式,讓世界電影人可以繼續在電影節中與中國觀眾交流。映后見面、大師班等活動也轉為線上線下並舉,收到較好的交流效果。
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和上海電視節電視市場總參展商共580家。而今年,國際影視雲市場的征集雖然很晚才公布,但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裡,就吸引了來自全世界五大洲超過700家展商申報參展,其中海外展商首次突破五成。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5G時代的來臨,探索線上交流、學習、辦公和傳播,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但同時也對信號、技術、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看到,BIRTV2020線上展的直播全程為1080P高清呈現,專業級的直播設備與技術既是BIRTV傳統展示內容,也是展覽會的優勢所在。多家參展企業參與到了BIRTV線上展平台的建設工作中,為線上展提供全高清錄制、虛擬包裝、雲導播等技術支持。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則採用3D+VR技術搭建虛擬展示系統,為參展用戶提供便捷、快速、清晰的線上體驗,這也是國內電影節首次採用虛擬現實技術,舉辦線上招商展會。而電影節期間的其他主要活動也搬至雲端,通過電影節官網和愛奇藝網,全國觀眾在家中也能體驗和參與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各項活動。
線上展映、參展與線下密切結合在今年尤為緊密,並已然成為今年各項廣電展會、電影電視節的標配。疫情給廣電行業帶來巨大影響的同時,線上的嘗試與探索也為產業的發展格局、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帶來了新的啟發。(記者 楊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