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一场"沉浸式体验新闻"的融合创新实验

张坤
2020年01月10日06:4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场“沉浸式体验新闻”的融合创新实验

  体验,体验,再体验;

  沉浸,沉浸,再沉浸。

  2019年的最后一天,中青报“沉浸式体验新闻”的融合创新实验,依然在快乐地进行当中。

  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以高质量的融媒精品为导向。中青报社视觉中心、文化中心、中青在线、社调中心等部门的小伙伴们,精诚携手,沉浸在“沉浸式体验新闻”融媒精品创作的快乐中。

  日前,做完一款《86.6%受访者直言,电商领域存在塑料袋浪费》的“沉浸式体验新闻”,一位社调中心的小伙伴感慨地说:“‘沉浸式体验新闻’实在太好玩了。”

  “限塑令”做了特别报道版,有调查、评论和民调,“沉浸式”是第一次尝试。创作团队从中选了民调做转化。拍视频用时较长,剪了适合各端口的多个版本。一些更深入互动的想法等待下一个选题实现啦。

  从几个月前中青报推出第一款“沉浸式体验新闻”《红军桥日记》,到每一到两周推出一款,“沉浸式体验新闻”的创作渐入佳境,越来越多中青报的小伙伴加入进来。

  大家对“沉浸式体验新闻”的全媒体分发传播意识也越来越强。一位参与《贫困村来了95后村医》制作的小伙伴在报社的工作群里召唤大家:“沉浸式体验新闻”新产品上线-把青春献给贫困村的95后村医,记者@刘昶荣的作品结合了VR视频的新技术,@陈明老师技术支持,@程璨 @视觉中心-张玉佳 视觉设计,由中青文化融媒工作室出品,请大家多多支持,转发!

  记得几个月前,几位小伙伴一起探讨中青报“沉浸式体验新闻”如何创作,是以回答三个问题倒逼创新实验的:

  一、中青报如何打开“小厨”,邀请年轻人了解、体验创作融媒新闻的乐趣,体验渐渐消除不确定性,接近新闻事实、真相的酸甜苦辣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为年轻人创造的价值。

  二、怎样把创意、新技术和新闻文化一体化融合,让年轻人多“泡”在其中,并在形象思维(音乐动漫VR、游戏答题被圈层、文化IP等)的故事、细节中,获得“不亦乐乎”的愉悦体验?

  三、这是可以就“地(中国青年报融媒小厨)”取材、可以与年轻人分享交互的“周套餐”,是有利于在移动端分享、大小屏互动的可操作性融媒制播样态和机制。

  总之,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融媒创新尝试,改变传统新闻文化表达、呈现、评述方式,创造新的移动阅读生活状态。

  是的,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中青报人”什么样?可以想象一下5G时代的到来,如何改变传统新闻交互创造、共享、体验的新方式。

  “融媒小厨”的升维工作,不仅是告诉用户某个新闻或对新闻的感受,而是告诉用户融媒新闻是如何创制的,“(你)我”是如何参与交互过程的。

  中青报特色的“融媒小厨”这次“沉浸式体验新闻”新样态尝试,有三个不可替代性:

  一是让中青报“融媒小厨”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人,都可以主动、积极、充满创造性地参与进来。每一个融媒精品过程都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

  二是让中青报“融媒小厨”值得信任的新闻、文化,透明到“(你)我”能走进去,并贡献、分享一份有价值的创造!中青报的开放包容,特别是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独特渠道,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

  三是让中青报“融媒小厨”每周以独特的青年视角、有趣的话题引导,将“沉浸式体验新闻”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精品再造转化结合起来,充满期待地一期期创作下去!

  中青报因为大家独特的创意设计和以“人”为本的全新故事表达的温暖和关怀,始终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

  这是举起一把有思想的“视觉锤”的宣言。

  也是举起一把有品牌的“产业锤”的基础。

  中青报的“沉浸式体验新闻”尝试,才刚刚拉开序幕,可能还非常简陋、粗糙、无序,但创新创造的种子一旦播下去,必在不远的将来开花结果。

  2020年,小伙伴们一起加油,努力!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