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长征机械厂第一事业部

为航天梦筑牢后盾(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企业优秀基层职工先进事迹)

梁小琴
2015年04月20日08:1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层峦叠嶂间,蒙蒙的薄雾还没散去,清晨8点,距成都数百公里的大山深处,一阵嘹亮的军号声打破了山里的宁静。在26公里生活区班车站,一队队精神抖擞的职工迎着朝阳,排队乘车进入深山,开始又一天的工作。

  这里不是军营,但每天都会响起嘹亮的军号;他们不是军人,却有着与军人一样的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这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长征机械厂第一事业部。

  为国家做事,就要对国家忠诚

  上个世纪60年代,在这片贫瘠荒凉的崇山峻岭间,建起了国家三线地区航天产品总装厂——长征机械厂,几代航天人扎根深山默默用生命的光辉照亮中国的航天事业。2003年夏,长征机械厂主体调迁到成都,但部分生产任务继续保留在大山深处,留下来的近800名员工组建成第一事业部。

  那一年,靳亚军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2005年,靳师傅退休后刚回到成都与家人团聚,就接到“求助”电话:单位任务重,忙不过来。她拎起背包就奔向车站。9年里她接连4次返聘,重返大巴山,继续她热爱和牵挂的航天事业。今年,看到厂里忙不过来,她又签了一年的返聘合同:“在山沟里40多年了,闭着眼睛我都能数出这里的一砖一瓦,太有感情了,只要工作需要,我就会留下来。”

  58岁的王自忠被称为型号线上精耕细作的“老黄牛”,一把扳手、一把改刀,在总装线上已经干了37年。1978年刚参加工作的一件事,他记了一辈子。那是冬夜,还是“牛犊”的王自忠加班时不小心被扳手“咬”破了手,师傅赶紧找来纱布替他包扎。

  第二天上班,师傅问,零件上的血污处理了吗?“哎呀,忘了!”

  师傅揪着他的耳朵责怪:我们是为国家做事,就要对国家忠诚,一丁点儿差错可能就会影响全局。师傅盯着他找出零件认真清理干净。老一代航天人以国为重的信念让他刻骨铭心。

  干航天,干的就是质量和使命

  “看到自己亲手干出的产品成功发射,是我最幸福的事情。这辈子能干航天感到很自豪,我愿意在这里老去。”王自忠说。

  总装过程中,一点污迹、一根毛发,甚至一粒尘,都可能导致发射失败,不能有半点儿马虎。去年9月,一名年轻工人装配时,不小心将一个直径仅4毫米的垫圈掉在产品里没了踪影。王自忠马上带领全组停工,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找,整整一天一夜,终于在一条缝里找到了。“当航天工人,质量百分之百的成功,才能后墙不倒。”王师傅总是这样告诫。

  凭着这股“后墙不倒”的精神,“航二代”李茂华带领和培养了一支骁勇善战、勇于攻坚的总装队伍,自1979年以来,他的班组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国家重点任务,并创造了质量100%过关的纪录。李茂华也成为了总装车间历史上最早的一批高级技师、航天技术能手,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总装兵王”。

  现在,留守大山的第一事业部还有员工670人,绝大多数员工与家人分居两地,许多人因为工作繁忙没有休过探亲假。然而,对长征人来说,祖国的需要就是人生的选择。

  “干航天,质量是政治、是生命、是效益,已经深刻烙在我们每一个员工心里,融在血液里。”李茂华说。

  构筑航天梦的年轻人

  怀着对航天事业的好奇,李彩萍2009年大学毕业后选择了长征机械厂。入职培训时,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辉煌历程极大地震撼了她,老航天人对国家强烈的使命感,对工作的认真、热情、严谨,深深地打动了她。仅3年,这个从秦巴山村走出的倔强姑娘,成为第七研究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型号测试指挥和劳动模范。

  技术员刘邦霞是一位年轻的母亲。2006年大学毕业后就到了“沟里”。“两年了,每年只能跟孩子呆十几天。女儿跟我不亲,跟姑姑亲。”她说,“但每次看到任务完成就特别开心,什么烦恼都忘了。”

  这里有独特的快乐,这里有不一样的生活。厂外仅有两间商铺的十字街道是“王府井”购物中心,生活区里有他们的“星光大道”、一环路、二环路。每当夜幕降临,大家抬头看月亮、数星星、聊家常,锻炼身体,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但最高兴、最幸福的还是听到广播里响起《好日子》《打靶归来》《祝酒歌》和《祖国不会忘记》4首歌,我们知道试验又成功了。”罗成华说。

  凭着航天人的奉献精神,长征机械厂第一事业部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20日 09 版)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