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外青少年講好中華文化故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明確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
對於當今中國來說,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中華文化安身立命之“本來”,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與時俱進地弘揚,使其惠及當代、澤被后人。向中外青少年講好中華文化故事,成為新型主流媒體的一項新的文化使命擔當。
中國青年報社(含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也把向中外青少年講好中華文化故事,作為努力實現新型主流媒體的一項使命擔當。12月4日《中國青年報》全媒體推出“文化強國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話題,就從海內外和全景式視角關注了向中外青少年講好中外文化故事的現實性和急迫性。但是我們與應該擔負的能力和本領相比,深感差距還很大,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更多支持關心,共同擔當起這一新的文化使命。
一、文化傳承與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服務人民相結合
向中外青少年講好文化傳承的故事,成為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傳播重點。
以儒釋道為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少有著與馬克思主義兩個方面的重要契合點:
一是實事求是、唯物辯証、當下契入,修身齊家、尊重人性、變革常新、知行合一,向上向善、知足少欲、大同理想——而這些,恰是馬克思主義能扎根中國的幾個重要文化原因。
二是將“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作為人生理想、價值追求,以開放包容為懷、以平常生活為源,“中”度而不偏,日用而不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光輝照耀下的“德”:個人之德、家庭之德、公民之德、國家之德。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要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通過“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在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改革創新中打造傳世精品。新聞宣傳工作者要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更多增強人文關懷與現實觀照的結合度,增強青年文化、時尚文化、紅色文化的結合度,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結合度。依靠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四力”,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努力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在全媒體優秀精品創新創造、分發傳播的各個環節。
12月4日《中國青年報》發表全媒體專題報道“文化強國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從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多維度,闡述了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以達到更好共同分享、有效推介中華文化的目的。比如讓年輕人講述“可觸摸的中國”,打破“臉譜化”的符號、把文化從博物館裡請出來,文化事業不是“霸總”“甜寵”的堆積,等等。
二、讓優秀中華文化真正融入學習成長和工作生活過程
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就要不斷學習、研究和加強新時代的文化建設,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把“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有機結合起來。
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說,首先要在當代價值上做深入挖掘,所謂傳統文化,只是在歷史上有代表性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還要能夠在現在和未來繼續產生影響,能夠在文化內容的傳播條件、受眾和方式上與時俱進,能夠實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能夠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讓文化多樣性同頻共振,這才是傳統文化真正有價值和有生命力的地方。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其中提到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3項內容,就是傳統文化最持續的影響力所在,為我們推介中華文化找到了最直接、最精准的著力點。
近年來,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推出的13期“青年大學習”系列團課,累計4億人次參加學習,與“青年馬克思主義工程”相結合,產生較好反響。
高校思政課的8個“統一”,也應該完全融入推介中華文化的全過程: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比如由教育部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自2018年起已連續開展3年。該活動發動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參與,“傳承的力量”已成為青少年傳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綜合平台,成為對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的線上線下宣傳主陣地之一。
三、強化“內引”同時還要強化“外聯”
今年的抗疫再次顯示了重構國際傳播新格局的現實性和迫切性:傳播中國聲音,樹立全員講好中國故事“大宣傳觀”,打破“西強我弱”輿論生態,贏得國際社會廣泛理解和認同,特別是有效分享傳遞命運共同體、建立新型國際關系的思想理念。
從當前的形勢看,應抓住媒體融合縱深發展的重要契機,進一步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活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加強中央主要外宣媒體建設,同時還要打造各類媒體積極參與的國際傳播互融互通媒體集群,特別是注意發揮社交媒體的獨特作用。
比如今年以來中央主流媒體普遍加大了海外特別是對歐美國家的推送力度。抗疫期間,中國青年報社借助在全國1000多所高校形成的獨特青年國際交流渠道等優勢,與團中央國際部承制了9期“全球青年抗疫行動經驗分享會”,生產相關內宣外宣融媒產品並推廣傳播,和各國青年組織分享中國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經驗,有力地傳出中國聲音,呼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此外,中國青年報社還深度參與團中央國際部重點項目“此時此刻”全球青年抗疫故事征集活動及其內宣外宣工作,打造了《亞洲正青春》MV等一系列國際化產品。從國際和對外開放角度展現中國“十三五”取得的成就,主動講述中國故事,中青報全媒體推出《跨越山海,中歐班列為沿線各國注入“抗疫功能”》《沉甸甸的獲得感——兩位中國旅歐青年創業者過去這五年》等國際新聞報道。
強化“內引”的同時要強化“外聯”。當前尤其要重視“精英”對話與“草根”交流並重,特別是中國生活與“Z世代”同伴成長並進。
“Z世代”是指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出生的人,又稱網絡世代、互聯網世代,統指受到互聯網、即時通訊、短訊、MP3、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的一代人。全球“Z世代”的26億青少年有不少共性特點,如數字化生存、結構多元、價值多元、關注多元,真實表達自主奮斗、願意關注超越自身的人類命運,更關心的是“體驗”,同時也更節儉,更重視獨立思考和與眾不同,更重視平凡的榮耀,等等。
如果我們回到年輕人自己的成長環境,置於向上向善好活法的“中國生活”“青年故事”,然后再找到代際之間人性的共通點,和他們走在同一條道路上,中外“Z世代”的青少年之間能夠通過相伴成長、加深溝通交流,挖掘利於共同成長奮斗的價值和服務,中華文化的推介意義重大。與此相適應的,不僅有從形式到內容,而且有從渠道到平台的國際話語傳播體系創新。
中國青年報國際傳播全媒體矩陣,從專注於國際資訊向國內傳播(內宣)發展為“雙向國際傳播(內宣外宣)並重”,從專注於新聞報道的新聞人發展為致力於青年外事、民間外交、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載體和使者。例如3月上旬《青年參考》推出的中英雙語融媒產品《暖歌唱哭中外網友 21國青年給中國加油》融入了多媒體元素,形式新穎,其中的歌曲由團中央國際部提供,通過21個國家的108名青年領袖及代表為中國唱響“暖歌”,表現各國民眾對中國戰疫的支持。
向中外青少年講好中華文化故事,需要全方位、多角落、多方式,全域化、動態化、立體化,形式活潑、精准發力、多管齊下,可以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可以推動構建全球客觀理性的“中國觀”,推動創新構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改善國際認知環境和氛圍,通暢自然地推介中華文明、中華制度、中華成就、中華生活,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中國青年報社黨委書記 張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