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最后一张签证》剧照
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不仅收获了众多奖项,更让全世界观众知道了德国商人辛德勒救助犹太人的故事。而在二战中,也有一位无私的中国人,他就是驻维也纳领事馆的外交官何凤山。在各国领事馆迫于纳粹压力不再为犹太人发放签证时,他毅然决然地为数千犹太人发放签证,开辟了一条生命的通道。由于何凤山本人处事低调,这段尘封的往事直至他去世,才被人们挖掘出来。
日前,一部以何凤山为原型,由高满堂编剧,花箐导演的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在江苏卫视和北京卫视热播,取得了全国卫视黄金剧场收视前三名的好成绩。
表现中国人在二战中浴血奋战的作品有很多,但大多反映中华民族的不屈和抗争,像《最后一张签证》这样聚焦欧洲没有硝烟的反纳粹战场,带有深刻生命思考的并不多。剧中主人公普济州、鲁怀山等外交官群体,不仅仅面对着战争,也面临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和国民政府的压力,但他们不顾个人的安危,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救助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犹太人,这种内在动力的支撑就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正如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引用的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男主角普济州并非典型意义上的英雄人物。他年轻气盛,做事冒失,奔赴奥地利的初衷是为了逃避父母包办的婚姻。然而这位热血青年目睹了纳粹的残忍、犹太人的苦难后,在副总领事鲁怀山的一步步引导下,正义感越来越强烈,做事情越来越有章法,最终投身到拯救犹太难民的事业中。电视剧在展现主人公成长的过程中,巧妙地以人物的心理来表达对战争的思考。在第一集中,普济州刚踏入欧洲领土时,奥地利已经沦陷。他震惊于当地民众用鲜花和掌声迎接入侵的德国军队,而自豪于“中国人用枪炮回击日本人”。被侵略者的同病相怜成为中国外交官无私帮助他人的深层动机。
电视剧总是要讲好故事的。故事的原型令人感动,但确实面临着矛盾冲突不激烈,悬念不明确等问题,不方便呈现在荧幕上吸引观众观看。《最后一张签证》引入了一些情感纠葛的故事:普济州对小提琴演奏家海伦·米歇尔的欣赏和爱慕;姚嘉丽对普济州的钟情与执著;罗莎和大卫的爱恋和依赖……配合着浓郁的异域情调和异国风景,为残酷灰暗的战争抹上一缕亮色。剧中还加入了刑侦剧的元素,比如普济州寻找需要发放签证的科学家,但被救助的科学家屡屡被害,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这些情节让剧情紧张紧凑,更加吸引观众。
历史像一面镜子令人反思和警醒。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二战中,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全人类命运具有相关性和共同性,当今的世界仍不太平,恐怖袭击、小规模战争时有发生,《最后一张签证》这样书写人性的影视作品仍然有现实观照性。据悉,该剧在国外进行了版权的销售,德国、捷克等6个国家已经开始预购,该剧也将根据外国人的欣赏喜好进行重新剪辑。(任飞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