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藏小渔村的变迁(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西藏也有渔村?
雅鲁藏布江北岸,山南地区贡嘎县甲竹林镇,一个名叫陇巴的小村庄,曾是西藏自治区为数不多的渔村之一。
藏语中,“陇巴”意即被水淹没的地方。多年来,这里不通公路,村民出行只能靠划牛皮船。由于耕地面积少,又经常受到水患的侵扰,陇巴村民世代靠打鱼为生,年人均收入仅300元,曾是贡嘎县最贫困的村子之一。
交通是最大的难题。村民们为了买盒火柴,不得不划牛皮筏去雅鲁藏布江对岸;去一趟拉萨,先得划一个多小时的船,然后坐拖拉机,六七个小时才能到。
怎样拔穷根?政府想到了搬迁。
世代居住,搬迁哪有那么容易。起初,村民们并不愿意,一位从村子里出去的老县长,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终于说动了村民。2001年,全村39户自愿搬到了新址——拉萨至贡嘎机场“两桥一隧”工程嘎拉山隧道洞口的东侧,成为甲竹林镇沃拉村的第六村民小组。
从以前不通公路的小渔村,到现在位居山南地区的黄金交通地段——村民们没有想到,区位一变,生活发生大变化。
2006年,村民们在村东的大山上开起了采石场。由于交通便利,加上市场需求量大,陇巴村加工的块石十分畅销,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起来。
尝到了闯市场的甜头,靠国家的无息贷款支持,不少村民们又尝试购买运输车,开始跑起了建筑材料运输。
36岁的布琼,是土生土长的陇巴村村民。在日喀则当过兵的他,见多识广,又懂汉语,早早地就跟师傅跑起了运输。如今已有两个孩子的布琼,自己在外跑运输,妻子在家照顾孩子和耕地,家庭一年纯收入达到20余万元。
目前,这个仅有42户、252人的小村子,已经组建起一个农牧民建材运输车队,一个大中型建筑挖掘机、装载机车队,拥有各类工程车辆78辆。201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2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2万余元,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日子越过越好,陇巴村人并没有忘记他们曾经赖以生计的牛皮船。虽然再也不用乘着它们下水打鱼了,但“陇巴郭孜”舞(牛皮船舞)仍是村民们的最爱。村民们扛着重达90斤的牛皮筏边唱边跳,击打船身,用这种形式怀念先民与自然顽强抗争的壮志豪情。
今年已过花甲的阿旺顿珠,是村牛皮船舞的领队,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巴郭孜”的传承人。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每家每户又制作起了牛皮筏,并多次组织去拉萨等地进行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2日 0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