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周邊傳播論壇舉辦

在周邊傳播理論提出十周年之際,2024年8月12日,由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指導、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寧夏廣播電視台聯合主辦的第八屆中國周邊傳播論壇在寧夏銀川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為“打造周邊傳播共同體 開創國際傳播新局面”。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范衛平、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煒、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中宣部中國出版研究院副院長崔海教、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陸彩榮、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新聞辦主任楊柳,寧夏廣播電視台黨組書記兼台長吳靜、寧夏廣播電視台總編輯張仁漢、山東廣播電視台台長呂芃、貴州廣播電視台台長王先寧、海南廣播電視台台長郭志民等十幾個省級廣播電視台的負責人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等30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共120余人出席本次論壇,共議周邊傳播理論的多重價值,共謀國際傳播的突破與創新之道。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范衛平在論壇致辭中說,本次論壇向世人呈現了周邊傳播理論提出十年來如何從一個嶄新的傳播學概念發展成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理論體系的過程,分享了周邊傳播理論和實踐的成果及其價值,展望了周邊傳播理論未來發展的趨勢。建立周邊傳播機制建設是加快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關鍵舉措,也是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祝燕南在致辭中表示,周邊傳播不僅需要關注媒體的周邊傳播,更需要關注文明與文化的周邊傳播。周邊傳播理論可以為實踐提供重大指導。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楊柳在致辭中表示,周邊傳播理論的活力、張力正在不斷彰顯,對推動中國對外傳播事業具有重大意義。寧夏電視台將充分發揮周邊傳播主體的重要作用,輻射西北周邊國家,全面講好中國和寧夏的精彩故事。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陳剛在致辭中強調了周邊傳播理論的重大創新價值與應用價值。他表示,周邊傳播理論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次發布的“中國新聞傳播學原創理論”名單,不僅是對陸地教授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對中國傳播學自主創新努力的支持。
本次論壇的開幕式上,寧夏廣播電視台絲路傳播中心舉行了揭牌儀式,並聘任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陸彩榮、北京大學周邊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陸地教授、浙江外國語學院副校長毛振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媒體中心秘書長冷凇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兼《現代傳播》編輯部主任劉俊、上海交通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徐劍教授、上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教授、《傳媒》期刊雜志社社長楊馳原、江蘇廣播電視總台我蘇國際傳播中心總監仇園園為絲路傳播中心智庫專家。
本屆論壇共有周邊傳播主題論壇、周邊傳播與創新論壇以及對阿拉伯與中西亞傳播與創新論壇三個板塊。上午的主題論壇由北京大學周邊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陸地教授主持,來自中國外文局、中宣部新聞出版研究院、五洲傳播中心以及中國社科院、北大、清華、上海交大等高校的10位領導和專家學者紛紛發表真知灼見。
為了讓與會盡快地了解周邊傳播理論,陸地教授在主持論壇發言前,用最簡潔的語言區分了“邊界”和“周邊”的差異:邊界是空間、信息、能量或現象中斷的產物﹔而周邊則是空間、信息、能量或現象延展或聯系的對象或介質。世界是由大大小小的粒子或粒子團構成的,客觀上是無限連續的,主觀上是有限斷離的,可謂是一種斷而又續、續而又斷、藕斷絲連的實體或現象。周邊傳播現象是萬有引力般的普遍存在於自然和人類社會之中。
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現機關黨委書記陸彩榮從孔子周游列國的周邊傳播實踐講起,討論周邊傳播在對外傳播實踐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盡管外延、界線有所區別,周邊與國際仍是相互聯系、相互共鳴的關系。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第三世界是基礎。周邊傳播必然會在國際傳播體系與機制建設中發揮中流砥柱的建設性作用。
中宣部中國出版研究院副院長崔海教圍繞“城市形象的周邊傳播路徑與創新”主題進行演講。他指出,凡有周邊,必有關聯﹔凡有周邊,必有多邊。因此,提升城市形象有四個路徑:第一,提升城市自身與周邊的關聯度﹔第二,提升城市形象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注點﹔第三,發展城市關聯與關注的理念﹔第四,擴寬城市關聯的路徑、探索多樣化的互動形式。
五洲傳播中心對外傳播中心主任李緬在周邊傳播視域下考察了我國邊境外宣實踐,指出了外宣中三種主要的合作方式:海外媒體平台共建﹔國際合作,定制內容﹔面對面的人際交流、互動,擴大傳播理念。周邊傳播理論對邊境外宣實踐有三點啟示:第一,依托地方做好內周邊傳播﹔第二,發揮聯合制作特色做好邊境外宣﹔第三,立足綜合業務優勢做好“一帶一路”國際地區傳播。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徐劍教授著眼於中國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出海情況,以《東南亞周邊傳播:中國文化出海的探索與實踐》為題進行演講。基於東南亞地區的在地性考察,他首先指出了東南亞地區作為周邊國家在中國未來新型國際關系體系構建中的戰略性作用,並進一步為文化產品“賣出去”提供了建設性指導:第一,需要符合當地文化價值觀﹔第二,需要具有包容的文化傳播精神﹔第三,需要使用線上線下多空間的傳播渠道。
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徐江善教授指出,立足時代、樹立元軟實力思維是增強周邊傳播文化影響力與國際話語權的有效方式。同時,還需充分利用數智技術,將傳播與算法相結合,構建起多渠道、立體式傳播體系。
上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教授討論了中華文化“和諧”價值理念的周邊傳播實踐。他指出,和諧價值理念具有普適性,世界文明史就是一部世界和諧史。周邊傳播為和諧理念傳播提供路徑指導:政府推動傳播﹔開展公共外交﹔生產和輸出優秀的文化產品﹔增強媒體的有效傳播。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執行主編朱鴻軍教授就中國本土傳播理論構建的困境進行反思。他指出,中國本土傳播理論建構的爭議化、西化、傳統化和急功近利化都導致了中國本土傳播理論建構的困境。周邊傳播理論從概念、外延、內涵等實現了理論自洽,實現了中國本體傳播學理論從零到一的理論突破。周邊傳播具有空間位置的直接鄰近性﹔時間上的連續性﹔傳播主體的平等性﹔傳播內容的生活性﹔傳播手段的全方位性﹔傳播效果的和睦性六大特征。在未來的研究中,周邊傳播理論的發展有五個發展目標和方向:達成共識﹔從學術范式和評價維度上制定學界剛性評價﹔持續根植本土實踐,扎根中國語境﹔積極對接世界,激發世界共鳴﹔在基礎概念被理論上持續琢磨創新。
《傳媒》雜志社社長楊馳原討論了周邊傳播理論的價值與傳播。他認為,周邊傳播理論具有理論開創性、現實切合性、體系嚴整性、應用廣泛性四大特點,需增加學界期刊、論文對其的使用率、精煉理論、推動相關實踐落地,以供傳播。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與傳播學院崔保國教授以“中國文化周邊傳播的話語體系研究”為主題進行演講。他認為中國的傳播應當從周邊起步,從有限的空間向無限的空間循序漸進、由近及遠地傳播。
浙江外國語學院副校長毛振華教授分享了浙江地方文化多語種國際傳播的探索與實踐。他指出,在對外傳播實踐中,第一,需要聚焦學科優勢,強化國際傳播人才支撐﹔第二,需要聚焦載體創新,提高傳播效能﹔第三,需要提高傳播主體意識,積極融入主場外交大格局。
第一分論壇——周邊傳播與創新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教授主持,12位專家就如何深化周邊傳播理論研究獻計獻策。
在論壇伊始,馬來西亞國立大學副校長侯賽因拿督發來視頻賀詞,中國區顧問王統先生進行了翻譯。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余敬中將互聯網運營與周邊傳播理論進行充分結合。他指出,移動互聯網是最適宜周邊理論生發的土壤,短視頻去中心化的算法發暗合了周邊傳播理論的規律。信息傳播的過程,即流量爬坡的過程,就是從私域到公域,從自主體自周邊到他主體他周邊的過程﹔用戶增長的過程,就是從公域到私域,從他主體他周邊到自周邊自主體的過程。
美蘭德媒體傳播策略運營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中華文化周邊傳播院院長崔燕振指出,“內容出海+平台出海”模式助力中國國際傳播效能,“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轉變助力我國國際APP不斷向海外傳播、內容IP版權不斷出海,中國文化的多彩魅力不斷向海外地區逐漸擴散。
洛陽市偃師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申俊濤討論了客家文化與中原文化周邊傳播與互動,認為城市形象的傳播應當從周邊開始,逐漸輻射到文化的周邊、區域的周邊。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鄧秀軍教授闡釋了周邊傳播中的邊界意象及其對國家形象構建的作用。他指出,邊界是國家邊緣與他國的接觸面,是國際形象建構最直接、最重要的場所,可分為自然邊界、人文邊界和社會邊界。自然邊界包括作為領土沖突與爭奪點的山岳、江河、橋梁與渡口、島嶼﹔人文邊界邊界有邊關、口岸、機場與邊關人員﹔社會邊界則包括個人作為邊界和機構作為邊界兩個方面。聚焦邊境對提高周邊傳播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寧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李世舉教授以“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民族地區信息的周邊傳播路徑研究”為主題進行了演講。他從歷史脈絡與當代實踐角度溯源寧夏古代周邊交往與當代對外傳播實踐,並進一步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解決民族地區各類問題的基石,其核心是建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與使命感,從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角審視民族地區周邊傳播路徑,應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他認為路徑構建有三:第一,需要著力構建觀念精准、空間准確、內容正確、渠道合理的精准傳播體系﹔第二,尋找共通傳播議題的挖掘﹔第三,提升傳播內容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兼周邊傳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桂亭教授歸納了媒體融合背景下的主流媒體四種周邊傳播模式:硬內容的硬傳播、硬內容的軟傳播、軟內容的硬傳播、軟內容的軟傳播。他進一步指出,主流媒體應加強周邊傳播的民間化,將人民的聲音和生活納入傳播范圍。
重慶交通大學中國交通周邊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紅秀教授對中國交通周邊傳播現狀與特征進行實証分析,使用莫蘭指數對中國交通周邊傳播空間進行分析,發現交通周邊傳播空間有正相關性、合作性等特征。他指出,中國在實施“交通強國”戰略時,需要盡量從區域經濟水平和交通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出發,增加對中西部交通建設的投資,改善中西部交通設施落后的現狀。隻有縮短與東部地區和沿海地區的交通發展的差距,中西部的交通周邊傳播才能得以改善,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才能顯著提升。
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東北亞周邊傳播研究院院長鄭敏從歷史研究與文明探源為基礎,以周邊傳播理論為理論視角,劃分了漢語言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發展的萌芽區、發展區、弱化期、振興期四個時間周邊,歸納了傳播中移民傳播、官方交流、貿易往來、漢籍傳播四大傳播途徑,分析漢語言文化在東北地區周邊傳播遭遇的周邊傳播環境不穩定、內容待整合兩個瓶頸,並為漢語言文化在東北亞發展傳播的路徑提供優化建議:一是搭建漢語言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二是官民並舉驅動漢語言文化傳播﹔三是新舊媒體平台多樣化傳播﹔四是大力發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
廣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魏文楷教授指出了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周邊傳播面臨的三大問題:信息誤讀﹔媒介環境的復雜性與碎片性﹔文化差異與價值觀沖突。
重慶交通大學旅游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徐園媛教授討論了“兩路精神”周邊傳播的困境與路徑建議。她認為,“兩路精神”具有政治引領價值、文化旅游價值、工程創新價值、國際傳播價值,但目前存在重史輕實、重理輕情、重單輕合三大挑戰。因此,應強化三大路徑:第一,以史為基,發掘兩路精神內容深度﹔第二,以情為系,進行情感勾連﹔第三,以民之名,豐富兩路精神的傳播主體。
《新聞愛好者》副主編劉勰以“黃河文化賦能文旅融合的符號創意解析與效能提升路徑”為題進行演講。他討論了黃河文化鑄牢同根同源的民族意識、根脈相融的集體記憶等符號意義以及其在新時代的創新表達,並闡釋了文旅融合實踐中黃河文化的符號創意,並以周邊傳播理論為指導,為文化融合的國際傳播效能路徑提供建議。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省拔尖人才彭翠基於周邊傳播理論,從文化、政治、情感和認知四個維度探析《通向繁榮之路》的傳播策略,歸納了《通向繁榮之路》基於周邊傳播敘事的三種敘事模式:從邊緣到中心(可視化技術成為了凸現影響力的重要工具)、從中心到邊緣(宏大敘事轉為平民敘事)、從中心到中心(增強對話主體的雙向互動意識)。
北京大學周邊傳播研究中心陸地教授、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王桂亭與與洛陽市偃師區委書記彭仁來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第二分論壇——對阿拉伯和中西亞傳播與創新論壇由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現代傳播》編輯部主任劉俊主持,來自西北、西南、華東、北部的7家媒體進行發言,分享了業界進行周邊傳播與對外傳播實踐的感悟與體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寧夏廣播電視台黨組書記、台長吳靜介紹了寧夏電視台對阿拉伯地區傳播的實踐成果。她指出,對外傳播不是對空言說,再宏大的傳播目標都需要階梯式、精准式的傳播,也需要落地受眾精准的實踐。因此,寧夏電視台在實踐中不僅加強主流媒體作品傳播出海實踐,也不斷適應趨勢加強新媒體矩陣,努力增進傳播效果。
山東廣播電視台黨委書記、台長呂芃介紹了山東電視台面向東北亞地區(韓國、日本等地區)的傳播實踐。他提出,在電視台的傳播實踐中,不僅要將“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還需要勇於創新。泰山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實踐証明,要做時代化的創新傳播、超現實數據人的傳播實踐、閃電魔方的AI創新証明,需要不斷加強智能化的創新傳播。
雲南廣播電視台副台長雷激以“誰來講”“講什麼”“在什麼地方講”三個問題為軸開展演講,並以雲南廣播電視台的外宣實踐回答了以上三問。“誰來講”啟示雲南廣播電視台需要借對象國受眾之口、“借船出海”進行傳播﹔“講什麼”啟示傳播實踐中傳播主體與傳播受體的共情傳播﹔“在什麼地方講”啟示需要將傳播內容的平易近人化與生活化,將對外傳播傳播嵌入日常生活。他指出,雲南廣播電視台雲南省電視台將不斷加強傳播效能,使可親、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傳播至世界各地。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副總編輯鄧金木介紹了福建國際傳播中心的傳播實踐,在福建國際傳播中心對台傳播中,多項舉措軟硬兼施、同步施行:既使用Facebook、Tiktok、小紅書等平台對台進行傳播,圍繞熱點話題對綠營進行硬性揭批與斗爭;也採用發布獨特視角短視頻系列故事“阿根的故事”、打造兩岸媒體人CP等方式增進軟性傳播效果。他指出,媒體機構對外傳播應多管齊下,不斷構建新格局、擴展新渠道、開創新模式,打造國際傳播新高地。
內蒙古廣播電視台國際傳播部主任寶力格分享了對蒙古地區周邊傳播實踐的經驗。寶力格主任指出,內蒙古電視台的經驗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是發揮地緣和人文優勢,做更加貼近的傳播﹔第二是文化傳播做頭陣,從需求端打開傳播切口﹔第三是多平台多種內容聯動,形成國際傳播矩陣﹔第四是積極籌備活動,提升平台影響力。
江蘇廣播電視總台國際傳播部主任、我蘇國際傳播中心總監仇園園分享了江蘇廣播電視總台新時代對外傳播的三大路徑:第一,小切口講好大故事﹔第二,聚平台之力,分圈層展開對外傳播﹔第三,以文化互鑒為軸,提升傳播效能。
貴州廣播電視台國際傳播中心副主任李盼盼介紹了貴州國際傳播的背景、現狀與措施,並介紹了貴州媒體如何助陣村BA的經驗,為媒體機構開展周邊傳播實踐提供了新興方法論指導。
在論壇的最后,陸地教授總結道,在寧夏廣播電視台的支持下,第八屆周邊傳播論壇在歷年的周邊傳播論壇中是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內容最豐富、形式最多樣、安排最流暢的一屆。各位領導、學者、專家和媒體負責人的發言具有五個特色:主體多元、信息密集、成果豐富、觀點新穎、建議可行。隨著周邊傳播理論研究機構的不斷增加和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周邊傳播研究將在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基礎理論、為國家周邊外交、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三大成略”提供理論支撐的同時,繼續深耕地域文化和行業文化的周邊傳播研究,為打造中國特色的傳播理論體系探索不止,創新無休。
本次論壇的媒體支持機構《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傳媒》《對外傳播》《新聞愛好者》《青年記者》《新聞與寫作》《當代傳播》《新聞界》《周邊傳播網》的負責人等也參加了本次論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