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忆配六评"带来的创新启示
《咸宁日报》"年轻干部的榜样"系列报道采写过程
2012年04月10日17:00 手机看新闻
《中国记者》杂志供稿
《咸宁日报》采写的“年轻干部的榜样”周新武系列报道,在刊载消息和通讯后,采取“六忆配六评”这种“非典型化”报道方法,赋予这位年轻干部高度的“人性化”和“典型化”,让受众深切感到榜样的可亲可学,深入人心,在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这一人物时,别具一格。
连续报道,让典型人物保持“正在进行时”
年仅36岁的嘉鱼县高铁岭镇原党委书记、镇长周新武,作为一名优秀的选调生,四次选择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因劳累过度,于2011年1月19日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得知这一消息后,《咸宁日报》连夜召开采编会议,安排采访人员。编辑部认为这次典型报道,不能只做“马后炮”(就是在人物得到“领导的定论后”再进行集中报道),而应该和事件同步进行,确保时效性。
于是《咸宁日报》2011年1月21日率先刊发消息,22日以现场新闻的形式跟踪报道千名干群两地雪中送别周新武,23日刊发追记周新武扎根基层先进事迹的人物通讯。
报道推进到此,编辑部感到“光辉的周新武”不足以打动受众,只有具有“人性光辉的周新武”才能深入人心。
基于这一认识,本着“不求大块头,只求真实动人”的原则,连续刊发了6篇微型通讯,从不同角度切入,以细节还原现场,立体展示人物形象;同时,配发6篇评论员文章,分步提炼人物的精神价值,不仅避免了 “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模式,让周新武典型形象更加真实、鲜活而丰满,也使报道的可读性大大增强。
“六忆六评”发表后,成为咸宁市许多单位开展学习周新武活动的教材。
人性视角,立体追记典型人物的点滴事迹
周新武生前在短短的10多年中,先后在咸宁市多个乡镇和省市机关工作过,要全面展示周新武的个性形象,需要从他工作、生活、情感的点滴入手,依托他身边的人的追忆来展开。
为使追忆文章不落俗套,通过高铁岭镇村干部、咸安区同事、高铁岭镇村民、周新武亲属、渡普镇干群、选调生代表讲述他生前在工作中的感人小故事,分成六个千字左右的小通讯,从六个侧面,挖掘他的工作特性以及个性魅力。
在第一篇追忆《赤诚为民敢作为——镇村干群追忆周新武》中, 以“周新武有双大眼睛”“周新武有一副大嗓门”“来回走动着打电话是周新武独特的习惯”这三个层次,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展开主题。“肖福英婆婆回忆:‘周书记的眼睛特别有神,透亮透亮的。他耐心和我们谈心,一直忙到晚上11点,才吃了碗我下的葱花面。’”以画像式的白描手法将一个鲜活的基层干部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令人印象深刻。
在《真情赢得心连心——高铁岭镇村民追忆周新武》一文中,以三位曾经得到周新武帮扶的村民对周新武的印象开启三个叙事层次:“周书记爱串门”“周书记爱笑”“周书记爱亲力亲为”叙事以平民视角,力求还原现场,让周新武这个典型可亲可信。
在《谁说忠孝两难全——亲属追忆周新武》一文中,“虽然女婿工作繁忙,但每次回家,总是手快脚快地买菜、择菜、洗菜、下厨,‘一把手’全包。”通过岳母的口述,生动地反映了周新武在生活中的另一面。
这些典型细节的挖掘与提炼,让一个有血有肉、人性化的周新武跃然纸上,令读者眼前一亮。
同步评论,用理论解读提升典型的时代价值
在刊发6篇追忆文章的同时,《咸宁日报》每篇追记配发一篇评论,将典型人物的精神价值一步步揭示出来,使报道更加有深度和力度。
这6篇评论是:《当代年轻干部的榜样》《青春在扎根基层中闪光》《梦想在勤奋工作中放飞》《仁爱在无私奉献中升华》《人格在一心为民中塑碑》《掀起向周新武学习的热潮》。“六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精神层面,提炼揭示了周新武扎根基层、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实质。
六篇评论短小精悍,情理兼容。其中,在《当代年轻干部的榜样》一文中,通过“有这样一个选调生”“有这样一个年轻干部”“有这样一个农民之子”“有这样一个人民公仆”等方面,将这个集多种优良品格于一身的人物典型论述得淋漓尽致。
在《仁爱在无私奉献中升华》一文中写道:“他热爱群众。群众遭受洪灾,他日夜奔波为灾民送粮送水送药,几次累倒在地。”“他热爱同事。他和同事一起防汛抗灾,自己一连三餐没吃饭,却不断叮嘱同事注意身体。”“他热爱家人。每次回家,总是抢着买菜、洗菜、下厨。”“他也爱自己,但是,他从来没有好好地照顾一下自己的衣食住行,因为他把所有的爱奉献给了他人。”既强化了人物精神的“人性价值”,又将其提升到时代的高度。
报道启示:创新报道模式才能凸显媒体影响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批示:“周新武同志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基层党政干部。”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对周新武的评价是:“建功立业在基层,美名流传在乡村”。
正是基于这一人物的重大时代价值,参与此次报道战役的媒体也非常多。如何回避媒体间人物报道的“同质化”问题,是编辑部一开始就注意到的。报道中,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本地媒体报道本地人”采访方便的优势,有条件去寻找有关人物的“鸡毛蒜皮”。正是对这些“鸡毛蒜皮”细节的挖掘,真正将人物“还原到”矛盾纠纷的调处一线、为民解难的现场、家人亲属的眼前,将人物以“非典型”的普通人的形象展示给读者,从而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另一方面,创新编发形式,将报道化整为零,尤其采取“追忆配评论”的形式,避免了与其他媒体典型报道的“同质化”。(作者系:《咸宁日报》副社长)
ceshi
《咸宁日报》采写的“年轻干部的榜样”周新武系列报道,在刊载消息和通讯后,采取“六忆配六评”这种“非典型化”报道方法,赋予这位年轻干部高度的“人性化”和“典型化”,让受众深切感到榜样的可亲可学,深入人心,在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这一人物时,别具一格。
连续报道,让典型人物保持“正在进行时”
年仅36岁的嘉鱼县高铁岭镇原党委书记、镇长周新武,作为一名优秀的选调生,四次选择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因劳累过度,于2011年1月19日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得知这一消息后,《咸宁日报》连夜召开采编会议,安排采访人员。编辑部认为这次典型报道,不能只做“马后炮”(就是在人物得到“领导的定论后”再进行集中报道),而应该和事件同步进行,确保时效性。
于是《咸宁日报》2011年1月21日率先刊发消息,22日以现场新闻的形式跟踪报道千名干群两地雪中送别周新武,23日刊发追记周新武扎根基层先进事迹的人物通讯。
报道推进到此,编辑部感到“光辉的周新武”不足以打动受众,只有具有“人性光辉的周新武”才能深入人心。
基于这一认识,本着“不求大块头,只求真实动人”的原则,连续刊发了6篇微型通讯,从不同角度切入,以细节还原现场,立体展示人物形象;同时,配发6篇评论员文章,分步提炼人物的精神价值,不仅避免了 “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模式,让周新武典型形象更加真实、鲜活而丰满,也使报道的可读性大大增强。
“六忆六评”发表后,成为咸宁市许多单位开展学习周新武活动的教材。
人性视角,立体追记典型人物的点滴事迹
周新武生前在短短的10多年中,先后在咸宁市多个乡镇和省市机关工作过,要全面展示周新武的个性形象,需要从他工作、生活、情感的点滴入手,依托他身边的人的追忆来展开。
为使追忆文章不落俗套,通过高铁岭镇村干部、咸安区同事、高铁岭镇村民、周新武亲属、渡普镇干群、选调生代表讲述他生前在工作中的感人小故事,分成六个千字左右的小通讯,从六个侧面,挖掘他的工作特性以及个性魅力。
在第一篇追忆《赤诚为民敢作为——镇村干群追忆周新武》中, 以“周新武有双大眼睛”“周新武有一副大嗓门”“来回走动着打电话是周新武独特的习惯”这三个层次,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展开主题。“肖福英婆婆回忆:‘周书记的眼睛特别有神,透亮透亮的。他耐心和我们谈心,一直忙到晚上11点,才吃了碗我下的葱花面。’”以画像式的白描手法将一个鲜活的基层干部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令人印象深刻。
在《真情赢得心连心——高铁岭镇村民追忆周新武》一文中,以三位曾经得到周新武帮扶的村民对周新武的印象开启三个叙事层次:“周书记爱串门”“周书记爱笑”“周书记爱亲力亲为”叙事以平民视角,力求还原现场,让周新武这个典型可亲可信。
在《谁说忠孝两难全——亲属追忆周新武》一文中,“虽然女婿工作繁忙,但每次回家,总是手快脚快地买菜、择菜、洗菜、下厨,‘一把手’全包。”通过岳母的口述,生动地反映了周新武在生活中的另一面。
这些典型细节的挖掘与提炼,让一个有血有肉、人性化的周新武跃然纸上,令读者眼前一亮。
同步评论,用理论解读提升典型的时代价值
在刊发6篇追忆文章的同时,《咸宁日报》每篇追记配发一篇评论,将典型人物的精神价值一步步揭示出来,使报道更加有深度和力度。
这6篇评论是:《当代年轻干部的榜样》《青春在扎根基层中闪光》《梦想在勤奋工作中放飞》《仁爱在无私奉献中升华》《人格在一心为民中塑碑》《掀起向周新武学习的热潮》。“六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精神层面,提炼揭示了周新武扎根基层、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实质。
六篇评论短小精悍,情理兼容。其中,在《当代年轻干部的榜样》一文中,通过“有这样一个选调生”“有这样一个年轻干部”“有这样一个农民之子”“有这样一个人民公仆”等方面,将这个集多种优良品格于一身的人物典型论述得淋漓尽致。
在《仁爱在无私奉献中升华》一文中写道:“他热爱群众。群众遭受洪灾,他日夜奔波为灾民送粮送水送药,几次累倒在地。”“他热爱同事。他和同事一起防汛抗灾,自己一连三餐没吃饭,却不断叮嘱同事注意身体。”“他热爱家人。每次回家,总是抢着买菜、洗菜、下厨。”“他也爱自己,但是,他从来没有好好地照顾一下自己的衣食住行,因为他把所有的爱奉献给了他人。”既强化了人物精神的“人性价值”,又将其提升到时代的高度。
报道启示:创新报道模式才能凸显媒体影响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批示:“周新武同志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基层党政干部。”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对周新武的评价是:“建功立业在基层,美名流传在乡村”。
正是基于这一人物的重大时代价值,参与此次报道战役的媒体也非常多。如何回避媒体间人物报道的“同质化”问题,是编辑部一开始就注意到的。报道中,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本地媒体报道本地人”采访方便的优势,有条件去寻找有关人物的“鸡毛蒜皮”。正是对这些“鸡毛蒜皮”细节的挖掘,真正将人物“还原到”矛盾纠纷的调处一线、为民解难的现场、家人亲属的眼前,将人物以“非典型”的普通人的形象展示给读者,从而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另一方面,创新编发形式,将报道化整为零,尤其采取“追忆配评论”的形式,避免了与其他媒体典型报道的“同质化”。(作者系:《咸宁日报》副社长)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