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员到导演 娜塔莉·波特曼来北京"收割"影迷

昨天,娜塔莉·波特曼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参与发言。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她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酷酷的女孩儿,是《星球大战》三部曲中的女王,是《黑天鹅》里孤傲冷艳的黑天鹅……娜塔莉·波特曼以她在银幕上的各种经典形象而被观众所熟知,但此次她却是以影片《爱与黑暗的故事》的导演身份来参加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
昨天,这部开票十秒钟所有门票即全部售罄的电影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了亚洲首映,几百名幸运粉丝不仅看到了影片,还和他们的“娜女神”亲密接触。
中国影迷的追捧似乎也让娜塔莉·波特曼非常兴奋。昨天,从上午到下午,“女神”一直辗转在各种采访、论坛和尖叫声中,一拨儿一拨儿地“收割”各种影迷。
在下午举行的“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主持人黄建新导演虽然是功成名就的老导演了,可面对娜塔莉·波特曼依然有些不淡定,“大家都非常非常熟悉她演的电影,我们都很热爱她,她是电影节最大的亮点……”各种溢美之词不加思量地喷涌而出。
下午四点,论坛刚刚结束,娜塔莉·波特曼都没顾上换件衣服就赶到了位于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继续“收割”影迷。与论坛上的嘉宾不同,这里的影迷更加疯狂,也更为兴奋。因为能近距离见到女神,原价只要八十元的门票被“黄牛”炒到了一两千元,依然有不少影迷愿意买单。“她是智慧和美貌并重,身在好莱坞,但又能很好地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我喜欢她已经有十几年了。”小魏说他是花了两千元从“黄牛”手中买到第一排的电影票。
“喔——喔——”电影结尾处长长的字幕刚刚出完,一位主持人站在台上宣布,该片导演兼主演娜塔莉·波特曼要和大家聊一聊,现场影迷发出兴奋的尖叫。眼前的娜塔莉·波特曼单薄、瘦削、肤色白皙,一身长裙淡雅温柔,颇为符合影迷们对文艺女神的期待。
“Here,here.”“Please.”“Me, me.”“主持人,求你了,叫我,叫我……”许多影迷都高举胳膊,尖叫着不同的中英文词汇,希望主持人能够注意到自己。
对影迷而言,当天最美的动作大概就是女神抬起胳膊指向自己,得到为数不多的提问机会;最招人嫉恨的就是现场主持人,无论他把提问机会给了谁,都会引起剩下所有人的声讨。
看到影迷如此热情,女神不仅非常认真地回答了影迷的问题,说到兴奋处更是眉飞色舞,有时候还会向现场观众反问。
大约半小时的见面会很快就结束了。正在上大四的影迷小冯,虽然花了一千元买黄牛票,最终也没有得到提问的机会,但只隔着几米远能看到女神,还是让她非常兴奋。娜塔莉·波特曼退场时,她大声尖叫着,“娜塔莉,我爱你!”目送着女神离去。
对话娜塔莉
问:从演员到导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你怎么去切换角色?
答:由演员转换为导演是一种特别棒的体验。你既在镜头前面,又在镜头后面,身兼两职会更容易和演员去沟通,同时又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把自己的愤怒和更感性的内容传达出来。一部影片镜头怎么切,色调怎么处理,演员的表演应该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得导演去掌握。一开始虽然不太习惯,但我很快做了调整,所以导这部影片的过程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作为女性,需要更多地表达自己。
问:你和许多导演合作过,他们对你拍这部影片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在拍这部影片前,我看了很多大师级导演的作品,向他们偷学了许多拍摄和跟演员沟通的技巧,也向许多与我合作过的导演偷学了不少。有的导演教会我,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有的导演则让我明白,电影里的每个场景都要知道自己想要说的是什么;有的导演又让我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演员去沟通。
问:《爱与黑暗的故事》是大时代中一个小家庭的故事,你怎么去平衡大时代和小家庭的关系?
答:把一部六百多页的著作改编成一个半小时的银幕作品,确实需要牺牲很多我非常热爱的细节。但这个过程中我也找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以情感的叙述方式为主线来结构影片,而不是传统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对我来说是把这部小说呈现出来的最好方式。(记者 牛春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