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京剧电影工程”:梨园光影 赓续新篇
|
制图:蔡华伟 |
传统是民族的根脉,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上世纪京剧电影拍摄高峰相比,自2011年开启的“京剧电影工程”,不仅在平衡电影艺术语言与保持京剧艺术本体地位关系的处理上超越了前人,而且是迄今为止京剧电影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技术最新的一次拍摄。
京剧是中国社会历史形象化的百科全书,“京剧电影工程”体现了今天艺术家们的创造能力与文化担当,展现了今天这个时代的戏剧风采与影像神韵。本期文化圆桌,邀请戏剧评论家、京剧表演艺术家与电影导演,从各自的视角阐释行进中的“京剧电影工程”。
——编 者
打造传世之作
崔 伟
京剧电影,是中国百年电影史的开端。京剧与电影的合作,在上世纪20年代至五六十年代,形成了流光溢彩的高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文化欣赏的多样化,京剧不仅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与电影的密切合作关系也逐渐疏远。
欣喜的是,2011年7月我国开始实施传统经典京剧电影系列拍摄工作,即“京剧电影工程”——包括《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萧何月下追韩信》《穆桂英挂帅》《锁麟囊》《乾坤福寿镜》《勘玉钏》等10部大戏,目前《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萧何月下追韩信》正在陆续上映。
这是一项影响和意义深远的国家性、历史性工程。10部剧目寓意深刻,都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与价值观;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浓郁呈现京剧之美的艺术精品;都是代表京剧重要流派精华与价值的艺术瑰宝;都是长久以来最为观众熟悉喜爱的艺术力作。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剧目的演员阵容强大,有李维康、冯志孝、叶少兰、耿其昌、赵葆秀等主演的《龙凤呈祥》,尚长荣、史依弘等主演的《霸王别姬》,王蓉蓉、谭孝增、杜镇杰等主演的《状元媒》,孟广禄等主演的《秦香莲》,陈少云等主演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大限度荟萃了不同行当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形成名家强强合作的整齐阵容,展示了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京剧艺术人才的最强阵容和当代传承发展的成果。这一工程在剧目中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京剧观赏和传承的审美看点与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并利用电影手段充分展示了京剧各个流派的艺术神采、不同神韵,使原本古老的京剧艺术焕发出浓浓的艺术内涵与鲜活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项凝心聚力、精益求精的“德艺双馨”工程。工程建立了艺术指导小组和项目实施监督管理机制。艺术指导小组由当前我国京剧界最具权威的艺术家、专家组成,认真履行艺术审核把关职责,对剧目实行审核、指导、示范,以及后期舞台演出与电影样片的艺术把关。所有参演艺术家真诚合作、不计得失,不拘一团一院,强强联合组成最佳阵容,营造了团结合作、和谐敬业的新风气。为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电影技术的表现魅力,满足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展示京剧表演、服饰、化妆、音乐的整体之美,所有细节精益求精,配角和乐队同样强调名家担纲、高手组合,一丝不苟。
这是在当前审美和技术的新条件下,戏曲电影的成功探索。毋庸讳言,浓郁体现中国传统写意审美观的京剧,与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往往越是舞台上的看点,越成为电影展示时的难点。这五部影片,尽管存在一些探讨和改进的细节,总体上都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使京剧插上电影艺术的表现翅膀,同时传达京剧的本质美,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表达与艺术表达的形神风貌。五部影片非但没使京剧的精彩打折扣,还让其更加传神与鲜活。参与工程创作的电影导演,尽管对京剧充满敬畏,却并没有束缚创造能动性和风格追求。技术手段的精益求精也使影片的完美性、观赏性与以往相比大大提升。
工程确立的电影创造要达到“京剧艺术片的传世之作”的目标,和既要“原汁原味”又不能“一成不变”地体现京剧艺术美学与表演看点的原则,经过京剧与电影艺术家的彼此尊重、努力合作、优势互补已经达到。对于推动电影更好地传播表现京剧等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它们同样意义深远。与中国京剧电影最初阶段《定军山》那样的片段记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影片的舞台记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样板戏”时期舞台艺术片的初步探索相比,它们无论在电影手法、电影技术,还是经典表演看点捕捉和电影艺术创造效果强化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它们不仅弘扬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对于中国电影艺术传递中华精神、呈现中华气派、创造中华风格同样是难得的收获!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
“移步”不“换形”
李维康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讲:“戏曲是以歌舞讲故事。”京剧也正是以“四功五法”的程式叙述故事、抒发感情、刻画人物的。同昆曲一样,“有字必歌、有动必舞”,京剧是艺术性、技术性极强的剧种,演员必须身怀绝技、有娴熟驾驭程式技巧的能力,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龙凤呈祥》是一出百年不衰的经典剧目,经几代艺术家千锤百炼,至今仍为观众喜爱。应该如何传承呢?我想,是要深入地钻进去,再清醒、明白地走出来,继而精心慎重地改进、创新,才能有望成功地再现这一经典剧目。
自2011年底,接受《龙凤呈祥》演出拍摄电影的任务后,我就立志尽最大的努力,发挥最佳水平,为传承好京剧贡献所能。从接到拍摄任务到拍摄完成的两年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生活在这出戏中。重新研读剧本,加深对孙尚香这个人物的理解,并为如何在艺术上高标准地体现做了一些努力。首先,深入研究前辈仅存的一些音像资料,苦思追忆过去曾看过的现场演出,尤其对梅兰芳、张君秋两位大师的“音配像”资料反复研看、对照、思考,尽最大努力把前辈留下来的精华全面继承下来。同时,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谨慎地取舍加工、再创造。从剧情、人物需要出发,对唱腔、念白、做工、舞蹈、服装、化妆、道具等诸方面进行了改进。在继承的基础上,走的是“移步不换形”的创新之路。
比如,“洞房”一场的大段西皮慢板,重要的是不能单纯地耍花腔,而是要真实地唱心情。正如前辈总结的“发于内而形于外”,表达的是孙尚香在洞房花烛之夜,作为初婚少女仰慕举案齐眉的梁鸿与孟光,想的是今晚与刘备成婚欣喜娇羞;埋怨兄长孙权不该以胞妹做代价设计毒害刘备,同时为刘备的安危担忧;又为乔国老鼎力支持而感到欣慰……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要贯穿于唱腔、过门的始终。每字、每句、每个行腔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要熟练巧妙地运用其中,情真意切、神气完足地演唱,才能让观众满意。我演唱的这段唱腔,主要是张派的腔,也有新腔的创造及新的技术运用,这也是演员必须做的二度创作。
比如,“别宫”这一场是感情的重头戏,词不多,情甚浓。在孙尚香向母亲说明马上要同刘备回转荆州之后,唱“老娘亲”三个字时,电影拍摄有一个数分钟的长镜头,从全景逐渐推成特写。开拍时全场安静,我用了几分钟酝酿情绪,暗示导演可以开拍,音乐响起,我从无泪至含泪到泪水夺眶而出,配合散板唱腔,一气呵成。同时,摄影师、灯光师等精心配合,谁都没有任何的差错,所以只拍了一遍,导演就通过了。这与我年轻时拍摄电影《平原作战》中小英“哭娘”、电视剧《四世同堂》中韵梅的锻炼也有关系。这次的表演也是我一直在艺术表演上苦心追求的体验与体现相结合的京剧表演体系,在这出戏中的一个展现。这也说明,演员只有真心投入,才有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跑车”是载歌载舞的一场戏。虽然短,但需要好的圆场功。如今我已年近70,气力不佳,如果不恢复,不练功,就会在舞台这块方寸之地献丑。为了完成这几分钟的一场戏,需要不间断地练功,所以,我就在家或者附近的小公园里练唱、练走圆场。为在镜头前展现京剧多彩绚丽的服饰,我对服装也有一些改进。
令我感动难忘的还有,在我二十几岁就合作过的、现已七十余岁、身患重病的师哥荀皓,以及任凤坡、常贵祥,他们不舍昼夜地坚持在现场;导演、摄像、灯光师等每日大汗淋漓地工作着,毫不抱怨,全身投入;银幕后面,精心为我们录音、制作的李祖铭、秦英、尹晓东及乐队的王彩云、耿连军……这些可爱的合作者们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部没出镜的电影,永远定格在我心中。
(作者为京剧电影《龙凤呈祥》主演)
京剧视角 电影视听
滕俊杰
2015年1月28日,由全球193部3D片子参赛、600多位国际评委投票的年度世界3D电影评选中,3D全景声版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夺得“最佳音乐故事片”奖——金·卢米埃尔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这个国际大奖,为中国京剧、中国电影在世界“留得下、传得开”贡献了一份力量。
不少由舞台剧改编的电影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要么完全舞台化,缺少电影视觉、听觉的智慧;要么远离经典原作,丧失诚意。我告诫自己:在拍京剧电影时,双眼要变成京剧的视角;当然,还要跳出来,变成一个电影镜头、电影观众的一双眼睛,在充满节奏感的叙事和焕然一新的视听愉悦中欣赏投入。这是我本次导演工作的全部要义。
创新,从来就是京剧的底色。我下定决心“自找苦吃”,在拍好2D版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的同时,套拍3D全景声版。我期待以“五个着力”,淡化戏曲和电影的违和感,让双方产生一种新的和谐,在尊重京剧规律的前提下,满足怀旧和创新的链接与融合。
着力影像叙事。在《霸王别姬》的镜头叙事考量中,除了紧紧抓住叙事脉络、叙事节奏之外,重点刻画了反打镜头、反应镜头和长镜头,在秉承原作舞台表演的基础上,赋予电影观众视觉感、现代感。此外,重点刻画了贯穿全剧、具有隐喻性的视觉符号——项羽的背影。在电影中,项羽迈入大殿时的第一个画面即为背对镜头朝王位走去。这一表现方式浓缩了项羽在京剧中特有的出场程式和步法,同时 “暗藏玄机”,以“满镜头”的方式表达他此时目空一切、急于称王的狂妄。
着力角色场面调度。京剧《霸王别姬》有自身传统的调度方式,但电影的角色场面调度必须作出调整与改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体叙事。例如项羽被“垓下重围”的情节,现场角色调度呈现从“平衡感”到“失衡感”再到多层旋转的“眩晕感”的变化过程。74岁高龄的主演尚长荣先生从头至尾不用替身,连续在盛夏40摄氏度高温下,坚持实装上阵,他“一打到底”的精神和扎实的武功,以及上海京剧院的技术指导和全体武生演员的倾力投入,将武戏调度的设想变成了可能。
着力人物内心挖掘。必须在人物内心的挖掘中表现角色性格的走向。在项羽与虞姬作最后一次对饮这场戏中,镜头随深情的念白节奏,分别推至项羽与虞姬的特写至大特写,又重复对切。这是戏曲表演舞台上不可能呈现的“视觉再造”,也是剧场里远远坐在座位上看戏的观众感受不到的。这时,电影观众会发现,项羽和虞姬的眼中已满含泪水,含而不落、凝而不滴。随节奏缓缓推上的人物特写,给观众搭建了一条走向角色内心世界的通道。直到后来项羽唱完“力拔山兮”后,左眼角流下了一滴泪。这滴泪,是项羽内心剧烈跌宕的真实写照,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多了,不像英雄;少了,缺乏人情味。
着力美术突破。舞台美术,特别是对虚拟、写意背景的追求,是这部电影重点着力且必须突破的。我们着重研究了高科技数码技术背景在京剧电影拍摄中的运用,获得了成功。它多层次、多质感的舞台背景呈现(包括云、水、天的变化等),将一个固定不变或单一平面的背景变成与表演有机融合的立体空间,从而“打开”了舞台,让人渐渐“忘记”了舞台,融入了电影。
着力3D和全景声制作。3D拍摄最突出的视觉特点就是出屏效果,它形成了一次次“破幕而出”的逼真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对剧中适合制作3D效果的内容做了详细的梳理,切忌过多过频,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全片成功运用了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全景声技术,十分接近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声音的全方位感受,在听觉层面上大大丰富了传统的京剧唱、念以及曲牌旋律与锣鼓点。
(作者为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导演)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07日 2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