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二〇二四媒體融合發展論壇發言摘編(三)

2024年11月12日06: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內外有機融合  推動外宣傳播

  中國新聞網副總編輯  王  凱

  媒體正處於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中國新聞網重視媒體融合發展,通過整合、重組、新建等一系列措施積極應對時代變化:打通過去分散的產品和端口,打造統一的融媒體採編系統﹔成立融媒體中心,對所有產品、端口進行監管、指導﹔設立融媒體實驗室及一系列工作室引領改革創新﹔採編考核向融媒方向傾斜,制定融媒體產品的考核體系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指揮棒”調度作用。

  作為外宣媒體,中國新聞網還實行“開門辦網”,將內部力量與外部力量有機融合:與華人社團、華人媒體等海外華僑華人群體保持深度合作﹔與海外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推動產品理念與形態創新﹔與Z世代外國人和青年留學生群體密切聯系,通過提供參觀、實踐等機會,幫助他們看見真實的中國。

  

  增強共情傳播  堅持觀點立報

  環球時報社副總編輯  白  龍

  近年來,環球時報積極探索如何進一步增強國際傳播的落地穿透力、傳播精准力、話語感召力。

  共情傳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在報道中,挖掘不同文化的相似概念,增強傳播親近感。講好“小故事”,反映大主題。

  觀點立報。社評是環球時報對外宣介中國主張、中國立場,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斗爭的“利器”,已成為海外主流社會重要的觀點源和信息庫。我們推出X平台微社評,以短小精悍的評述傳遞對國際熱點事件的思考與評論。加強視覺元素的運用,與文字觀點組合“出拳”,打造在海外社交媒體平台上既有“流量”又有“留量”的觀點記憶點。

  技術賦能。環球時報探索國際傳播的數字化、智能化路徑,推出線上“AI實驗室”,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選題策劃、文字審校等基礎環節和融媒產品創新制作等國際傳播全流程。

  

  建設智慧媒體  促進內容生產

  綠色中國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  劉晏平

  林草系統擔負著國家生態建設的重要使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內容傳播的素材寶庫。從選題策劃到效果檢測、從內容制作到推薦分發、從市場推廣到跟蹤服務,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媒體提供了快捷高效的解決之道。

  近年來,綠色中國智慧媒體建設利用不同技術手段組合,促進內容生產。以媒資庫建設實現素材共享、內容共建﹔以移動數據技術構建一體化生產體系﹔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促進內容生產。

  在國家公園建設和旗艦物種保護宣傳方面,我們大力應用新技術手段制作受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我們正與中央媒體和其他機構合作,就涉林草重要內容,開展融合建設和內容共建,引進優質社會資源,把優質內容通過技術呈現出來。

  

  提升運營能力  服務全國黨媒

  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運營總監  沈小根

  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是在人民日報全媒體新聞平台基礎上規劃建設的行業融合平台。截至目前,黨媒平台的入駐單位數量達1588家,聚合稿件數量超6400萬篇,累計用戶超4.9億。

  在媒體融合進程中,黨媒平台不斷提升運營能力:

  內容賦能。黨媒平台內容池擁有權威可靠的海量內容,通過個性化推薦匹配到不同端口,幫助解決一些媒體存在的原創內容不足問題。

  技術支持。黨媒平台和高校、企事業合作方共同積累行業技術支撐力,為平台入駐單位提供包括底層區塊鏈技術在內的前沿技術支持。

  渠道連接。黨媒平台聯通入駐單位和商業平台,形成自主可控的信息網絡,既包括入駐單位傳播“內循環”,也涵蓋外部商業平台。

  

  運用虛擬技術  助力健康科普

  健康報社副總編輯  楊秋蘭

  “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平台是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主管、健康報社主辦的國家級官方政務新媒體平台。

  平台致力於成為健康信息服務的資源庫、走群眾路線的連心橋,主要發布衛生健康行業大政方針、健康科學知識、健康新聞、專家解讀等信息。目前已有包括客戶端、微信、微博、抖音、學習強國等多個端口,總粉絲量近3000萬,通過融合發展,形成了雙輪驅動、立體傳播的格局。

  “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平台持續在內容及表現形式上推動創新,根據不同人群特點,推出系列科普策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促進和教育。我們在技術上大膽探索,組建虛擬數智人團隊,開發制作首位健康傳播虛擬數智人,通過植入知識產權形象使傳播更加生動,更有辨識度。

  

  提高生產效率  提升用戶體驗

  湖南日報社編委、華聲在線新聞網站總編輯  劉建光

  湖南日報已建成“一報兩端、一網多號”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們進行了三方面有效探索:

  提高生產效率,豐富內容。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打造新湖南人工智能中台,具備11大類90多項服務,涵蓋內容生產各環節,讓媒體員工更便捷、更高效地生產優質內容。

  提升用戶體驗,增強黏性。8月,新湖南客戶端上線“AI智能體”,提供多領域智能搜索和人工智能知識問答智媒服務。還推出人臉變裝、人工智能祝福語生成、人工智能播報功能等特色場景應用,提升用戶體驗。

  提升審核能力,全域風控。研發湖南“智眸”內容安全智能風控平台,採用機器深度學習、智能語義識別等技術,實現對文本、圖片、音視頻等的智能檢測與全程跟蹤管理。

  

  打造民意渠道  促進媒體融合

  人民網網上群眾工作部主任  楊  佳

  經過十幾年發展,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網上渠道,已經累計促成群眾提出的490萬條意見建議獲得各地區各部門的回應解決,成為人民日報社的拳頭產品,起到線索庫和數據中台作用。

  從人民日報客戶端的“問政”平台到人民日報各版面及子報子刊,群眾留言線索正在人民日報的各個媒體平台轉化為新聞報道和數據產品,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與此同時,“領導留言板”也在持續升級。除助力干群的直接連接外,還建設了“人民建議”網上建言征集平台,打造匯集民智的新渠道。

  近期,我們在人民網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幫助下推出智能化群眾工作系統“民意通”,利用人工智能匯集、篩查、處理龐雜數據,實現用技術為基層減負。

  

  發揮平台優勢  服務更多用戶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  劉  震

  快手作為全球知名的短視頻和直播平台,利用自身平台優勢為用戶提供短視頻和直播服務。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快手正向更高水平發展。

  6月6日,快手推出生成式大模型產品“可靈”,在平台內容生產、理解和推薦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也推動快手的內容生態和商業生態智能化邁向更高水平。目前,“可靈”有超過360萬用戶,累計生成超過3700萬個視頻和1億張圖片,為全球內容創作者提供了更高效的新一代創意生產工具。

  過去幾年,快手充分發揮平台優勢跟主流媒體合作,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出新的嘗試。

  如今,快手已經擁有數萬個媒體和政務賬號,幫助各類機構打通信息傳遞的“最后一公裡”。

  

  奏響主流聲音  形成矩陣合力

  重慶市綦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任  駿

  近年來,重慶市綦江區秉持互聯網思維,堅持推進“五融”,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

  融入大局,奏響主流輿論聲音。堅持內容為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廣泛傳播。

  融匯功能,形成矩陣傳播合力。打通全媒體平台,優化生產體系,不斷擴大輿論影響力。

  融創迭代,加快智媒產品更新。建成智慧融媒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利用高校智力資源、大數據實驗室,探索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內容生產和傳播流程。

  融通中外,打造國際傳播范式。加大優質內容供給,校地合作共建國際傳播工作室。

  融合跨界,構建互補共贏模式。“新聞+政務”,搭建“融媒問政”平台﹔“新聞+服務”,打造“融美利”電商平台﹔“新聞+商務”,將新聞流量轉化為旅客流量、產品銷量。

  

  搭平台建生態  拓展主流陣地

  天府融媒(四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  華

  近年來,天府融媒聯合體在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搭平台,聚起來。天府融媒聯合體由四川省委宣傳部牽頭領導,四川廣播電視台、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等4家單位發起,聯合21個市(州)媒體、185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共同組建,實現了省、市、縣三級融媒的縱向貫通和橫向聯通。

  開通路,動起來。通過省級技術平台及其相關產品技術矩陣建設,對省內媒體實現傳播賦能、技術賦能、人才賦能。

  抓運營,活起來。搭建起內容池、數據池、人才池、產品池、資源池等,為內容、渠道、數據、用戶、活動等多元化運營奠定基礎。

  建生態,強起來。加快構建從傳播到技術、從行業到產業的全生態體系,為聯合體運營提供系統性支撐和可持續發展動力。

  

  順應傳播趨勢  講好城市故事

  四川省廣元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袁  敏

  四川省廣元市聚焦“一道”(古蜀道)和“一節”(廣元女兒節),順應媒體傳播變革趨勢,講好廣元城市故事。

  探索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不斷豐富多場景應用、多渠道傳播、全領域展示。運用大數據分析,開展精准策劃,2024年廣元女兒節期間,吸引外地游客160余萬人次。運用人工智能、增強現實等技術,推出《蜀道翠雲兩千年見樹如面》沉浸式新聞等產品60余個,吸引國內外觀眾來廣元徒步古蜀道、對話翠雲廊。

  借助各級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力量,構建起立體式、全方位的傳播矩陣。推出新聞《蜀道“候鳥”賈和普》、紀錄片《六十年蜀道緣》等各類報道240余篇,立體講述廣元故事。

  

  做好國際傳播  促進文明互鑒

  中國外文局解讀中國工作室主任  陳  方

  解讀中國工作室是中國外文局創新影像團隊,長期推動中外合拍影像創作。

  在國際傳播中獲得海外觀眾青睞的視頻作品,往往都是小切口、小視角、小人物的敘事表達。例如,我們與國外創作團隊合拍的小康主題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聚焦一系列“小人物”的故事,把價值觀蘊含在主人公喜怒哀樂的故事中,有了故事張力,才能有效對外傳遞中國價值。

  國際傳播是跨語言、跨文化的傳播,對外話語就是溝通不同文化、促進文明互鑒的橋梁。國際傳播就像到別人家做客,對外話語要做到“平等待人”,既要體現中國特色,又要習慣換位思考,多反映中國與世界的話語共同點、利益交匯點,多貼近外國受眾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使中外話語體系更好地相融相通。

  

  開展品牌推廣  提升城市形象

  四川省綿陽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關  鍵

  四川綿陽在推進媒體融合、塑造城市品牌中,堅持“跳出綿陽看綿陽,跳出媒體做媒體,創新求變謀發展”。

  以輿論監督推動城市建設。組建輿論監督部,打造監督欄目為主、民生服務欄目為輔的“問政綿陽”體系,常態化開展建設性輿論監督,有力推動干部作風改進、治理能力提升。

  以品牌塑造提升城市形象。圍繞“科技之城”,打造“了不起的科技城”精品欄目﹔圍繞“李白故裡”,推出“寶藏綿陽”融媒產品﹔圍繞“熊貓家園”,開展“去鄰居家做客”科考直播。用品牌擦亮城市名片。

  以文化為媒助力城市發展。開展城市品牌推廣、文化藝術推介、文旅資源推銷活動,走進多個城市開展宣傳,以文化吸引力、媒體傳播力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

  

  融通多元力量  跨越圈層傳播

  浙江省國際傳播中心主任  蔣  蘊

  要實現跨圈層的爆發式傳播,必須融通技術、話語、渠道等多元力量。

  加強國際傳播資源整合和力量統籌,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目前,浙江省國際傳播中心正在整合全省國際傳播資源,打造貫通省、市、縣三級,媒體、企業、高校、智庫、個人等國際傳播主體共同參與的省域國際傳播體系。

  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完善創新發展和管理機制,開發新應用、嵌入新場景、催生新業態,以數智技術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精准傳播,加快構建和完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浙江省國際傳播中心推進渠道建設,深化與海外主流媒體多元合作,拓展新興平台。與50多家海外主流媒體開展多語種合作傳播。在海外新媒體平台,用新玩法不斷提升海外年輕受眾群的關注度和互動率。

  

  搭建傳播平台  推動融合發展

  甘肅蘭州新區黨工委辦公室副主任  王曙崢

  甘肅蘭州新區獲批12年來,黨員干部群眾艱苦奮斗,在荒灘上建起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新城。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運用融媒體力量講好城市故事,是我們關注的課題。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讓故事傳播有平台。構建以蘭州新區報、蘭州新區官網、客戶端等為一體的全媒體矩陣,形成“一體策劃、一次採集、多元生成、多平台發布”的運行格局,為講好新區故事提供平台支撐。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推出接地氣有溫度的作品,全力做大做強做精內容,提升新區城市形象。

  注重國際傳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與中新社、鳳凰網等媒體建立聯動合作模式,策劃推出產業、生態、文旅等系列視頻節目60多部,講述真實、生動、多元的新區故事。

  

  整合優質資源  實現差異發展

  河南國際傳播中心主任  王曦輝

  河南國際傳播中心2023年6月成立,目前已成為河南對外宣傳的主陣地之一。

  整合河南日報、大河網、頂端新聞、大河報等優質外宣資源,按照“日總結、周策劃、月規劃”的原則,協同發力、握指成拳,重要資源統一共享互通,重要內容統一採編發布,重點信息統一審核把關。同時根據各單位特點深耕細分領域,實現差異化發展。

  合作建立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發稿渠道﹔與16家海外華文媒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人民日報、新華社、CGTN等開展合作﹔與多地國際傳播中心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

  河南國際傳播中心建設了“1+3+N+X”海外傳播矩陣。建設1個旗艦平台英文網站,海外社媒賬號14個,賬號月均展示量超過30萬次。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2日 14 版)

(責編:趙欣悅、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