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网络既不是“法外之地” 网骂岂是“必需品”

宰飞
2015年06月19日08:1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所谓“网骂”,特指某些词语。“网骂”的近义词有“网络低俗语言”“网络粗鄙词汇”。“网骂”倒也未必一定是“在网上骂人”,大多时候并不指向特定的辱骂对象,更多的是自嘲与戏谑。有人说,有网络就会有“网骂”,没必要大惊小怪。更有人认为,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网骂”有“情绪疏导”的作用。言下之意,网骂是网络生活的“必需品”。真的是这样吗?

  鲁迅在《论“他妈的!”》一文中感慨:“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的人物,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而互联网兴起以后,这样“卑劣的天才”更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日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列出了2014年25个“网骂”用词使用情况排名,“×丝”等词纷纷入选。曾有学者以“情感结构”概念分析该词,认为这个看起来幽默诙谐的网络用语,表明年轻人对于缺乏向上流动机会的幻灭感。即便如此,仍无法掩盖其粗鄙恶俗本色。

  无论在现实还是网络里,粗鄙脏话都是公德不立、文明不彰的表现。有人将网骂的成因归于匿名等网络特质——一个现实生活中彬彬有礼之人,在网络上也会满口网骂。这种解释确有一些道理,却模糊了起决定作用的主观因素。网络戾气终究是人的戾气与社会戾气的投射,你何曾见过因为可以匿名,就在网上谩骂自己家人的?网络只是一个媒介,关键在于人们有没有管住心中的“魔鬼”。还有人把网骂视为一种言论自由。对此,不少传播和法律学者认为,粗鄙的网骂不给“观点市场”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内容,因而也不受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

  需要指出的是,否定网骂并不等于否定网络批评。很多时候,两者的界限会被有意无意地混淆。清理网络污秽从来不意味着钳制批评,但是也要防止披着批评外衣、行网骂之实。批评的价值在于其合理性与建设性,一味诋毁、肆意谩骂除了助长戾气、制造对立,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半点益处。

  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网络既不是想骂就骂的“法外之地”,更不是各种“喷子”的天然孵化器。在这方面,政府的规制与媒体的示范是必须的。事实上,即便在所谓“言论自由”的西方,一些权威媒体在采编人员手册中也都明确要求删除淫秽词语。然而,净化网络环境,更多的还得靠我们每个人,治理网骂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人和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6月18日《解放日报》,原题为《网骂岂能当作生活“必需品”》)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9日 05 版)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