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赢得改变命运之机--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

换位思考,赢得改变命运之机

--一位招聘考官眼中的"面试"

陈穗华

2012年04月11日16:31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中国记者》杂志供稿

  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就业信息:新闻专业本科应届学生的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75%之间。一方面是工作难找,而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找不到人”的抱怨,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在后传媒时代,面对着“报纸消亡论”、新媒体的崛起、传媒融资大门的打开,传统媒体发生了什么?传媒要的是什么人?其实只要你能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好充分准备,就能在短短20分钟从数千名应试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幸运儿。

  守时诚信,注重形象

  无论传统媒介是否消失,新闻的内容始终会存在。新闻工作的特性就是:24小时随时都会发生新闻,记者必须在现场。“守时”是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中最基本的一条。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每年却都有人不重视。在笔者今年3月初参加的一次招聘应届毕业生的面试中,就有两个考生迟到。这两人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他们自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第一个迟到的学生一进来马上谦虚地向主考官道歉,他说“对不起,因为今天是重要的面试,我专门提前两个小时就出门了,但是偏偏碰到出租车撞车,所以耽误了时间,实在对不起,希望考官给我一次机会。”说实话,尽管撞车这个借口不太高明,但是既然考生主动道歉、态度又诚恳,那么考官常常还是愿意给一个机会。这个考生由于在下面的环节中对答如流,知识面丰富、基础扎实,所以考官们一致给了其第二次面试机会。而第二位迟到的考生一进来就表现得若无其事,对自己的迟到没有丝毫解释,就像事情没有发生过。“你为什么迟到了?”记得当时有考官问。“我每天中午都要睡一觉,哪知道今天闹钟没响,睡过头了,结果……”新闻不可能等着您睡醒了再发生!结果可想而知,这个人没问两个问题就被“毙掉了”。参加面试的同学除了迟到的问题外,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外表,不应该打扮得太过随便,毕竟记者是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有好的精神头首先就能有较好的印象分。

  复合型人才,不要“打酱油”

  一方面是媒体天天嚷嚷应届毕业生工作难找,一方面作为招聘单位却总为招不到好的学生而困扰,其实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造成这种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既懂采编又懂经营的,既懂新闻又懂经济的。比如笔者所在部门,要求既有新闻基础又有一定经济知识,但是,在应届毕业生的市场中,这样的学生很少。在文科学生中,就算少有的将金融、经济等学科作为第二学位的学生,其基础知识也不够扎实,通常没问几个经济类的专业问题就露馅了,而学经济或者金融行业出身的学生,一方面不太愿意当笔杆子,另一方面则写作的功底较差。

  更有甚者,一些毕业生还甚至把自己当成是“打酱油的。”

  “为什么要投这家公司”?这恐怕是考生在投简历中最初级的功课,但是却偏偏有些人对目标公司的情况一问三不知。“您有没有看过我们的报纸,最喜欢是哪个版?”面对这种“送分”的题目,有的考生却说,“对不起,最近因为忙着写论文,我没有看”。一个人连自己未来要干什么的都不知道,那你在这个单位还能干多久?令人怀疑。

  还有一种则是太强调自己意愿的人,表现在求职的时候挑三拣四,求职意愿不强。在我们的招聘中还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如果有记者站,比如汕头、湛江等站,您能下站吗?”考官问。

  “我不行,我只能考虑深圳站。”学生回答。

  “为什么?”考官问。

  “因为我们全家都要到那里去了。”学生回答。

【1】 【2】 

 


ceshi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 传媒推荐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