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及评委观察--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

直击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及评委观察

2012年04月12日11:18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中国记者》杂志供稿  

  历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过程都是一次新闻摄影理论与实践的高峰论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作为本届华赛的组织者、见证人之一,记录下评选中部分典型问题的争论,并做总结与梳理。就新闻摄影理论、实践而言,这些议题与观点值得关注。

  3月25日在杭州落幕的第八届华赛评选过程异常精彩。华赛评选过程向媒体开放,多家主流媒体见证评选全程,评选秉承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原则,来自多个国家的12位评委针对照片及评选规则展开激烈讨论,有时甚至针锋相对,但却充满学术的理性和睿智。

  用“新鲜、特别”打破视觉疲劳

  新内容、新呈现手法往往是抓住评委快速流转眼球的关键。近7000幅照片在屏幕上一一掠过,评委们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数千名摄影记者拍的照片。在阅读这些不同的照片并进行筛选时,评委们既要高度敏感,又要极其细心。在疲劳的视线里,突然出现一幅(组)新鲜、特别的照片,确实让人精神一振。

  在经济及科技类新闻组图评选过程中,本已产生5组入围照片。在评委会主席提醒是否有评委要在淘汰的作品中提出需要复议(即“复活”议程)的作品时,美国评委Mary举手要求再看一次组照《摇晃的财富——民间借贷风波下的温州》。在大家重看一遍后,Mary要求查看照片文字说明,随后请求对此组照片进行重新投票,其理由是:该组照片风格独特,表现手法新颖,传达出一股内在的气氛。话音刚落,有评委立即起身反对,认为这组照片思路紊乱,画面不知所云,文不对题。随即,另有评委赞同“复活”,理由是虽然此类题材非常不适合用摄影手法表现,但这组照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旁边的一位评委马上针锋相对地指出,尽管能看出照片作者想尝试手法创新,但是他失败了。主张“复活”的评委Mary再次陈述:“我不觉得他失败了,这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里财富拥有者的困境,看到了他们和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作者不是想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能提出问题的照片,是好照片。”持反对观点的评委认为,创新应被鼓励,但将有严重缺陷的作品送来评奖则不合适,这会造成对新闻摄影的误导。对此有评委反问:“我们肯定这组作品,就是鼓励创新精神,就会有更多的创新者加入到队伍里来,这不是很好的导向么?”

  讨论一时陷入僵局。最后,评委会主席重申华赛兼融并蓄、鼓励创新的指导思想,提议投票复议。结果,该组作品被艰难“复活”,并且不可思议地在最后投票中揽得该类金奖。

  影像的国际视野

  在华赛等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具备国际视野的参赛作品更能引起评委,特别是国外评委的共鸣。在一组表现北京堵车题材的照片入围前五名时,争议出现了。一位国内评委提出,这样的照片我们四五年前就在拍摄了,题材老了又老,你到北京大街上随手拍摄一个小时就能够拍到。一位国外评委起身走到他身边说:“在你们看来这题材是老了又老,但对于我们这些在地球另一边生活的人来说,这种情景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国际比赛,所以应该有国际视野……”虽然该作品最后还是被淘汰出局,但它引起国外评委的关注。

  在经济及科技类新闻组图评选中,针对组照《中医》,有评委提出该组照片题材很普通,表现手法较粗糙,甚至以往几次世界性摄影大赛中也多见类似照片。但国外评委意见却相当一致,他们非常喜欢这组照片,觉得中医文化很神秘,很有看点。在最后投票中,它获得该类别银奖。在新闻实践中,如何跳出区域限制去选择拍摄题材,如何对文化、传统、文明进行深层次、多层次的思考是每位新闻摄影工作者必修的功课。

【1】 【2】 【3】 

 


ceshi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 传媒推荐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