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小空间记录大历史
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为如火如荼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通过小空间记录大历史,在人物身上感知历史风云,严肃而不失生动,具象却能透视时代
最近,《贝家花园往事》这部题材并不时尚、也不为公众所熟悉的纪录片播出后,在新媒体上赢得了一致好评。
《贝家花园往事》讲述了晚清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以法国医生贝熙业为枢纽的中法“朋友圈”的故事。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法国医生贝熙业,行走于中国的朝廷和民间,为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治过病,为抗日根据地秘密运送过药品。围绕贝家花园这个传奇的空间,纪录片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娓娓道来,揭秘了一系列近现代历史上人们并不熟悉但却作用独特的中外人物,形象地勾画出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
导演没有把《贝家花园往事》处理为一部考证性的历史片,而是采用当下视角,每集都以一个叙述者——故事主人公的后代或相关人——为第一人称视角,串起这些碎片般的历史线索,从而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比如,让·路易在中国寻找当事人和见证者以追踪其父亲贝熙业大夫足迹一节,观众跟随“访问者”一起发掘故事背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带有强烈的代入感,并充满了悬念。
当下有两种主流的历史纪录片:一种是以“准确”反映历史真实为特征的正史类纪录片,另一种是以传奇化、戏剧化为特征的商业性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突破了这两种模式,自成一格。它有意识地强化了戏剧化叙事,令故事饱满生动,同时又坚守真实底线,努力还原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如贝熙业与夫人吴似丹离开天津码头一场,本来吴似丹没得到离境许可,她要与丈夫生离死别。可在贝熙业过海关之际,一位警察带着周恩来总理的批示跑来,告诉她可以跟丈夫一起离开。贝熙业打开鸟笼,放飞了百灵鸟,两人转悲为喜,一起奔赴法国。这些段落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初看让人怀疑其真实性,然而纪录片在叙事中镶嵌了两位当事人——吴似丹的妹妹和弟弟的讲述,为戏剧化处理提供了可信的历史支点。
文献是历史纪录片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但如何将文献纳入叙事,《贝家花园往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片中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照片、手稿与档案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感,而且参与到叙事之中,成为影片的精彩段落。如让·路易第一次来到父亲的花园,情不自禁地四处拍照,导演巧妙地采用拍摄这一动作连接了往事与今天:让·路易在贝家花园举起相机,拍出的却是贝熙业当年在同一位置活动的照片。又如,导演有意从历史照片进入再现影像,努力追求戏剧化场景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贝家花园往事》制作精致,信息饱满,节奏控制准确,视听表现丰富,是精益求精之作,该片中的“情景再现”也可圈可点。一般纪录片的所谓“情景再现”通常采用意象化、场景化的方式处理,叙事功能比较薄弱。而《贝家花园往事》从演员挑选、化妆造型、精神气质到场面调度,都精心设计,力求逼近叙事情景,与纪实场景融为一体,释放出强烈的审美魅力。
《贝家花园往事》所讲述的故事是陌生的,所用资料不少是首次披露,这意味着它首先具有可贵的学术文献价值,其次才是将这些“历史发现”转换为一部人物和故事完备的艺术创作。该片的导演张同道既是纪录片学者,又长期从事创作实践,从纪录电影《小人国》到人文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他的纪录片表现空间不断扩展,艺术表达更加多元。这部《贝家花园往事》为当下如火如荼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通过小空间记录大历史,在人物身上感知历史风云,严肃而不失生动,具象却能透视时代。相信《贝家花园往事》会引导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去发现历史的“症候”,开掘有意味的人物勾连,为观众提供更多关于中国历史的、鲜活而生动的影像再现。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03日 2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