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抗击埃博拉的中国身影(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申孟哲  闫梦醒  白梓岑
2015年01月28日08:2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日前,曹广(左)、吴素萍在北京接受本报采访。
  白梓岑摄

  “第三批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30例,其中阳性15例,确诊患者治愈出院3例,死亡2例。目前在院患者10例,其中确诊患者4例,阴性3例,等待结果3例……”这是1月25日,在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一线的我军第三批援塞医疗队队长、解放军第302医院副院长段惠娟写下的“医疗队一周总结”。

  1月13日,段惠娟率领的43名医疗队员出征。在遥远的西非,他们和已经奋战2个月的第二批中国医疗队完成“交接棒”,继续和疫情殊死搏斗。

  较量,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27岁的护士王小艾是医疗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出身军人世家的她,刚刚在12月27日举行完婚礼。但是听到医院抽调人员组成“抗埃”医疗队的消息,她还是瞒着家人报了名。

  1月的西非,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和每位进入病房的中国医护人员一样,王小艾要经过36道穿脱流程,将口罩、帽子、护目镜、防护服、防水隔离衣等11件防护用品套在身上。从穿上第一层密闭防护服开始,汗水就已淌下。

  面对埃博拉,他们不敢有任何疏漏。

  在一线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在前线的解放军第302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护士长储芳这样对本报描述道——

  “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持匀速工作状态,这不仅是为了节省体力,也是为避免因动作幅度过大,出现皮肤暴露而被感染的危险。尽管如此,我们的衣服还是很快湿透,护目镜也会随之模糊,呼吸加快,缺氧憋闷症状出现。我们要在身体能承受的有限时间内,完成对病人的问诊、观察、生命体征采集及药物发放等诊疗工作。”储芳说。

  平时每一个得心应手的动作,在身着11件防护用品,30℃高温的环境下,都显得异常费力。

  拯救,在你看不见的世界

  曹广是北京安贞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今年40出头。2012年8月,他跟18名战友一起,奔赴西非国家几内亚,承担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的任务。他用“救命鼠sg”的网名,断断续续地更新着自己的微博。

  直到2014年4月5日。这一天,曹广的一条微博突然“火”了。

  “今天我决定向大家汇报一件非常悲痛的消息,和我一起工作的医生Dr Gassimou还有我们科一名护士Madamu Camara,因为在工作中感染埃博拉病毒,导致死亡。本人也因为曾经接触过患者,以及同Gassimou一起手术而目前在接受隔离观察……”

  盖斯姆医生是曹广在几内亚的同事,两人一起工作两年,经常“拍肩膀开玩笑”。后来证实,盖斯姆医生是因接触几内亚首都第一例埃博拉病人而感染。那天晚上,曹广也曾接触过那名患者,“还用手翻了眼睑”。

  和曹广一样,吴素萍医生在几内亚的搭档也感染了埃博拉,所幸最终治愈。

  4月那条微博,已有超过2.7万人转发。网友在下面留言:“有人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拯救世界。”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从去年初爆发以来,埃博拉已经造成2.5万人感染,带走了7500多人的生命,致死率甚至一度超过50%。

  到现在,中国已经向塞拉利昂派出3批专门抗埃医疗队,都来自302医院。医疗队中,既有像王小艾一样的年轻人,也有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王福生、军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组的防疫女专家赵敏、全军医院感染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庄英杰这样的著名传染病专家。

  这样的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中国已向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几内亚3国派出近800名,收治超过700名患者。

  除了救治,在西非,中国医疗队还对当地医疗机构进行技术培训、帮带,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到2月底,预计中方将为非洲培训1万名医护人员。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