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从"幕后"到"台前"的采访经历
--一名文字记者的全媒体实践
2012年04月12日08:43 手机看新闻
《中国记者》杂志供稿
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再度与广东卫视联手,重磅推出对各部委掌门人的“权威访谈”节目。我作为新华社联系民政部的文字跑口记者,首次接到做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任务,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在新华社全力发展全媒体业务,扩大国内、国际传播力的大背景下,只专注于传统业务的文字记者已经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都将面临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新考验。
提纲完成,任务过半
第一件事情,需要把采访的初步意向跟民政部新闻办主任沟通,这是在部委办事必须要走的程序,也是第一道关。
联系采访之前,我想好了应对各类“婉辞”的“预案”。“主任,我们和广东卫视合作的机制已经很成熟了,这次采访可以做全国民政会议的预热报道,播出20分钟电视专题节目的同时,还将播发文字通稿,效果会很不错。而且只需占用领导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考虑到领导往往时间紧张,我赶紧表明态度。
“好啊,你把采访提纲传过来,我们报给领导。”大概是因为平时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民政部新闻办主任的反应,出乎意料。
琢磨采访提纲的过程,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在国内部领导和栏目负责人的指点下,我先把之前李立国部长接受凤凰卫视采访的片子《问答神州》完完整整、认认真真地看了两遍,然后又找出《学习时报》近期推出的头版文章《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谈慈善》认真研读,上网搜集相关文章和评论……
考虑到全面展现部委工作,我设计了慈善、养老、农民工融入社区、救灾等方面问题,但无疑慈善是重点,这不仅是广东卫视想采访的,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因为在过去的2011年,慈善实在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
加了几个班,10大问题终于完成,并顺利通过央采中心初审和民政部再审。过了几日,终于等来好消息:部长指示,同意新华社电视采访,采访日期初步定在两会开幕前夕的2月29日上午9点!
为保持发型 我一夜没敢放心睡
等待的日子里,我经常会一阵阵地紧张。毕竟是头一回啊。虽然不断观摩别人是怎样专访的,但紧张仍然抑制不住。
“呵呵,紧张什么呢?人家主要是拍部长的,不是拍记者的。”栏目负责人车玉明的这句话突然间让我释然。我眼下要做的就是,对自己要问的问题,熟悉,再熟悉,然后尽可能捕捉部长回答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凭着这几年联系民政新闻的经历,我确信自己做得到!
女记者上镜无疑非常关心自己的形象。我早想好了美妆预案——夜里先睡个美容觉,6点起床吃早餐、化妆,7点半到家附近的美发店整理头发,8点出发,半小时后到达民政部。为了保证早晨7点半可以准时得到美发服务,我跟熟悉的美发师提前打了两遍招呼,确保万无一失。
没想到,这一精心准备的预案在我跟编导见面后被否定了。“咱们的节目是高清的,女主持人需要化专业妆。”美妆预案需要重新调整。在同事帮助下,我联系到了专业化妆师,但头发只能是头一天下午做了。带着整理好的发型,我一晚上都没有放心睡,就差站着睡觉了。
采访前一天下午,节目组一行去民政部录播室布置了场地和灯光,准备工作全面完成。
心里默念:我叫“不紧张”
采访当天,我们提前45分钟到了民政部,时间很充裕。在录播室内,我一边温习问题,一边心里默念,我叫“不紧张”。过了一会儿,部长秘书过来传话,说部长要我过去,再沟通一下采访事宜。
走进部长办公室,我的心怦怦直跳。部长态度很和蔼,递给我本次采访的书面材料,并给我一一讲解他改过的地方和修改理由。这种感觉使我放松了不少。
采访开始了,第一个问题好像有点打磕巴,后来感觉越来越自然,说话的口气也不那么生硬了。部长从容应对,谨慎严密,对答如流。录制一次成功!
经过编导团队的努力,这期名为《李立国:让民政事业更加温暖人心》的电视访谈节目很快制作完成,成为广东卫视“2012权威访谈”栏目首期节目。
从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一是说话不够流利,语速偏慢,二是表情和肢体语言亟待进一步丰富,三是形象设计尚有努力空间。不过,文字跑口记者“上镜”做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其实也有很多优势:首先,与部委长期沟通合作,业务比较熟悉,彼此建立了信任,有着很好的采访基础,其次,熟悉部门领导同志风格,交流障碍少,有利于尽快轻松进入访谈状态,此外,在播出电视节目同时,配发文字稿件,传播效果可以翻倍,部委会比较乐意配合采访。如果还有下次,一定争取做得更好!(作者单位:新华社国内部)
ceshi
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再度与广东卫视联手,重磅推出对各部委掌门人的“权威访谈”节目。我作为新华社联系民政部的文字跑口记者,首次接到做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任务,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在新华社全力发展全媒体业务,扩大国内、国际传播力的大背景下,只专注于传统业务的文字记者已经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都将面临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新考验。
提纲完成,任务过半
第一件事情,需要把采访的初步意向跟民政部新闻办主任沟通,这是在部委办事必须要走的程序,也是第一道关。
联系采访之前,我想好了应对各类“婉辞”的“预案”。“主任,我们和广东卫视合作的机制已经很成熟了,这次采访可以做全国民政会议的预热报道,播出20分钟电视专题节目的同时,还将播发文字通稿,效果会很不错。而且只需占用领导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考虑到领导往往时间紧张,我赶紧表明态度。
“好啊,你把采访提纲传过来,我们报给领导。”大概是因为平时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民政部新闻办主任的反应,出乎意料。
琢磨采访提纲的过程,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在国内部领导和栏目负责人的指点下,我先把之前李立国部长接受凤凰卫视采访的片子《问答神州》完完整整、认认真真地看了两遍,然后又找出《学习时报》近期推出的头版文章《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谈慈善》认真研读,上网搜集相关文章和评论……
考虑到全面展现部委工作,我设计了慈善、养老、农民工融入社区、救灾等方面问题,但无疑慈善是重点,这不仅是广东卫视想采访的,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因为在过去的2011年,慈善实在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
加了几个班,10大问题终于完成,并顺利通过央采中心初审和民政部再审。过了几日,终于等来好消息:部长指示,同意新华社电视采访,采访日期初步定在两会开幕前夕的2月29日上午9点!
为保持发型 我一夜没敢放心睡
等待的日子里,我经常会一阵阵地紧张。毕竟是头一回啊。虽然不断观摩别人是怎样专访的,但紧张仍然抑制不住。
“呵呵,紧张什么呢?人家主要是拍部长的,不是拍记者的。”栏目负责人车玉明的这句话突然间让我释然。我眼下要做的就是,对自己要问的问题,熟悉,再熟悉,然后尽可能捕捉部长回答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凭着这几年联系民政新闻的经历,我确信自己做得到!
女记者上镜无疑非常关心自己的形象。我早想好了美妆预案——夜里先睡个美容觉,6点起床吃早餐、化妆,7点半到家附近的美发店整理头发,8点出发,半小时后到达民政部。为了保证早晨7点半可以准时得到美发服务,我跟熟悉的美发师提前打了两遍招呼,确保万无一失。
没想到,这一精心准备的预案在我跟编导见面后被否定了。“咱们的节目是高清的,女主持人需要化专业妆。”美妆预案需要重新调整。在同事帮助下,我联系到了专业化妆师,但头发只能是头一天下午做了。带着整理好的发型,我一晚上都没有放心睡,就差站着睡觉了。
采访前一天下午,节目组一行去民政部录播室布置了场地和灯光,准备工作全面完成。
心里默念:我叫“不紧张”
采访当天,我们提前45分钟到了民政部,时间很充裕。在录播室内,我一边温习问题,一边心里默念,我叫“不紧张”。过了一会儿,部长秘书过来传话,说部长要我过去,再沟通一下采访事宜。
走进部长办公室,我的心怦怦直跳。部长态度很和蔼,递给我本次采访的书面材料,并给我一一讲解他改过的地方和修改理由。这种感觉使我放松了不少。
采访开始了,第一个问题好像有点打磕巴,后来感觉越来越自然,说话的口气也不那么生硬了。部长从容应对,谨慎严密,对答如流。录制一次成功!
经过编导团队的努力,这期名为《李立国:让民政事业更加温暖人心》的电视访谈节目很快制作完成,成为广东卫视“2012权威访谈”栏目首期节目。
从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一是说话不够流利,语速偏慢,二是表情和肢体语言亟待进一步丰富,三是形象设计尚有努力空间。不过,文字跑口记者“上镜”做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其实也有很多优势:首先,与部委长期沟通合作,业务比较熟悉,彼此建立了信任,有着很好的采访基础,其次,熟悉部门领导同志风格,交流障碍少,有利于尽快轻松进入访谈状态,此外,在播出电视节目同时,配发文字稿件,传播效果可以翻倍,部委会比较乐意配合采访。如果还有下次,一定争取做得更好!(作者单位:新华社国内部)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