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政府企业共解专车之惑 专车:坐上来我们谈谈

记者  刘峣
2015年05月14日08:4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近日,优步(Uber)专车在广州、成都的办事处遭到当地执法部门的联合调查,原因是其涉嫌组织私家车接入平台、从事非法营运。

  在全球范围内,这已不是优步第一次遇挫。优步在其发源地美国,以及德国、澳大利亚、韩国、西班牙、巴西等地都曾收到禁令。而在中国,专车被查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出行方式的创新,专车引发的争议仍在持续。一方面是民间力挺专车的舆论氛围,一方面是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如何将专车纳入合法和有序发展的轨道,相关各方仍需寻找共识。

  谁能捅破窗户纸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大约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使用手机软件叫专车。事实上,专车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从管理者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4月17日,交通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表示,专车服务能够满足市场上高品质、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出行需求。

  专车不仅遏制了黑车市场的猖獗,还能有效利用现有的闲置汽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乘客的打车费用。在一项对大城市用车乘客的调查中,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选择专车代替私家车。

  目前,对于专车之争的焦点在于私家车参与运营的这层“窗户纸”能否突破。此前,交通部多次明确,禁止私家车接入专车平台参与经营。但私家车变身专车,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据调查,目前有近60%的专车服务用车是自有的闲置车辆。为规避惩罚,私家车往往通过挂靠汽车租赁公司,与租赁公司、劳务输出公司签订合同,以实现自身的合法性,很多私家车仍游移在法规的灰色地带。

  与滴滴、快的与租赁公司合作的方式不同,优步采用开放私家车招募的“拼车”模式,这也是其近期接连被调查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各地对私家车从事专车运营的管理尺度并不统一,有的封杀、有的调查、有的却不置可否。

  此外,蹒跚起步的专车还存在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平台主体责任不明确、乘客安全和合法权益缺少法律保障等问题。司机不清楚路线、素质不高成为乘客反映较为集中的“槽点”。去年,印度发生一起优步司机强奸乘客案,也让外界对优步的管理水平产生质疑。

  调整边界达共赢

  监管部门头疼,企业同样头疼。事实上,解决问题在技术上并不难,增加一点法律兼容性也并非不可能。

  遭到调查后不久,优步成都公司发布声明称已与成都相关部门达成共识,将进一步加强对平台的管理和规范,对于新合作伙伴的接入和考核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并陆续推出更为完善的平台管理、审核、保障措施。

  财经评论家叶檀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调整互联网时代下私人运营和公众运营的边界,是政府和专车公司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而这正需要双方“坐下来谈”。

  一方面,适应互联网发展,社会管理系统和利益分配机制应有所改进。叶檀认为,正如探讨该如何向淘宝卖家征税、如何管理海淘购物,政府不能采取彻底禁止的方式,造成问题从水面走到水下,而应通过谈判、协调来达到共赢。

  另一方面,闯入崭新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必须明确自己服务的群体,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事。在细节问题上,企业应该以详尽的方案来证明自己的可行性,保障社会管理和乘客的安全。

  更进一步,企业可以通过业务数据“反哺”政府:今年1月,优步宣布将从美国开始,为当地政府提供业务数据,以此帮助城市实现更加高效、智能的管理。

  对于私家车进入专车运营市场,专家同样认为不应一禁了之,有相关人士建议在预约出租汽车许可中允许移动互联网企业整合个体司机。在“互联网+”的发展大背景下,这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旧环境下的行政规定必须适应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变化。

  此外,叶檀建议,政府和企业可以在专车市场中专门拿出一块公益性的领域,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乘车需求。在政策上,根据公益性的配比,谁的公益性配比高,谁的政策倾斜度就可以更强一点。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