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曲折奔流的“一江水”

王艺润
2015年07月27日08:1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陶金(右)、白杨主演《一江春水向东流》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赞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影片”“现实主义电影的里程碑”和“中国电影史上叙事电影的高峰”。在旧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哪一部影片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在制作过程中经历过那么多磨难,放映后又如此叫好、叫座。

  影片导演蔡楚生1931年加入联华影片公司,相继执导了《渔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一系列优秀影片。抗战爆发后,他又积极拍摄了不少反映日寇侵华的电影,蛰居香港仍遭到日军搜捕。他不得不夹杂在难民队伍中颠沛流离,辗转于桂林、柳州等地,并于1944年到达陪都重庆。蔡楚生在抗战期间目睹了日军的所作所为,为了揭露这些暴行,鼓舞中国爱国青年,他决定创作《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作品。他不满足于自己逃难期间的所见所闻,不顾生活的贫困和身体的虚弱,四处寻访逃难的人民,了解他们的疾苦,还特别注意从报刊中收集文字、照片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使影片更符合生活的真实。1946年夏剧本创作完成,他的身体也累垮了,一直低烧咳嗽,于是他请郑君里一起执导这部影片。

  由于经费不足、物资和设备缺乏的缘故,影片在拍摄期间常常不能搭建出拍摄所需的布景,如“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的战争场面,上海沦陷前后的战争和人民纷纷逃离的战乱场景,南京被攻陷时的战争场景等。影片在断断续续的拍摄中艰难地行进着,整整拍了一年才完成。当时, 全体剧组人员只有一个共同心愿:再苦再累也要将《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成,上至导演下到群众演员,都全情投入到工作中。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几个日本兵用枪硬逼着一群贩米的老百姓跳进河里。这个镜头是在制片厂后面一条臭水沟里拍摄的,当时正值深秋,沟里的污水又臭又凉。为了照顾后期的剪辑角度,扮演老百姓的演员一次又一次地跳进污水中,每隔几分钟上来,换去湿衣,呷口酒暖暖身子再跳下去。片中还有一个素芬在倾盆大雨中被淋得浑身湿透的镜头。当时自来水供应不上,不能制造人工雨,只得抽臭水沟的水来应景,饰演素芬的白杨忍着难闻的气味,拍了一遍又一遍。影片把抗战前后将近10年间的复杂社会生活,浓缩到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之中,揭示了民族危难关头,整个社会的纷繁动荡,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正义呐喊。夏衍给影片以高度评价:“要是中国更多一点自由,要是中国有更好一点设备,我们相信你们的成就必然会十倍百倍于今天。但同时也就因为你们能在这样的束缚之下产生出这样伟大的作品,我们就更想念起你们的劳苦,更感觉这部影片的成功。”

  1947年秋,历尽磨难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终于得以上映。尽管当时上海秋风萧瑟、阴雨绵绵,但各大影戏院门前却出现了“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满城争看一江春”的壮观场面。影片在上海首演时一连上演了3个多月,并荣登1947年由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评选出的“国产十部最佳影片”之首。影片发行到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地之后,也创下高票房的纪录。

  《一江春水向东流》原片全长7个多小时,1956年剪裁为3个多小时。这部史诗巨片的诞生,使出品方昆仑公司的事业达到了巅峰。主角白杨、陶金如日中天,主要配角吴茵、舒绣文、上官云珠等也拥有上好的口碑。这部影片成为中国影坛批判现实主义电影的扛鼎之作,也永远奠定了蔡楚生在中国电影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师地位。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