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鑄神針 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攜思政大課走進河海大學

開場混聲合唱《青春河海》。人民網記者 馬天翼攝
春風伴隨細雨,給南京城帶來了一次降溫﹔河海大學的河海會堂內,氣氛卻格外熱烈。
“總書記詳細地查看水庫的水樣,關注飲用水安全,向我詢問水質情況,讓我感覺到總書記心系百姓、心系民生的人民情懷。”一堂特殊的思政大課,正在河海會堂開講。回到母校的廣東省水文局工程師李蘭茹以自己的親歷體會,與大家分享了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考察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的現場情形。
河海大學2015屆碩士畢業生、廣東省水文局工程師李蘭茹現場分享。人民網記者 馬天翼攝
4月22日下午,202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走進河海大學,圍繞“精神之渠”“世紀工程”“國之重器”“大江大河”等篇章依次展開,邀請正能量榜樣、央國企代表、媒體代表講述超級水利工程背后的動人故事,與廣大青年學子同上一堂思政大課,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負責同志參加活動。
“河海大學是一座有著百年底蘊、充滿光榮傳統的高校,在三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港珠澳大橋等一大批大國工程中都有河海人作出的突出貢獻。”人民網黨委委員、監事會主席唐維紅說,在以河海大學為代表的中國水利人身上,媒體人可以講好開辟水利事業新局面的大國工匠、堅持水利高水平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工程、推動水利事業歷史性變革的拼搏奮斗這3個中國發展故事。
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馬天翼攝
對於一方百姓,水是生存之本﹔對於一個國家,水是文明之源。在中國的版圖上,山勢連綿,水渠蜿蜒,一張超級水網正在加速構建。
“這是紅旗渠總干渠通水典禮的現場照片,最小的建設者張買江才13歲,為什麼這麼小就上渠?”紅旗渠紀念館講解員常會平分享了“一條紅旗渠,四代人傳承”的故事,將大家的思緒拉回到上世紀60年代,帶大家走進河南林縣的太行山腰,見証近10萬群眾耗時近10年,用雙手開鑿出一條“人工天河”。“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深深感染了現場的師生們。
“一代代水利人接續奮斗,護送一江清水向北流,有效緩解了蘇北地區的用水矛盾,讓淮北地區1100多萬畝農田實現了‘旱改水’,也改變了南糧北調的歷史。”河海大學校友、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副主任周燦華講道,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利用江蘇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擴大調水規模,延長輸水線路,潤澤齊魯,澤被冀津,暢通了南北經濟循環生命線。
三峽工程是治理、開發和保護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也是迄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活動現場,河海大學校友、三峽集團流域樞紐運行管理中心副主任專業師童強用一組對比圖展示了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
4個篇章,11位分享人,把豐富的水利知識與超級水利工程背后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將黨的二十大精神送進了河海大學校園。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世紀工程南水北調,其中水質保障的工作是非常不易的,我感受到了水利工作者科學治水的艱辛。”河海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生態工程專業2020級本科生劉奕彤表示,“在對周燦華學長感到由衷敬佩的同時,也在心中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據了解,河海大學是一所擁有百余年辦學歷史,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00多年來,學校在治水興邦的奮斗歷程中發展壯大,被譽為“水利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搖籃和水利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此次中國網絡媒體論壇走進河海大學,發揮互聯網平台優勢,匯聚社會資源育人大能量,講述水利大發展中的奉獻精神,春風化雨,言傳身教,這是一堂溝通心靈、激昂斗志的大思政課。”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表示,希望同學們感悟水利智慧,堅定初心信仰,堅持開拓創新,堅守家國情懷,為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