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大地》:时代颂里的奋斗诗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的时代燃情巨制《希望的大地》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讲述了从1978年到2012年的34年间,工、农、商、学、兵等各个领域的年轻人如何用青春谱写奋斗诗篇的故事。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的推荐剧目,《希望的大地》不同于过去主旋律电视剧聚焦某一个领域的垂直线内容,而是通过画卷的形式将改革开放后新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变化与成就徐徐展开,描绘了一部壮丽多彩的新中国发展史。
“希望”是题眼
谈及《希望的大地》的创作初衷,总制片人王雁坦言:“我是78级大学生,1982年毕业,和剧中主角是同一时代,也经历了这个时代,感恩这个时代。这是新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大时代,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很多可敬可佩的人物,他们在国家政策下,在改革开放的春天,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我们想把这些呈现出来。”
于是,在《希望的大地》中,采用了共享事件交叉平移叙事,通过月亮湾将众人聚在一起,再如同蜘蛛网般将人物故事铺陈开来,同时恢复高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女排夺冠等大事件也都串联其中,将一个个小人物的成长历程融入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展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奋斗,并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的变迁。
其中,“希望”作为整部剧的“题眼”,贯穿了故事推进与人物成长的始终。失去录取通知书的马尘以旁听生的身份走进大学校园、不忘农村经济发展的董望春大学毕业后选择重回农村、成绩优异的柳莹不为外界纷扰潜心钻研核心技术、生产队队长田庆丰带头铲青苗试水大棚种植、马昊放弃工厂转正机会义无反顾奔向充满未知的深圳……
《希望的大地》中,每个角色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希望”的内在驱动,而当一个个小人物怀揣“希望”在时代的激流中相遇时,便汇聚成大众对于振兴中华的多样愿景。
塑造青年群像
《希望的大地》聚焦马、吴、柳、田4个家庭,让人不仅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热血青年,更宝贵的是,尽管他们身处各个不同行业,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以自己的力量守护“希望”,点亮更多人心中“希望”的那盏灯。
吴蔚然替柳莹保守秘密,只为守护柳莹高考改变命运的希望;董望春大学报到迟到,是为了守护农民抗旱救灾的希望;田庆丰坚持大包干搞养殖,守护的是农民吃饱饭不受穷的希望;马昊倒卖鸡蛋挣钱,守护哥哥读书学习的希望;吴欣然一次次拿出存款,守护马尘成为一名企业家的希望……在他们对彼此的守护中,也实现了对这个时代“希望”的守护。
《希望的大地》正是通过对他们一次次为共同希望而努力的描绘,完成了对努力奋斗的青年群像的成功塑造。这种多样化的群像呈现,也最易引发现实共鸣。《希望的大地》编剧王成刚表示:“人人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如果你被触动了,那我们谱写的奋斗者之歌也就起作用了。”
一波“回忆杀”
“我记得特别清楚,从4月11日开机,到7月10日关机,我们辗转了北京、广东、山西、天津等四省(市)八地,从严寒到酷暑,从北到南,遇到了很多困难。”工作量之大、拍摄地域之广、创作条件之艰苦,尤其是很多年代场景戏的拍摄,至今让王雁记忆深刻。
也正是得益于此,剧中呈现出来的角色才能如此真实动人,他们说的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脸上洋溢的是高原红下的真诚期盼……此外,还有对邓丽君、喇叭裤、纹理烫等时代流行元素的拿捏,让《希望的大地》被观众形容为“回忆杀”“细节控”。
《希望的大地》不悬浮、有烟火气,将历史细节再现与重大人物事件植入有机结合,用贴近观众的小人物视角呈现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变迁,人们手上有茧、脚底有泥、心里有希望、脑中存信仰,让改革开放的时代颂与小人物的奋斗诗达成了统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