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三个变量:审美层面、表现方式、受众层面
应该相信网络文学的优秀作者,会摸索出一条既符合文学规律又不违背市场规律的道路,解决好市场与文学之间的矛盾
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代,文化流动加速,信息流量暴增,文学作为整合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上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仍存在无穷潜力
网络文学带来的烦恼和惊喜,是这个时代不能忽略的文学话题,也是当代文学必须面对的现实,它关乎新文学和新作家的成长,某种程度也关乎中国文学如何向世人展现其自身的面貌
审美层面的变量
中国网络文学借助新媒体传播,对21世纪全球文学的发展是具有探索价值的。这是一个文化多元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表达艰难尴尬的时代。艰难尴尬体现在文学对当下现实把握的无力,体现在个人经验的扁平化、雷同化,体现在文学想象的狭隘、艺术穿透力的孱弱。网络文学能否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为文学审美提供新的经验?我认为是值得期许的,我们应该用变化、发展的长远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目前,网络文学与传统纸媒文学在创作方式上“各寻各路”。网络文学以在线写作、在线更新、即时互动、持续连载的传播方式,确立了其“大众化”的审美范式。传统文学特别重视小说结构,网络小说则更重视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对生活“可能性”的书写,在网络中则被转换成对生活“不可能性”的书写,超级异能、架空历史、宇宙幻想成为叙事的常态。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扮演了多重角色,在审美上超出了传统文学的固有范畴,发挥着大众娱乐的文化整合功能,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文化影响力。近年来,出现了一大批改编成热门影视游戏的网络文学作品,如改编成电视剧的《甄嬛传》《步步惊心》,改编成网游的《诛仙》《斗罗大陆》,改编成电影的《失恋33天》《裸婚时代》等等,网络文学成为大众文艺的一股源头活水。
网络作家的生存方式和写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网络上的写作者,最初大多是文学爱好者,当他们尝试写作的时候,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因此他们必须在与生存的抗争中摸索自己的写作之路。一方面他们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作,另一方面他们的写作又是对生存的直接反映,网络作家这种“在生存中写作”的方式更接近文学的原生状态,虽缺乏技巧,却有鲜活的在场感。
尽管和主流文化有所交接,网络文学目前仍属于俗文化范畴,但我们不应该在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间划出鸿沟。文化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定的变量,存在主流文化、边缘文化、正在崛起和逐渐消亡的文化样态。从文化发展史上看,中国的文化高峰往往是在俗文化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可以说,失去了俗文化的土壤,雅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代,文化流动加速,信息流量暴增,文学作为整合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上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仍存在无穷潜力。
表现方式的变量
在中国传统叙事文学中,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小说和公案侠义小说等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叙事模式,其“故事记忆”无疑对网络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文学从中国古代故事里脱胎、演变,形成了一套新的讲故事方式,所运用的手法包括延伸、翻写、借境、重塑、重构、羽化等,这正好和网络作家的民间身份高度吻合。
早期网络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直接取材于西游记故事,以现代文化视野重新塑造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贯穿现代文明思想。江南的《此间的少年》则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当代校园版,用戏谑的笔法表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美好的青春岁月极尽言表。萧鼎的《诛仙》以老子《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主旨,反复探究“何为正道”。“观道”的网络文学作品,让人在悠远处闻到“花香”,在挣扎中看到人生的价值之光。
网络小说越写越长的现象备受诟病,多数人认为这是商业化导致的结果,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还不够全面。分析一下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超长篇网络小说的规模化出现与2010年移动阅读基地正式商用是同步的,也就是说,移动阅读是造成网络小说越写越长的主要推手。根据实地调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手机阅读主要是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记忆较为浅弱,只有超长篇小说强大的故事性和连贯性,才能让用户的碎片时间有效粘合为一个整体。
尽管故事已成“行云流水”,网络小说的语言却不能拖沓,必须简洁明了,一段话绝不能超过三行字,否则用户不接受。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眼睛受不了。如果全文皆为短句子,每个章节固定在3000字,网络文学的叙事方式和节奏自然就有别于传统的纸媒文学,这是可想而知的结果。
网络语言也对文学语言形成了挑战,文学语言如何包容新的语言形态,如何准确并最大程度地承载时代信息,是包括网络作家在内的每个作家都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网络和影视传媒的影响下,文学语言本身的艺术性越来越不被关注,这对文学意义的消解也是根本性的。因此,在考虑当代文学语言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进行更加彻底的反思,将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媒介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
受众层面的变量
21世纪以来,文学借助网络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由此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文学写作模式,形成网络作品—在线付费阅读—无线付费阅读—书籍出版—影视剧改编—漫画和动画改编—游戏改编—其他电子阅读终端等组成的“网络文学全产业链”,构成了“文学写作—市场运作—互联网消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三位一体结构。然而,对当今的学术研究界而言,这一领域还是相当陌生的,关于网络文学的“田野调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理论评论界只关注到狂欢式网络写作和阅读的表层现象,对其背后的资本介入、市场运作和文化心理往往所知寥寥。
市场原本是个中性化的概念,它不是衡量一部作品优劣的最终标准,但对于网络文学来说,它的影响特别明显。传统文学有“被低估”的说法,文学作品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但网络文学几乎不存在这种可能,一部作品如果无法在网络存活,即使文学价值再高,在进入专业读者视野之前,它就已经消亡了。换句话说,在网络文学领域,市场是第一道门槛,是作品的生死线。
那么,网络文学是否会因此而丧失自主性呢?事实并非如此。从根本上说,失去了文学性,任何文学都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是昙花一现。就当下网络文学而言,同样必须尊重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
分析受众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我们发现,网络作家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文化选择上,比如,接续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源头,已成为这一代网络作家默认的文化密码。《诛仙》和《天行健》运用西方奇幻手法结合中国神话元素,描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隋乱》《新宋》《唐砖》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诠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将夜》《搜神记》《完美世界》借鉴古代白话小说笔法,将东方玄幻故事与虚拟空间对接,产生新的文化符号。
除了幻想、仙侠和穿越等追古题材,网络文学还有很多当代题材作品,最为大众所喜爱的是都市类,如职场商场、婚恋家庭、浪漫言情、青春校园、当代军事、悬疑恐怖等等,可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网络作家写不到的领域。但问题也出在这里,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发展,原本是一种自然状态,市场却给这些类型贴上了商业标签,哪些是热卖品,哪些是大路货,哪些是滞销品。这样一来,不仅把类型固化了,而且形成了“跟风”的习气。同质化成为类型化的寄生物,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从众性,而文学有时候恰恰需要孤独和冷静。
网络文学的读者大多比较年轻,相当一部分人涉世未深,他们更需要一些形象生动、通俗流畅的故事来感知社会、认识世界、愉悦心灵。现阶段,网络文学要努力为最广泛的大众阅读人群提供优秀的通俗小说。应该相信网络作家当中的优秀作者,会逐渐摸索出一条既符合文学规律又不违背市场规律的道路,解决好市场与文学之间的矛盾。
总之,网络文学带来的烦恼和惊喜,是这个时代不能忽略的文学话题,也是当代文学必须面对的现实,它关乎新文学和新作家成长,某种程度也关乎中国文学如何向世人展现其自身的面貌。面对网络文学,我心里有一句话挥之不去:信息时代提供给网络作家难得的成长契机,你们将如何用文学来回报它?
(作者为网络文学评论家)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13日 2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