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转改"中激活会议新闻的活力--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

在"走转改"中激活会议新闻的活力

--2012全国两会几家中央媒体报道观察

王清颖

2012年04月10日16:33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中国记者》杂志供稿

  2012年全国两会是本届政府任期内的最后一次两会,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最重要的一次政治会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而信息的传播手段也正在完成从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到微博时代的转换,处在这一特殊历史节点和传播时代的媒体,如何在两会中引领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又如何把握两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外宣时机?成为今年两会报道所必须肩负的职责。于是,中央媒体和各大报纷纷将“走转改”精神延伸到两会报道中去,为两会报道开辟了新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经验,可圈可点。

  走基层,在两会中发出基层的声音

  “满腔热血进两院,执法为民树信念。矛盾纠纷是风口,理解两院是关键。”3月12日下午,审议两高报告时,章联生代表的打油诗让会场一时热闹起来。

  ——选自新华社3月13日在“两会基层声音”栏目中播发的稿件《章联生代表:“打油诗”里履职忙》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有鲜活的经验,基层有解决的办法。今年两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发出来自一线的声音,让基层代表委员情真意切的鼓与呼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成为中央媒体和大报倾力打造的重点。

  “两会召开之际,《人民日报》深度报道栏目‘人民观察’推出了‘走基层 说变化’特别报道。比如《生活每天都在变》记录了四个普通家庭的民生账本,这些账本,见证了生活的点滴变化,也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和期待,并让代表委员对此进行点评。为此,两会之前专门制定策划方案,派出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城市社区、寻常人家,寻访在一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倾听履职故事,分享履职感悟;走访基层干部群众,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感触梦想与期待。这些从生活中采来的鲜活故事,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充分体现了‘走转改’的精神和思路。”《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说。

  为此,《人民日报》两会期间在1版开设了“一线代表委员议国是”栏目,集中反映基层声音,让基层代表委员在此亮相。特刊7版开设“履职档案”栏目,集中报道代表委员、特别是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近年来尤其是近一年间的履职作为,反映其履职为民的风采。

  新华社则以“基层”当家,整合栏目资源,在原有品牌栏目的基础上增加“基层声音”,让重点栏目和新设栏目形成合力,营造报道感染力。

  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陈芸介绍:“与去年相比,‘两会新华视点’的创新体现在突出民生主题,首推‘基层声音’子栏目。按‘基层和需求’定位,强调将基层代表、会议现场、议案提案、记者行踪、会外呼声等多种“贴近性”元素写进报道。如《“校车安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基层代表委员“支招”校车安全三大难题》等稿,通过代表委员、社会各界对焦点问题的充分表达,既体现民主氛围,也开阔了公众视野,社会反响好,也受到代表委员好评。”

  同时,新华社今年新开设的“两会基层之声”栏目,用代表委员言之有物的话语,充分表达了民意。栏目共播发稿件40条,掀起了清新的民主之风。类似,“两会新闻人物”栏目,突出新闻性和贴近性,播发了一批生动的两会人物速写;“两会特稿”也增加了子栏目“两会特稿·热点观察”,将报道的着力点放在基层代表和会外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上。陈芸说:“今年两会,从用户反馈来看,称新华社的重点栏目和创新栏目与百姓的关注点契合得很好,分析细致透彻,观点富于洞见,体现了新华社在深度报道和贴近报道上的特长。用《新华每日电讯》编辑的话来说,就是稿子好用了。”

  《光明日报》在头版开设了“基层代表委员声音”栏目,采取同一主题集纳刊出的形式,也有分散表述。在写作上,要求用基层视角看身边事,用百姓语言写家国情,要言之有物,鲜活可读。“这个栏目的开设就是要开宗明义地对基层声音给予高度重视,选择来自最基层的代表和委员,特别是要反映来自知识界一线知识分子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把他们对民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言献策醒目地报道出来,搭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沈卫星坦言。

  沈卫星说,山东济南读者王皇给《光明日报》来电表示,《光明日报》开设的两会基层报道,如3月5日的报道《我的建议带着农民工的体温》,对广大农民工的实际问题相当了解,提出的议案切实关注底层民生问题。这组报道实现了“我家小事和国家大计相连接”,我们读者非常喜欢。”

  【点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基层,走到了两会,走进了代表委员,编辑记者们以实际行动探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真谛。虽然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不同时期的问题交错于当下这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栏目和报道,用基层的声音揪住受众的心,一起思考,一起分担,鲜明而负责地回应了时代的关切。

  转作风,在两会中掀起捕捉新闻“活鱼”的浪潮

  我们发现,由于两会均在大城市,在宾馆和会议室中进行,这就容易流于空泛和惯常性,最近网上流传有关评论两会报道千篇一律的段子,的确让媒体人有很强的刺痛感。两会报道的确到了需要深刻反省和改观的时候了。

  ——《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 沈卫星

  “两会召开前,新华社国内部主任张宿堂就明确提出,今年要把‘走转改’精神延伸到两会报道中去,抓作风,改文风,调结构,压篇幅,记者报道的重点要放在会议现场,鼓励记者采写生动鲜活的新闻。”陈芸介绍。

  “我们有一个年轻的记者叫林晖,第一次上两会,大会小会听了近10场,写出了《“财政部的同志,我先请教一个问题”》《“这事儿管好了,绝大多数人都高兴!”——一场关于“三公消费”的热烈讨论》等5篇‘两会第一现场’的稿件,将人大代表审议、讨论乃至争执的场面真实传达给了读者,这样的报道不听会是写不出来的,媒体评价让百姓实现了与两会的零距离。”陈芸高兴地说:“这次国内部一大批年轻记者上会,在听会、抓新闻中,我们收获了队伍的成长。”

【1】 【2】 

 


ceshi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 传媒推荐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